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晶
(湖南长沙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的沃土,更是开展高校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文件首次正式确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的重要性,对如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做出了具体要求,同时为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纲领[1]。
高校艺术生因为其专业在艺术传播上的特殊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扬上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凭借着对艺术文化先天的归属感和使命感,高校艺术生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但高校艺术生比较其他文化类学生存在着组织纪律性不强、文化底蕴偏弱、集体观念淡薄等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给老师们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如何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融合至高校艺术生的思政教育中,是文化自信的应要之求,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之举。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探索高校艺术生思政教育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融合方式,助力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发展,此举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高校艺术生因为其专业在艺术传播上的特殊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扬上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凭借着对艺术文化先天的归属感和使命感,高校艺术生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力量。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不断发展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沉淀为高校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尤其在艺术类传统文化上,为高校艺术生的文化传承和自信培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2]。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树立人们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为目的的实践育人活动,现代社会具体表现为培养公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政治思想,儒家“重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以及“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思想;儒、墨、道、法、兵等思想学派所倡导的“和谐”思想;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和“与自然和谐相处”;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等等。这些丰富的思想理论根植于中华大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儿女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1.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探寻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促进学生自觉地积极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有助于正确引导高校学生坚持文化自信
高校艺术生普遍思维活跃度高、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外界影响,在受到多元文化冲击上表现明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获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从而使高校艺术生能正确地处理好多元文化的冲突[3]。
3.有助于高校艺术生的道德提升和人格完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让他们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富强相结合,逐渐完善其积极向上、胸怀天下的品格特征;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修养,从内心深处自觉进行道德品行的修炼,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逐渐提升其道德人格的境界。
高校艺术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遍是有一定的了解,可因为阅历和经验有限,了解的程度很有限;许多高校对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也并不清楚,学生又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造成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不多、认识偏颇等情况。在小部分的学生心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跟不上现代文化,有浓厚的封建观念,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全面[4]。
高校艺术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普遍把主要精力投放在专业技术的培养上,对传统文化内容及本身价值的认知不够全面,也没有精力去深入了解,对思想政治相关内容也不感兴趣。专业课教师们虽然对传统文化素养较高,但往往把重心放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上,对学生在传统文化和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不重视,缺乏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又仅仅只是思政老师或辅导员在起主要的作用,全员育人启动难,思政教育队伍组成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课堂内教学为主,其他形式的育人措施鲜少,全过程育人难落实。
首先,传授传统文化的专任课教师匮乏,课程的设置也缺乏系统、稳定性。不少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传授传统文化的渠道少,得不到相应的支持,师资力量缺乏;其次,部分高校在开展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轻内涵重形式,教育内容流于表面;再次,学校教育宗旨及其体制的现代发展,以及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融合与发展存在着边缘化的危险[5]。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认为:“文化具有天然的历史积淀性和代际传承性,传统文化是我们精神家园的根基,是文化认同的纽带,也是我们面向未来,解决现代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绝不是靠复兴封建、读经尊孔来实现的,但也不可能是简单的抛弃优秀传统文化、全盘西化就能够实现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资源库和基础。因此,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必坚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认真探索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现代价值。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求牢守大学思政必修课第一课堂阵地不动摇。思政教育是实现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路径,将我国传统文化深入贯彻到思政教学过程中,在大学科背景下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融合,进而不断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度和自豪感。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第一课堂必修课的教育力量,将优秀传统文化有计划地向所有在校大学生推广,增强其在青年学生中的感染力和影响力[6]。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高校不能局限于课堂教育和第一课堂,要多举办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从培养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点,采取大家所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方式,把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引进校园。利用校园素质拓展活动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在活动当中寓教于乐,增强高校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根基,其丰富的内容构成了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文化自信的引导下,通过微信公众号、官网平台、官方微博,传递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三位一体”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宣传格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理论学习是肯定不能够完成的,必须还要理论结合实践。这就要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例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7]。把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实际活动中认可和培育文化自信。
高校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老师、学生工作专职辅导员,特别是思政教师,是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中坚师资力量,加强该方面师资队伍建设,多渠道培训师资队伍,提高教师政治觉悟和专业知识水平,是探索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途径的关键。只有有一支政治强、纪律严、知识渊博的教师队伍,才能大大提升艺术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力度和传承力度。
[参考文献]
[1]张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D].兰州交通大学,2017.
[2]杨万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7.
[3]胡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济南大学,2017.
[4]张亚男.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
[5]张琼.试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逻辑[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7(4):33—36.
[6]寇建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路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11):84-86.
[7]郭继文.论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的基本精神[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09):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