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高校推广越野行走运动模式研究

2018-03-07 15:24:01
梧州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毅力越野耐力

杨 媛

(晋中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00)

越野行走运动是一项使用两支手杖辅助行走的运动项目,其运动方式涉及平地走、山地走、手杖操等。越野行走运动最早起源于北欧芬兰,由滑雪运动演变而来。在2003年时,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将该项运动引入中国,并在后期不断推广中进入了高校体育活动之中,并发挥出培养学生运动精神和毅力的作用。在新时期下如何推广此项运动,需要全面衡量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育需求,以及新时期下学生特点与心理状态,以便为越野行走运动的推广模式进行优化,进而普及此项运动,达到支持体育并培养学生“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目标。

1研究目的与意义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高校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总体达到国家标准,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切实保证,教学、训练与竞赛体系基本完备,体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显著增强。在新时期下如何完善高校体育教育是当前最为关键的教育发展问题之一。首先,天天锻炼要求为学生提供能够长期开展和参与的体育项目。其次,健康成长要求有助于身体健康的体育项目内容。最后,终身受益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综合以上三项基本要求,结合越野行走运动的特点,本文建议推广越野行走运动的广泛应用,以便达到“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的新时期体育教育目标。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对越野行走运动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收集、阅读和整理,为后期研究做好准备。

2.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以推广越野行走运动的学生和参与越野行走运动的学生进行比较,针对越野行走运动进行普适度调查,并针对高校开展越野行走运动的效果进行评估。问卷调研对象分别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师范学院、晋中学院3所学校的在校学生。

2.3数理统计法

以学生在参与越野行走运动之前和之后的身体素质、运动耐力、合作意识为界定指标。发放问卷1756份,回收问卷1637份,回收率为93.22%,其中有效问卷1527份,有效率为86.96%。将以上调研信息录入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数理分析与统计,总结新时期下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基本特征,并分析推广越野行走运动的具体策略。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新时期下高校推广越野行走运动的教育优势分析

3.1.1强化学生的运动耐力

达拉斯COOPER学院研究数据表明,越野行走运动较其他体育项目的安全性更高。尤其在开展此项运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45分钟到60分钟的训练内容,而在越野行走运动中学生的心率可以提高6-19次/分钟,同时平均热量消耗也会增加20%以上,卡路里消耗可保持在210—260焦耳之间,进而达到促进心血管功能和肺活量的运动效果。从培养学生运动耐力的角度分析,其他体育项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形成耐力训练的基本要素。一旦活动量过高,短期内再次回复并继续运动的可能性较低。而越野行走运动恰恰规避了这样的问题,在60分钟以内的越野行走运动中,学生并不容易出现体能上限,而训练学生运动耐力的基础条件也已具备。因此,越野行走运动对强化学生的运动耐力具有较强的体育教育优势。

3.1.2培养学生的毅力品质

目前越野行走运动已经设定了国际通行的竞赛规则,并开设了欧洲杯、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其作为体育项目本身的运动精神培养要素已经涵盖了竞技体育特征,能够作为引导学生参与竞争的主动意识。而在意志品行的培养过程中,正是通过不断加强运动量与运动时间,逐步达到激发学生毅力品质的目标。每一次学生误以为自身已经达到体能极限时,通过自身努力与坚持,突破思想束缚,便能够形成极为坚韧的毅力品质。尤其越野行走运动的相关运动技术含量较低,学生无论性别、水平、技术、体能等运动基础能力存在何种差异,都可以完成基本的越野行走运动要求。学生并不会出现躲避或退出此项运动的主观理由,也就更加适合将此项运动作为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毅力品质的教学载体,进而指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运动能力和运动精神问题。

3.1.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推广越野行走运动,INWA国际越野行走联合会(International Nordic Walking Association) 自2010年起将越野行走运动定性为全民参与的健身运动项目,并在每年5月份第3周的周末举行“世界越野行走日”活动。自此越野行走运动对于运动者广泛参与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而从近些年来的发展也能够发现,越野行走运动虽然并未引入多人培养的模式或机制,但是在其运动过程中相互鼓励和支持也是必要的精神支柱。这种基于鼓励和支持的合作意识,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集体动能,进而降低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察视角。开展越野行走运动项目之和,小组成员相互帮助与扶持达到预定目的地,也充分增加了团队之间的信任感,对于提升高校学生普遍合作意识具有特殊的体育教育意义。

3.2越野行走运动对高校学生素质的影响分析

3.2.1越野行走运动对高校学生运动耐力素质的影响

本次调研结果中发现,75.28%的学生在越野行走运动中表现出了耐力较弱情况。调研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所设定的时间为90分钟,而体育教学也是基于运动能力的培养,势必需要大量活动内容作为实践教学基础。但是能够坚持30分钟以上活动量的学生较少。体育课程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往往超过了运动时间,严重限制了针对学生运动能力的有效训练。

通过问卷结果得知,在通过一学年的越野行走课程练习后,受访者的数据显示中包括肺活量、体重、1000米测试,明显的发现都有一定的变化,受试者的肺活量较阶段前提升了有1500左右,这个数据足以说明这项运动对肺活量的作用,从刚开始的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感觉好像脱了层皮似的,到现在只有轻微的喘息之声,足以见得越野行走对肺活量的提升。不止是肺活量的变化,体重也有很大的变化,前后对比很明显。从开始的76到现在的72,这个数据变化很大,从体型上就可以看到,还有几个同学反映,这段时间的锻炼自己还涨了个子,不止是体重会改变,身高也有改变。在一些跑步小力量的练习或者大重量的练习都可以起到减肥的效果,只要坚持运动,耐力和体重的比例都有变化,所以这足以说明有氧运动中越野行走是首选运动项目,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坚持运动不迟到也不早退,从开始的1个半小时逐渐缩短到1小时完成任务,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在提高,常用大脑去思考问题,不光体能有所提高,思维也变得敏捷了。

3.2.2越野行走运动对高校学生意志品质方面的影响

3所开展越野行走运动的高校中,90.2%的学生在未接受越野行走训练之前,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运动精神匮乏现象。在普遍训练项目上学生并未具备较强的毅力,往往身体机能并未达到上限,而精神毅力却出现了逃避和躲避体育运动的主观思想。这样一来,高校体育教育本身也无法吸引到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以至于体育教学课程的开展受到严重限制。通过越野行走运动练习后,85.6%的学生承认这项运动对他们的意志品质起到了强化作用,开始时的5公里练习多数的学生有畏惧情绪,到最后可轻松接受并完成10公里的练习,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

3.2.3越野行走运动对高校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影响

3所院校体育教师反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在运动中合作意识较为薄弱。在诸多运动项目中,团队合作意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高校学生主要为90年代后期成长起来的新生一代,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较为严重,而关注他人感受和集体意识较为匮乏。而这样的现象也严重违背了高校体育教育宗旨,无法达到引导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诉求。而越野行走运动中长距离练习时,需要团队之间的互相鼓励、协作来一起共同完成目标,团体赛中,更需要团队每一个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才能取得优异成绩。

4结论与建议

4.1设计针对性较强的辅助教学活动内容

越野行走运动虽然具备了培养学生的毅力品质的教育优势,但是也需要根据学生个人体能和素质设定相应的运动量。一旦超出了学生体能接受的最大上限,也容易造成运动损伤或者体能下滑的不利影响。因此,高校体育教师需要设计针对性较强的辅助教学活动内容。例如,当学生下肢力量较为薄弱时,需要采取蹲起训练的相关内容,补充学生下肢体能。如果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较为薄弱,则需要通过手杖操先训练学生的身体平衡感和身体协调性。除此之外,体育教师在规划学生越野行走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体能进行分组。初步可以设计为三个组别,分别实施60分钟、45分钟、30分钟的越野行走运动量,当学生体能有所增强之后,再循序渐进的提高训练指标。每一次提高5分钟训练量,并在训练之后告知学生超过了原有的训练记录,也更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信心,增强其运动毅力品质与身体耐力。

4.2开发越野行走运动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高校开展越野行走运动的必要发展路径,越野行走运动相对枯燥乏味,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体能消耗中,那么对于学生突破体能心理障碍必然存在一定的制约性。因此,在越野行走训练的课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散注意力,而并非将关注点集中于运动项目的体能消耗上。一方面,可以将行走目的地的目标作为吸引学生关注点的相应要素,提醒学生前方距离已经很近,目标尽在眼前,是学生可以达到和完成的体能运动量。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越野行走运动的全程中为学生讲解相关运动的理论知识,诸如徒手运动对身体机能的影响效果、山地走或手杖操的相关技术要领、或者越野行走运动的发展历史背景等等。通过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将思考意识集中在越野运动的理论知识中,进而规避身体消耗所造成的心理障碍。通过开发越野行走运动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提升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运动耐力和毅力品质的培养。

4.3丰富越野行走运动的多样性文化活动

越野行走运动的主要特征在于并不需要固定的体育运动场地,那么将越野行走运动开展在户外也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诸如山、林、湖、海都可以作为越野行走运动的活动平台,引领高校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体育锻炼,也能够将自然风光作为吸引学生体育锻炼热情的原始驱动力。因此,以自然风光为多样性文化活动的开发机制,更加有助于越野行走运动模式的推广,是高校可以广泛推行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可以在学生能够达到一定的训练强度之后,选择校园附近的户外运动场所,以60分钟以上的路线设定开展户外越野行走运动。这样一来,学生被户外自然风光所吸引,忽略了自身体能的巨大消耗,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加强了训练量,并突破了运动能力的心理上限,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与毅力品质。

猜你喜欢
毅力越野耐力
倍耐力P Zero Elect原配超高性能极氪001FR
北京越野BJ60
汽车观察(2022年12期)2023-01-17 02:21:48
我懂得了坚持与毅力
小主人报(2022年5期)2022-04-01 01:12:04
毅力号来了
How to Get Slim?
北汽越野独立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10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车迷(2017年10期)2018-01-18 02:10:57
定向越野
BRP独行侠 换装越野
车迷(2015年11期)2015-08-23 11:48:08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