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海
20多年前,我被诊断出患有冠心病。根据自己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我决定选一项运动帮助我康复。当时我每月都订阅《大众医学》杂志,便翻阅了以往收藏的杂志,看到一篇《步行锻炼 简便易行》的科普文章(1995年第11期),文中提出“走路是最好的锻炼方法”,指出“体胖者或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者,以趋(小跑步)为佳。”我觉得,步行正适合我的病情,决定试试。由此,我开始了冠心病康复的行走“长征”。
可是,断断续续走了一年多没见啥效果,我想打退堂鼓,老伴看出了我的心思,她与我一起重新拜读了这篇科普文章,当看到“如能坚持不懈,必有裨益”之处,我脸红了。这次,我斩钉截铁地对老伴说:“不能打退堂鼓,要坚持!”同时我调整了饮食结构,开始健康的生活作息。
一晃2年多过去,我的坚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去医院复查胆固醇、血脂等多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心绞痛、早搏也已多年没犯。在《大众医学》的指导下,我慢慢摸索出一些走路锻炼的体会,归纳为五个字。
一是“法”。大步快走,可以促进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积的机会。快走时,我认真按文章中提到的要求“注意两足着地的面和力度,即足跟、足跖、足趾都要接触地面,而且用力要均匀。因足有‘人身第二心脏之称,根据生物全息律的观点,足底与整个身体各部位(包括内脏)都有密切的联系。”走路时,我抬头、挺胸、收腹,目平视,躯干自然伸直,身体重心稍向前移,上肢与下肢配合协调,步态均匀,两脚落地有节奏感,双臂自然甩动,走得全身出微汗,既舒服又愉快。走路时,我会把意念放在脚上,感觉脚跟到脚尖逐一踩到地面,这样做可以让我放松精神。
二是“合”。我將固定时间的“走”与日常生活中的“走”结合起来。平时外出时,我几乎不骑车、不乘电梯、不坐车,以走路代替。这样可使步行生活化、经常化、规律化。
三是“时”。每天清晨及黄昏,我都会行走40分钟左右。具体时间根据天气而定,如气温太高或太低,我会适当调整。
四是“量”。文中提到:“微有汗出为度,不可超过限量。”我在运动中会注意运动量,用“170-年龄”的公式计算目标心率,并做到运动后5分钟心率恢复到运动前水平。这样适量运动,感觉良好,食欲和睡眠也变好。
五是“持”。步行锻炼不是一朝一夕能奏效的,要靠日积月累。所以,步行运动必须细水长流,打“持久战”。如遇到不适合户外运动的天气,我会按《大众医学》1995年第7期刊登的《长寿从楼道起步》一文中的建议,进行适当的爬楼锻炼。
在20多年的步行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那篇20多年前刊载在《大众医学》杂志上的科普文章是如此珍贵和实用。endprint
大众医学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