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科萍
随着美术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需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以生为本,以课堂为阵地,以兴趣为抓手,创造性地开发拓展性美术课程。枫桥古镇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诞生了元代的诗人兼画家王冕、元代的诗坛巨匠杨维桢、明代的绘画怪才陈洪绶这三位伟大的书画家,被誉为“三贤”,教师如何依托当地資源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意实践能力?笔者思考后,决定带领学生一起尝试“三贤文化”视觉化的创意实践。我们以酒瓶、石墩、井盖、扇子、杯子等日常用品为载体,创作出了一系列漫画和工艺类作品,将“三贤”文化回归于生活。通过本次创意实践,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了美术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美术表现技能,学会了用美术思维方式关注并参与社会实践,创作性地传承和弘扬了家乡文化。
一、创设研究情境,唤醒创作热情
(一)实地参观,收集素材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枫桥镇孕育了三位书画大家,小小的一个镇为何能诞生出三位伟大的艺术家?他们有何艺术特色?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际遇?带着这些问题,笔者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特色建筑和民俗、参观“三贤”的故居、隐居地、纪念馆等。通过考察、参观、收集创作素材,学生对枫桥文化特色、“三贤”的生平事迹和艺术特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创作热情。(图1—图3)
(二)运用思考导图,开启创意构思
“三贤”终归离我们远去,无论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还是艺术都让人感到陌生。通过参观、收集资料后,我们陷入了沉思,如何将“三贤”文化视觉化?让他们对现代生活和学习产生影响?这是研究的难点。
为更好地突破难点,集思广益,笔者将每班分成7—8个小组,每组设组长1名、组员5名,实行组长负责制。同学们思维十分活跃,试图通过漫画、摄影、速写、电脑绘图、泥塑、树叶拼贴、手工制作、书法、设计等艺术形式来表现“三贤”的人生经历、艺术特色、思想情感等,并将想法绘制成思维导图。(图4为运用漫画形式创作《三贤回乡记》的思维导图)。各组分工合作,通过实地参观、网上收集资料、图书馆阅读文献、绘制思维导图,并将这一过程汇总做成ppt课件,由各组长上台汇报(图5)。笔者根据学生的汇报方案,提出整改意见,学生重新整理后,画出创作草图。
二、运用新材料新形式,开展创意实践
在草图设计中,学生的创意思维风暴被激发了,尤其表现在对新材料和新形式的探索上,作品表现不仅停留在传统绘画的层面,如画于小小的书签、盘子、扇子、风铃等物件上,还尝试运用不同的系列展现“三贤”文化,如用“漫画+摄影+电脑制作”的手法、用“酒瓶+灯+手绘”的手法,将“三贤”作品画于校园常见的石墩和窨井盖上,可谓精彩纷呈。
(一)漫画创想“三贤”人生
“三贤”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们同是枫桥人,流淌着相同的血脉。因此,我们设想让“三贤”重回故里,共同见证故乡的发展变化。此类穿越形式在小说、电影中常用,我们的美术创作也不妨尝试这种手法,想象“三贤”穿越至家乡的名胜古迹、古镇街道上会是怎样一番场景?我们运用“漫画+摄影”两者合成的形式,创造出全新的漫画作品《三贤回乡记》。
创作的过程是最有趣的,笔者根据学生的特长将他们分成脚本组、漫画组、pc制作组。脚本组结合本地文化的特色,充分发挥想象来创作“三贤”回乡的情景。漫画组则根据脚本来设计“三贤”的人物形象,为了更客观地描绘“三贤”,学生们查阅了相关的书籍、图片、雕塑等资料,对人物的外貌特点和个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漫画组学生在绘画“三贤”人物时,笔者敏锐地发现不同的学生所画的“三贤”风格迥异,有的同学画得很写实,有的画得很“萌萌哒”。从“学生为本,促进个性表现”的角度出发,笔者引导学生们画成两个版本的“三贤”漫画,一个为“古风版”,另一个为“Q版”。为了达到最佳的创作效果,我们与镇政府文化站合作,请他们提供当地名胜的高清图片,如小天竺、枫桥大庙、古镇街景、枫桥经验陈列馆等,漫画组学生结合摄影作品,设计出“三贤”的人物形象与动作,完成后交给pc制作组完成后期制作。后期制作十分繁复,先将手绘漫画扫描,然后根据扫描稿描出人物线描稿,再给人物设色,最后将设计好的人物和摄影作品融合。人物设色采用古色古香的暖灰单色,如此更能展现“三贤”的穿越感,配上作品的脚本,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三贤”回乡的种种趣闻。
(图6—图11)是pc组绘制的“三贤”人物电子稿
如(图12—图14)是学生设计创作的部分《三贤回乡记》的Q版漫画作品。
Q版人物风格简约夸张,更强调“三贤”诙谐、幽默、乐观的一面,通过“三贤”游玩枫桥名胜、与街人做有趣的手势一起拍照等一系列的生活化体验,拉近了学生和古人的距离。古风版人物唯美,更能表现出“三贤”的绝代风华。学生像电影导演让“三贤”穿越回到故乡,以古代人的眼光来看现今家乡的变化,通过描绘穿越的“三贤”,设身处地体会回乡的内心感受。在学生笔下,“三贤”不再是陌生的古代人,而是如此贴近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现代人,通过这次活动,学生用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创造性地传承了家乡文化。如(图15—图17)
(二)梅花酒瓶灯点亮“三贤”艺术
梅以其高洁、坚强、谦虚的品质自古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尤其“三贤”中元末画家王冕爱梅如痴,他栽梅、赏梅、咏梅、画梅,晚年隐居九里山时,结草屋三间,栽梅千枝,自题“梅花屋”,号“梅花屋主”、“梅叟”、“梅翁”。“吾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首题画诗中,王冕以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他笔下的梅花清新超逸,笔墨淋漓,表现出坚强不屈的性格。梅花已然成为王冕生命中重要部分,是其人格的代言。
学生以梅花为素材,将它绘制于酒瓶上,十分精美地呈现了王冕的艺术。为了更有创意地展现这些酒瓶手绘工艺品,学生请总务处老师为玻璃瓶底开孔,将开孔后的玻璃瓶用橡皮擦处理,便于着色,处理好后,学生们根据设计好绘制图纸进行手绘,看着学生如此投入地描绘着作品,笔者真正感到艺术教学的美妙。绘制完毕后,将灯管装入瓶体内,用玻璃胶将酒瓶与电池灯底座粘合。整个制作过程较为繁复,但学生们乐此不疲,放下高考的压力,沉静于艺术实践的快乐中。(图18—图19)endprint
梅花酒瓶灯,以酒瓶为载体,作品构思新颖,形式丰富,运用丙烯彩绘(图20—图21)、马克笔彩绘(图22)、剪纸(图23)、彩泥雕刻(图24)等手法,巧妙地配上暖白的灯光,当灯点亮的一刻,光影衬托下的梅花如月光映梅影般,简直美爆了。
学生通过收集素材、創作构思、编辑脚本、手绘漫画、后期电脑制作等创作过程,美术创意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们也被自己的作品深深感动,收获了艺术实践带来的快乐!同时作品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三)校园处处彰显“三贤”文化
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走出教室,来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将陈洪绶、王冕的花鸟画绘于校园里到处可见石墩和井盖上,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为了让作品能在户外较长时间的保存,我们选定用经得起风雨腐蚀的丙烯颜料作画。冷冰冰的石墩、井盖华丽变身,披上“三贤”的书画作品,焕发出新生命和活力,为校园的公共设施增添艺术魔力。(图25—图28)
通过石墩和井盖系列的美术创意实践,教学空间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传统的室内美术课堂教学走向大自然的怀抱。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美术兴趣,在运用丙烯颜色上色过程中,一开始上色比较稀薄,后来颜色层层叠加,形象越来越明显,花鸟图案如一幅美景装扮了整个石墩和井盖。学生内心的喜悦无法形容,笔者发现作品完成后的几天里,学生一下课就跑到自己画的石墩前得意地欣赏自己的作品,这或许是拓展性课程最有价值的地方了。
(四)生活中时时充满“三贤”气息
我们还尝试用不同的表现材料来呈现“三贤”主题,如通过学生的巧手将“三贤”文化巧妙地变身为一张张精美的书签(图29—图30)、一个个艺术化的盘子(图31—图32)、一把把充满着乡愁特色雨伞(图33)、一个个个性相框(图34)、一把把带有文人气息的扇子(图35—图36)、一个个“萌萌哒”的风铃(图37)、还有杨维桢吹笛的真人版cosplay(图38),形式极其丰富。
通过对新材料、新形式的探索,大大拓展了学生们的创造空间,丰富了审美实践体验,真正感悟到了“美无处不在,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敢于创造的实践精神”。
三、初显教学成果
1、学生对拓展性课程的肯定
“三贤”文化的美术拓展性课程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从“构思”到“设计草图”到“绘制成品”,学生们能像一个艺术家一样思考和尝试美术创意实践。在美术课的总结中,206班方金同学写到:“这是全新的美术课,我十分喜欢。从户外的实地考察、小团体一起在教室里合作探讨,我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快乐,彼此感情更加深厚,也有了更多克服困难的信心。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绘画技法、制作工艺,更多的是思维的启发、创新想法和点子的挖掘。我们组研究的彩泥梅花酒瓶灯,尽管有不足之处,但最终我们以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作品,我们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这次研究对我们来说很有意义。”
2、媒体对拓展性课程的关注
4月6日诸暨日报以《“枫桥三贤”玩穿越,看他们是怎么宣传家乡文化的》为题对《三贤回乡记Q版》进行大篇幅报道(图39)。5月3日,绍兴日报记者来校对创作酒瓶灯、石墩、井盖的学生代表进行采访(图40),并发表于《绍兴日报·树人导报》中。(图41)
四、课程创意实践的提高与改进
“三贤”文化内涵丰富,随着时代发展,它的艺术内涵也应与时俱进。后期我们将加大创意实践的力度,尝试将实践的范围扩大,走出学校,走向社区,走向社会。我们设想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美术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乡村,绘制“三贤”主题的创意墙头画;让学生走进社区,为社区的井盖画上精美的“三贤”艺术作品;或在明信片、文化衫、笔记本、帆布包、餐具等日常用品上绘制“三贤”主题作品;最后,我们将所有的成果集结,到当地文化中心作“三贤”主题作品展览。
五、实践后的反思
回望走过的路程,看着同学们沉浸于创意实践的世界里,徜徉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的艺术天地里,笔者觉得十分欣慰,在欣慰之余也在思考。
1、从兴趣入手,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设计活动需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意构思,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探索多种美术趣味性的表现形式,通过研究实践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提升审美素养。
2、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
所有的美术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提出拓展性课程——收集素材——设计方案——准备材料——创作实践——完成作品——展示交流……每一个环节都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整个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越是主动的小组,表现越出色,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敢于实践,乐于表现。
3、重在创作的过程,合理评价学生的作品
作品的效果不应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应重视每一个环节,学生每堂课的表现和每一次作业单的完成情况,教师都应及时记录并加以反馈。作业点评尽可能发现优点,中肯地提出改进性意见。
六、结语
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意实践来传承“三贤”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美与现实碰撞,在任何一个载体上都能实现缩放。“三贤”文化视觉化创意实践的美术拓展课程,极大地丰富了美术课的教学内容,使传统文化与高中学生生活接轨,美术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学们都喜欢这个课程。通过美术拓展实践,学生主动地传承文化,激发了创造热情,这正是美术拓展课堂的意义所在。在“三贤”文化的视觉化实践研究中,我们的创意越来越多,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付诸实践,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版
[2]姚美霞.维吾尔族传统纹饰超轻黏土装饰瓶创意教学探究 [J]中国美术教育 ,2017(1):45
(诸暨市学勉中学 浙江金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