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2018-03-07 20:01徐静戴云龙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彩陶美术图像

徐静?戴云龙

华师大教授王大根就曾提出过当今社会可以说是“读图时代”,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至关重要。美术课堂接触大量的图像,这些图像素材怎样转化和利用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是图像识读能力的关键点,美术能够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有了这些能力才会有分析和处理将图像中有用的讯息提取,了解图像所表达的含义。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创设情境、要求学生有角度看图、增加讨论环节、加强培训。现以浙江人民美术教材为依据,探讨如何在美术课堂的有限空间内促进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一、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里,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又处于观察的最敏锐时期。只有在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图像识读的主动性,才能有效的实现图像识读能力的提升。假如此阶段的学生在自身意识里没有图像识读的概念和对图像的兴趣,那么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徒劳无功。所以,笔者尝试利用创设情境,在情境创设中找到能吸引学生图像识读的兴趣点,激发学生自己去观察、感受、想象。在教材第五册第18课《中国彩陶》中选取了三个比较有象征意义的彩陶图像(图1至图3)。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看到了彩陶外形、纹样、颜色。那么彩陶为什么是这种形状?

彩陶的颜色和彩陶图案的颜色分别是哪几种?遥远的古人为什么喜欢在彩陶上画这些图案?随着这些问题情境的抛出,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会去观察彩陶图像,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去想象和结和文献资料等去理解彩陶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又如在学第三册第14课《梦》一课时,我利用绘本故事《梦是什么》穿插在整节课,在课堂的导入部分出示绘本的第一段话:小鼹鼠问妈妈:“妈妈你知道梦是什么吗?”妈妈说:“梦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可我昨天晚上明明是做了一个梦呢?”小鼹鼠觉得奇怪“世界上应该有梦这种东西”问题情境的抛出使得学生也会在思考,紧接着教师可以提问:“世界上有梦这种东西吗?大家做过哪些梦?全班同学兴趣高涨,纷纷举手讲述自己做过的梦。这时教师出示多张图像进行对比讲述,学生通过观察,识读出图像内容为画梦的方法。

二、教给观察方法,要求学生有角度识图

1、从作者的角度观察思考识图

有一句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同一事物,但观察的角度不同,那得到的观察结果也会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这幅作品所传达的讯息。如在第九册第18课《中国传世名作》中张萱作品《捣练图》作品中画了妇女的捣练缝衣的场面。画面分为三组:一组在熨烫、一组在络线、一组在捣练,熨烫的两个妇女身体微微向后仰,把东西拉直,另一位用熨斗烫平;缝线的有两个妇女,其中一個妇女就坐在地毯上面,另外一个坐在凳子上缝线;捣练的妇女用木杵捣练。几组人物有站有坐、有高有低作者从劳动捕捉细节传达了当时唐代人的生活情趣,作者所画女性脸型圆润、体态丰满、服饰精致这些都传达出作者想表现唐代人的审美喜好。《捣练图》作者不仅描述了生活场景,其里面也包含精神层面:唐代经济高度发达,人们生活富裕、精神健康。在美术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图像从作者角度出发,了解图像所诠释的文化和历史,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站在作者的角度,这样才能更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

2、 从自身的情况观察识读。

我们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事物都能称为图像,你的视野有多大,所能看到的图像就有多大。如乐高玩具说明书,有图像识读能力的学生,拼装起来易如反掌,反之从说明书里识读不出有效讯息的,对于拼装一筹莫展。在课堂教学中,手工课尤为明显,如《剪雪花》一课书本上的步骤图可以清晰的识读出5点讯息:

① 取正方形纸张对折

② 开口向上,以底边中点为原点,取三分之一

③ 另一边的三分之一也折过来

④ 再对折

⑤ 画上雪花图像

有些学生自身识读能力不够,又不多加思考和仔细观察导致识读不出有效讯息,这时教师可以再加强感官认知,播放制作过程视频(图4)或者自己示范达到加强学生感官认知,杜绝不思考不集中。学生如能从自身开始改变认真、集中、多动脑,那么完成简单的美术图像识读并非难事,学生自身的行动如能自我约束,再在正确引导下,出现问题几率必很少出现。

三、课堂增加讨论环节,要求学生会描述图像

1、交流与讨论

列夫托尔斯泰就曾说过:“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第五册《彩墨游戏》和《像齐白石学画蔬果》这两节课同为国画课,一节以学国画表现方法和技法为主,另一节课以向学习画家画画风格为主,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绘画水平有限,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交汇思想。如在上《彩墨游戏》一课时我以视频《水墨体验》的形式导入,等视频结束教师就可以布置交流任务:视频里都有谁?请问视频里的画面是用什么工具画出来的?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两分钟。学生在讨论过程时可以互相传递信息,多方探讨交流得到较为准确的答案。又如在教《像齐白石学画蔬果》一课时,我出示了一张齐白石所画的大白菜作品,借景取框选取画白菜细节的一部分,问学生:这些白菜的部分是怎么画出来的?那么白菜的绘画步骤是什么?我们因该先画什么?学生开始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时教师提出小组讨论两分钟,这时学生可以把自己思考过的答案进行交流,从而得到较为完善的答案。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增加小组讨论交流环节,提高学习成效。教师在上课时布置小组合作讨论的目标任务,在落实讨论目标时图像识读的目标也就落实,学生图像识读能力得到提高,最终创作效果好。

2、评价与判断

学生对图像进行评价与判断,可以让学生反思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上面交流与讨论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评价与判断时做到客观、全面。人与人是不同的,对于美的判断也是不同的。在《椅子的设计》一课中,有设计师设计了像蚂蜂窝外形的椅子,有些学生认为很有创意很好看,但是有些学生有密集恐惧症的症状,对于密集的蚂蜂窝造型感到恐惧,所以教师不能在评价一幅作品时把自己的见解过多讲述,这样会影响学生在图像识读时的正确判断endprint

在美术课堂,当学生完成作品,教师会把学生作品展示,这时可以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图像识读的过程。你喜欢哪副画?为什么?你觉得哪幅画画的好?教师可以适时的提出这些问题请学生来回答。学生一般会回答我喜欢哪一幅,原因是哪些方面,这是学生在自我审视的过程。你不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你觉得哪些地方画的不好?随着这些问题的提出,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学生就会明白怎样画会好看,怎样画会出现问题。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白,由于人的差异性,对于图像的判断也会有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性,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区看待这种现象。

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

从激发学生对图像感兴趣、到学生会主动去探究图像、接着学生自己会描述图像、再到学生可以识读处图像信息,这图像识读能力的提升过程需要学生参与其中。实践活动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锻炼:

1、课堂上

美术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不一定全面适合学生需要,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需要选择更合适的内容完成教学。如《自行车写生》、《运动鞋写生》这两节写生课,我按照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要求,让学生畫出自己喜欢的自行车和运动鞋,学生根据所教内容,基本上能够完成作业。但我发现学生所画的自行车和运动鞋是原本思维里固有的形象,当下我就决定开展写生课,把不同外形的实物搬到教室。在《自行车写生》一课我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并带着几个问题去观察:用哪些简单的形状概括复杂的车座、车轮、车把、车身?借景取框选取局部仔细观察在基本形状下它又有哪些不同?学生边观察边画。在《运动鞋写生》一课教师拿出运动鞋以仰视、平视、俯视三个不同视角的摆放,让学生直接观察鞋子,边观察边画。这种较直观的写生教学,在极大的程度上调动学生兴趣,眼前的写生实物就是图像,边观察边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得到提升,这也是学生图像识读水平的一种体现。

2、生活上

绘本、故事书、漫画书等书籍,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在休息或者空余时间观看,在观看这些有着大量视觉形象书籍的同时,学生也在进行图像识读。图像识读种类繁多,涉及新领域有:影视、广告、MTV、卡通漫画、海报、VL视觉系统,这些在生活中的必要接触,也是思维方式的一种升值。

美术课堂是一个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最好的空间。在美术课堂:创设情境、教给观察方法、增加讨论环节、增加实践活动这四个教学方法,是提高小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有效方法。随着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逻辑、记忆、感性、智能也得到提高。

(路桥区新桥中心小学 浙江台州)

(路桥区路桥实验中学 浙江台州)endprint

猜你喜欢
彩陶美术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银河春韵
夜读春秋
有趣的图像诗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甘肃彩陶真伪辨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