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鲁吉
(山东交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山东济南 250357)
“一带一路”是党中央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东中西互补、海陆统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正因如此,有的国内外研究者也将“一带一路”称为中国1979 年以来的“第二次开放”。[1]
2017年2月,为主动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对外合作交流的步伐,济南市政府出台了《济南市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以下总体目标:以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为抓手,围绕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地区交流与合作,全方位提升济南外向型经济层次和水平,力争到2020年,将济南市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的核心城市和国际区域合作的重要支点。[2]
人才是“一带一路”倡议深层推进的关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合作有着广泛的产业领域,无论是传统的金融、能源、通信、农林牧渔等方面,还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政治联系日益密切和文化交流逐渐加深,培养何种人才方能支撑“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已成为急需解决的实践课题。从“一带一路”建设的实际来看,我国急需培养大量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知识,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较强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能用外语进行专业领域交流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可以概括为高素质复合型跨文化专业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的定位意味着首先需要的是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的“专业”人才,其次这种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能力,即通晓国际规则,能够跨文化交流,最后这种复合型人才必须是高素质和应用型的,即不是一般的低端人才,而是高素质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和应用型导向是我们在培养“一带一路”支撑人才时要把握的价值取向。这种导向的定位是我们选择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路径的出发点,也是地方城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抓住“第二轮开放”契机,分享“一带一路”政策红利加快自身发展的战略考量。
济南融入 “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急需适应“一带一路”倡议要求的国际化人才的有力支撑。济南市需要充分发挥丰富的高校资源优势和深厚的泉城文化资源优势,既要培养“走出去”人才,又要培养“招进来”人才,扩大“一带一路”沿线留学生招生规模,以应用型和国际化为导向,实施“政、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为济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的国际化人才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济南市各行业虽然具有一些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但在建设“一带一路”的新形势下,仍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人才状况仍不能完全适应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客观需求。实现《愿景与行动》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根本在于民心相通,而核心在于培养大批熟悉和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关键领域的专业人才,迫切需要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人才互通。济南市急需的国际化人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①创新创业人才,②国际组织人才,③海外华人华侨人才,④非通用语言人才,⑤急需领域专业人才,⑥海外高端人才。[3]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来华留学生教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分别展示了从其作为“政治外交”、“文化交流”和“国际理解”强大价值魅力,成为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构成了中国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的重要手段。[4]
“一带一路”倡议为来华留学生教育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一带一路”倡议人才支撑的重要基点。“一带一路”推动了经济政策协调、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在这个系统大工程中,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进来,需要国际化人才支撑战略的实施。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所需要的人才是国际化人才,也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离不开“政、校、企”的协同创新。2010年教育部实施《留学中国计划》以来,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增长,学历生比例逐年提高,根据教育部发布2017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2017年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为24.15万人,占总数的49.38%,同比增幅15.04%,继续保持了2008年以来高于总人数增速的态势。留学生结构的变迁需要教育培养方式的创新,传统的以汉语教学为主的培养方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留学生学历生人数的增长和比例的提高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改革的机遇。地方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走出国门,要深度参与全球化市场离不开国际化人才的支持,企业本身对于国际化人才有了空前的需求,这种急需的国际化人才又不是传统的单一型人才,而是专业+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当前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关注点。同时,地方城市要实现“弯道超车”,加快自身发展就必须抓住“一带一路”政策红利,主动将自身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去。因此,基于上述现实需求,“政、校、企”协同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了一种最佳选择。
“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战略,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这一重大系统工程的实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也离不开学校的人才支撑。如前所述,与国内学生的培养不同,外国留学生教育承载着诸多的价值使命,无论是“文化交流”价值,还是“国家理解”价值,都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有力支持;“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更多的企业必然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留学生培养与中国企业国际化参与的现实就有了内在的契合,企业参与留学生培养与留学生作为企业国际代言人之间实现了有机统一;学校要培养出适合“一带一路”倡议需求的国际化人才,就必须提升办学理念,改变培养方式,主动参与到“政、校、企”协同培养的实践中来。
协同培养的可行模式是在健全规范的实践机制下成功运行的经验总结和程序概括。在政府的指导规划下,如何实现学校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企业发展的效益目标的有机统一是“政、校、企”协同培养可行模式建立的出发点。因此,学校不能仅仅将协同育人作为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环节,而应当将协同培养与学校整体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上升办学理念的高度进行整体考量;企业也不能仅仅将协同培养作为寻找适合员工的快捷途径,而应当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将协同培养上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主动挖掘合作潜力,实现合作共赢。具体有以下协同培养模式:①订单式培养;②顶岗实习实践;③教师/员工双向互聘;④学科课程共建;努力打造符合“一带一路”倡议要求的留学生专业品牌,整合开发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的项目课程,着力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⑤教师/员工挂职锻炼。
地方城市主动融入 “一带一路”建设方能获得进一步开放发展的契机,坚持“政、校、企”协同培养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可行路径。高校必须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与能力去分析与之直接接触环境以外的世界,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看问题的角度,能够使学生与不同的听众进行有效的交流,并将其理念转化为适当的行动。推进“一带一路”的人才建设,需要高校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检视,根据国家战略和现实需求深化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政府应鼓励学生出国留学和海外实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发展模式各异、历史文化传统多样,要想保障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和实效性就应向沿线国家派遣愿意了解、有志学习、积极投身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留学生与访问学者,只有在沿线国家和地区长期生活和学习,才能接地气,才能深入了解当地的社情民意、风土人情,才能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另外,政府层面上应建立专项资金,加大对高校学生到海外实践的支持力度。[5]
[1][5]周谷平.“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
[2]王彬.济南力争2020年打造成“一带一路”核心城市[N].济南日报,2017-03-02(01).
[3]张东.“一带一路”急需复合型外语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7-09-15(05).
[4]陈宇.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与特点——基于1950~2012年政策文本的分析思考[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