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金 丹
(大连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南宪仲,字子章,号次原,明代西安府渭南县(今陕西省渭南市)人,南轩次子。南宪仲的家世情况在沈一贯为其父南轩所撰的《朝列大夫山东布政使司左参议阳谷南公墓碑》中记载颇详:
公讳轩,字叔后,阳谷其别称也。故籍河东,徙蒲城,其再徙渭南也自公五世祖安义。而赠郎中金为资县学博,则南始兴。赠公有二子,长大吉,正德辛未进士,守绍兴府;次逢吉,嘉靖戊戌进士,山西按察副使,此关以西所称“二南”者。观察公配李恭人,诞公,有英骨,年七岁从观察公南游讲德王文成之门。稍长力学,泛滥诗赋古文辞,补博士弟子,同舍生毋敢与均席。丁酉举于乡,癸丑成进士,读中秘书,随以母丧归服阕。授比部郎,为诸公所器,改铨部,三年最,封父母及配裴安人。……配裴安人子四,长学仲,辛酉举人,怀庆府通判,娶田氏,继张氏。次宪仲,余甲戌举者,枣强知县,卒。娶左参议熙女,继牛员外恒女。次师仲,即太史检讨,娶即王祭酒维桢女,继左氏。次仰仲,邑诸生,卒。娶郭训导珠女,继东氏。[1]417
按:此碑文中“阳谷南公”“参藩”皆指南宪仲之父南轩,字叔后,号阳谷,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累官山东布政司参议。“裴安人”即南轩之妻、南宪仲之母裴氏,生子四人,依次为学仲、宪仲、师仲、仰仲。宪仲排行第二。长兄南学仲,嘉靖四十年(1561)举人,河南怀庆府通判。三弟南师仲,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选庶吉士,官翰林院,至南京礼部尚书。幼弟南仰仲,诸生,早夭。南宪仲妻左氏,继配牛氏。
马自强《山西按察司副使南公逢吉志铭》记载了南宪仲祖父及先祖的一些情况,其文曰:
其先由河东中条徙蒲城,元季有讳安义者,始徙渭南秦村,家焉,故今为渭南人。安义生俨,俨生言,言生珪,珪生渭阳公金。渭阳公孝友笃信,其施用以文学,官不大究。配焦太宜人,生二子,即瑞泉公与公。[2]492
按:此墓志铭为马自强为南宪仲祖父南逢吉所撰,据墓志知渭南南氏家族的始迁祖,即南宪仲的七世祖名南安义,始居渭南秦村。六世祖名南俨,五世祖名南言,高祖名南珪。曾祖即渭阳公南金,以文学起家,曾任资阳谕。南宪仲曾祖母为焦氏,封宜人。焦氏生二子,俱为进士,长子南大吉,即“瑞泉公”,次子南逢吉,即南宪仲祖父。又据《渭上稿》卷十《南氏族谱》,南逢吉字元真,号姜泉。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历礼部郎中,累官至云南提学副使。生于弘治七年(1494),卒于万历二年(1574),“寿八十有一”。[3]11
南宪仲后世子孙的情况,史料中亦有记载,陶望龄《山东左参议阳谷南公暨配裴太恭人墓志铭》云:
四子者,长辛酉举人,怀庆府通判学仲;次甲戍进士,枣强知县宪仲……宪仲子居益复以辛丑进士为某官。[4]549
清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二南居益小传云:
居益,字思受,渭南人。万历辛丑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出为广平知府。历山西副使、参政、按察使、布政使,入为太仆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迁工部侍郎,总督河道,以忤魏忠贤削籍。崇祯初起户部侍郎,总督仓场,迁工部尚书。以事削籍,归。李自成陷渭南,不屈死。[5]23
据以上两则资料知南宪仲之子南居益,字思受,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累官工部尚书。不降李自成,炮烙不屈,绝食而亡。《明史》卷二六四有传。又据王士禛《诰授朝议大夫四川按察司佥事六如南公暨配田恭人合葬墓志铭》载,南居益无子,以其族侄南廷鈇为嗣:
阳谷先生有四子,次宪仲,万历甲戍进士,官止枣强知县,是为广川公。次师仲,万历乙未进士,历官礼部尚书,是为宗伯云。宗伯生居恒,官生,早卒,即君父也。广川生居益,万历辛丑进士,历官工部尚书,世称二太先生。君少孤,抚于司空。司空无子,以君弟廷鈇为嗣,则淐之父也。……甲申之变,司空殉节,廷鈇亦死。[6]379
按,六如南公,即南居恒之子南廷铉。司空,即工部尚书南居益。据此知南廷鈇实为南居恒之子,六如南公南廷铉之弟,南师仲之孙。南居益无子,故以廷鈇为嗣。
综上,明代中后期渭南南氏家族人才兴盛,仅就南逢吉一脉而言,即有南逢吉、南轩、南宪仲、南师仲、南居益五位进士,若合南大吉一脉计之,则还有南大吉、南企仲(大吉之孙)、南居仁(企仲之子)、南居业(企仲之子)四位进士。南师仲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南企仲官至吏部尚书、南居益官至工部尚书,故有“一门三尚书九进士”之说。清何耿绳《(道光)重辑渭南县志》卷七载县内有“七朝甲第坊”,乃专为以上明代南氏家族九位进士而立。
据南轩《渭上稿》卷十《南氏族谱》载,南宪仲生于嘉靖廿四年(1545)十月廿六日,卒于万历五年(1577)九月八日,年仅33岁。隆庆四年(1570)考中举人,万历二年(1574)考中进士,授枣强县令。赴任之际,沈一贯有诗相赠,题曰《赠枣强令南子章》:
圣代捜瑰异,山泽无遗英。公车纷射策,哲彦俨在廷。卿家本三秦,年少豪功名。祖父拥大藩,世德伟见称。凤皇非羽族,生雏辄异鸣。三年长羽毛,五色如织成。往领三辅邑,万里途始营。送子及清秋,感喻怀所经。佳木贵晚岁,花实不并荣。庸人狥纷华,君子念笃诚。牛刀有往譬,尼父筦武城。[7]544
按,沈一贯为南宪仲之父南轩所撰《朝列大夫山东布政使司左参议阳谷南公墓碑》云:“南公卒,明年,子太史师仲以王太史图状来请表,余雅向公,而公仲子余所进士……”[1]417可知沈一贯与南宪仲有师生之谊,诗中既有对其才学和家世的称赞,也表达了对其初入仕途的勉励,“牛刀有往譬,尼父筦武城”句,则借用孔子学生子游治理武城的典故,委婉提醒南宪仲勿以县令之职为轻,要重视礼乐教化,尽职尽责,做出一番成绩。
南宪仲没有辜负老师期望,上任伊始即著《亲民近规》,条陈兴革大者十事,并逐一施行。在任三年,政声茂著,惜未及擢升而卒于任。当地人感念其德,建专祠以祀。邑人陶应龙撰有《南公祠记》专述其政绩,文曰:
南公讳宪仲,号次原,世为关中渭南人,登万历甲戌进士。是岁冬,被命视篆余枣,三年行将报政,乃以疾卒于官。卒之日,邑缙绅父老举恻然如失怙恃。……公自下车以来,悉心注措,循良为一时最。如条陈清查之法,地亩清出者三百余顷,荒芜之地督民开种,免租且给其费,垦田几二千顷,招抚流移复业者四百余家。增修大原书院,作兴士类,校艺之劳无间寒暑。议投柜以除弊政,戒轻生以杜恶俗,广储蓄以预赈贷,锄强暴以安善良,礼高年以崇风化,公鞠讯以伸屈抑,此皆其善政之可纪者,而修城一事尤为卓异之绩焉。邑实畿辅右地,城郭旧卑薄不称,先正德间流寇猖獗,径尔蹂躏,其后莅官者虽不无增筑,然概仅可以御目前,而岁久倾圮,且日甚矣。公一廵视辄咨嗟慨噫,遂请于上,为重修计,其区画之善载于大司马梁公所纪者甚悉也。不期岁而功告成,视旧高广几倍,楼橹埤堞咸更为增置,仡仡言言,自是称金汤之险矣。嗟夫!公之经制立纪鸿猷骏烈,足以名旂常式郡牧者,彰彰如是。谓非法施于民不可,而保障之植百世永赖,尤捍灾御患之大者。且政务鞅掌,秉忠宣力,虽形神日敝,而勉强励精,曾未少逸,竟致不起。谓为以劳定国,以死勤事,非耶!是皆祀典所不废者。然则崇功报德,彰往诏来,吾士民之举亦义举也哉。因举其事以俾后之观风者采而献诸朝焉,公亦可以兼不朽云。[8]24
据此知,南宪仲任职枣强期间所行善政有:条陈清查之法,清地亩三百余顷,又导民开垦荒田以招抚流移复业者;增修书院,培养人才;议投柜以除弊政;戒轻生以杜恶俗;广储蓄以预赈贷;锄强暴以安善良;礼高年以崇风化;公鞠讯以伸屈抑等。最可称道者乃修城一事,不疲民,不费帑,不期岁而功告成,堪为保障。
南宪仲品性“敦笃道义,砥砺名节,性豪度坦,望之蔼然。至执法操行,屹不可犯。居官三年,荐书八上”[9]20。临终,仅有琴书数种。故《南公祠记》称其“经制立纪鸿猷骏烈,足以名旂常式郡牧者”,并对其“非法施于民不可,而保障之植百世永赖,尤捍灾御患之大者”的为政理念予以充分肯定。
南宪仲的著述,《千顷堂书目》、万斯同《明史》著录为“《广川集》四卷”,而《(雍正)陕西通志》卷七五著录“《广川集》八卷”,清何耿绳《(道光)重辑渭南县志》十一“撰述考”亦著录为八卷,另载其著有“《亲民近规》一卷”。另按,《(光绪)新续渭南县志》卷八云南师仲辑兄《南宪仲集》三十六卷,今皆未见传本。明代陕西诗歌总集《周雅续》载其诗59首,是目前所知保存南宪仲诗作最多的文献。《周雅续》是一部“专门选录明代陕西籍作者诗赋作品的乡邦文献,共收录 82 位作者的诗赋作品 2709 首”[10]47,由时任陕西提学的贾鸿洙主持编纂,成书于明崇祯初年(1628)。此外,《华岳全集》卷十一收录其《游华山》6首,同书卷九收录其《希夷峡》1首。目前所知,南宪仲存世诗作共66首,这些存世诗歌多为随兴题咏之作,记录诗人随时随地的所感所悟,可资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怀及生活阅历,试举几例如下。
诗人宦游在外,常常思念远方的朋友和亲人,如下面的几首诗作:
长歌行次涿州夜怀京邸诸同年
北风萧条夜气凉,平林摇落乌鹊翔。落月皎皎映星梁,流光徘徊独空床。揽衣起视众星光,辗转怀思心内伤。西方美人鹓鹭行,容辉咫尺遥相望。援琴发轸奏流商,高山峨峨水汤汤。曲终踟蹰步东厢,安得赏音在我旁。[11]5
长安道上怀渭上诸友
长安陌上柳初黄,晓日晴风拂客裳。八水波光涵华岳,五陵霁色照咸阳。人穿林坞新莺啭,马踏溪头细草香。寄语渭滨同调者,春花珍重曲江旁。[11]9
花朝怀渭上兄弟
春来长作客,迟日此亭幽。红蕊欣俱吐,青樽笑独浮。莺迁乔木末,云渡远峰头。每羡春归雁,双双集渭流。[11]7
诗中流露出宦游在外的诗人对亲友的无限思念和牵挂,可见作者是一位重情之人。令他眷念最多的是双亲,常常为自己不能在膝下尽孝而自责,如《除夕书怀》诗云:“落日照恒阳,明霞流余绚。众星忽已繁,烂熳皆可见。斗回气已改,感来怀易倦。信美非吾土,而况羁缨弁。缅忆清渭遥,坐惜芳时换。嘉会阻高堂,埙篪隔游衍。安得凌条风,归及椒觞宴。”[11]3《晓发滁阳述怀》一诗云:“遥遥南迈远辞亲,心怅重闱隔渭滨。姜被夜侵霜气冷,莱衣春映柳条新。环滁山暗连风雨,入洛车轻惹路尘。游子未归乡思迫,不堪跋涉越江津。”[11]9《郊原有怀》一诗云:“出郭风萧萧,游目瞩山隅。翔雁归沙塞,感慨悲离居。达人志四方,眷恋欲何如。但伤生别久,庭闱定省疏。回首阻高山,能不增烦纡。”[11]4
在诗人看来,能在父母身边尽孝,胜于高官厚禄,故他常以此安慰科场失意的亲友。如《送张育斋马裕庵还秦》一诗云:
握手怜张仲,临岐惜马卿。如何抱双璧,不一请长缨。春日云回雁,关门柳啭莺。庭闱君渐近,游子重含情。[11]8
尽管诗人常为忠孝不能两全而遗憾自责,但他反对愚孝,如《吊坠崖僧》,诗前小序云:
壬申九月之望,余游华下南塔寺,见壁间黑迹,疑而怪之。老衲曰:“岁之四月,弟子有为母疾祷于岳之飞僊崖,俄而自坠,盖以身伐之*“伐”,疑为“代”之形近而讹。。”问其年,未及二旬耳。噫!真耶伪耶?世固有传是说者,何惑焉!而汝辄蹈之耶!余独取汝赤子之心,而惜其未闻儒者之道。然犹怪夫世之读儒书而置父母于不顾者,汝亦奚憾焉!因有绝句吊汝,汝其知之否?[11]12
诗曰:
为祷飞仙去路赊,孤魂望断白云斜。堪悲死孝投厓者,不及林中返哺鸦。[11]13
在诗人看来,“死孝投厓”者虽有赤子之心,但行为迂腐可悲,尚不及林中返哺之鸦,这不是真正的儒者之孝,不过终究比那些罔读圣贤之书,却置父母于不顾的伪君子要强。
古代读书人以科举为业,中式前后的地位有天壤之别,因而诗人获取功名前后的心态也有明显的不同,试比较以下几首诗:
夜坐次伯兄韵
五车书史何时足,灯火萧然二十秋。遥向禹门瞻气象,近从颜巷识风流。鸡声听彻偏催曙,梅蕊持来欲乱愁。长夜不妨多雨雪,羲皇应与梦同游。[11]10
“五车书史何时足”“灯火萧然二十秋”“鸡声听彻偏催曙”等句,道出了读书人多年寒窗的辛苦。
除夜
弱冠明朝又六春,年年此夜愧儒巾。苍龙气转当除岁,玄律音移已正辰。胜里棣华联彩近,灯前柏叶引杯频。遥瞻斗极风烟迥,亦自嵩呼祝帝宸。[11]10
南宪仲生于嘉靖廿四年(1545),则隆庆四年(1570)考中举人时26岁,万历二年(1574)考中进士时30岁,从“弱冠明朝又六春”之句看,此诗当作于诗人中举前一年之除夕,故有“年年此夜愧儒巾”之叹。
与上面两首诗相比,下面这首《将赴雁塔喜晴》的基调则完全不同:
一夜晴光万里开,文昌流景溢中台。彩毫花自云林发,丹桂香从月窟来。池畔卧龙冥海种,江头遗构豫章材。明朝载酒追游处,谁是甘泉献赋才。[11]10
唐代读书人考中进士后要到长安南郊的雁塔去题名,这是古代读书人最为春风得意之时。从题目及诗中意气风发的语调看,这首诗当作于诗人科考中式之后,故而与前两诗的基调完全不同,这种心情的变化也是以科考为业的古代读书人之共同体验。
南宪仲存世诗作中还有不少赠答之作,据此可考察诗人的交游对象涉及亲人、同年、同僚、朋友等,请看下面的几首诗作。
东郊迎兄
夕阳杳蔼出郊迟,堤柳依然似去时。易水黄金何日置,荆山白璧几人悲。春鸿已接天边翼,池草还牵梦里思。莫向庭闱嗟落羽,彩衣同上万年卮。[11]10
此为作者迎接其兄应考归来而作,抒发了对兄长怀才不遇之不忿和应考落第的安慰。据沈一贯《朝列大夫山东布政使司左参议阳谷南公墓碑》载,南宪仲兄弟共四人,依次为学仲、宪仲、师仲、仰仲,诗中之“兄”即南学仲,字子尚,嘉靖辛酉登乡试榜,累试不第,选怀庆通判,有政声。事迹见清何耿绳《(道光)重辑渭南县志》卷十五。此外作者还有《夜坐次伯兄韵》,为与其兄唱和之作:
蚤发新都与子兴弟言怀
际晓发江滨,东风媚旅人。花光含露润,鸟语入春新。行路悲前事,趋庭愧此身。好将匣里剑,共汝渡延津。[11]6
此系诗人寄赠其弟南师仲之作,南师仲,字子兴,南轩第三子,南宪仲之长弟。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改庶吉士,初在翰林院任职,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传是楼书目》著录其《玄象山馆诗草》十五卷,今有传本。《(雍正)陕西通志》另著录《增订关中文献志》八十卷、《渭南志》二十五卷、《元(玄)麓堂文集》五十卷、《集杜诗》五卷。宪仲英年早逝,师仲异常悲痛,《周雅续》卷十五载南师仲《广川哭二兄不寐》诗一首:
河西候内父话别次韵二首(其一)
秋风渭上睽离久,八载天涯会面稀。叱驭屡嗟悲蜀道,汇征初喜赴王畿。蓟门道上尘随马,潞水桥边柳拂衣。自愧不能成宅相,空悲落羽素心违。[11]11
此为诗人答赠内父之作。据沈一贯《朝列大夫山东布政使司左参议阳谷南公墓碑》载,南宪仲妻左氏,左参议熙女;继牛氏,牛员外恒女。则南宪仲称内父者有左熙、牛恒两位。左熙,字夏伯,耀州人,左思忠子。嘉靖乙丑进士,授汲县令,迁户部主事,调兵部员外,升郎中,从少司马汪出按蓟辽边事,升山西布政司参议兼佥事,备兵云中,以忧归,为忌者伤,夺爵一级,补官四川按察司佥事,分巡川南,以老致仕。事迹见清钟研斋《(乾隆)续耀州志》卷六。牛恒,武功进士,嘉靖间壶关知县,升户部主事。事迹见清茹金《(道光)壶关县志》卷五。从诗中“蜀道”“王畿”“蓟门”“潞水”等语来看,诗题中的内父当指左熙。另据清严书麟《(光绪)新续渭南县志》卷二,左熙曾为南宪仲撰写墓志。
过邢子愿弹琴室
宓子昔为宰,弹琴不下堂。当令返淳朴,岂直著循良。君子有幽室,千载扬其芳。对客拭龙唇,列宿动光芒。[11]4
邢子愿即邢侗,字子愿,号知吾,山东临邑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善画,能诗文,工书。与董其昌、米万钟、张瑞图并称“晚明四大家”。有《来禽馆集》及墨刻传世。《明史》卷二八八有传。南宪仲与邢侗为同年进士,此诗可为二人交往之证。后南宪仲卒于任上,邢侗主动为其经纪后事,不惜耽搁个人的政绩考核。《池北偶谈》卷七“邢太仆”条载:“吾乡太仆邢公子愿侗,以书法文章名神宗朝,然其行谊甚高。初知南宫县,同年渭南南公宪仲,工书居益之父。为枣强令,会御史按真定,皆在郡候察,而南公病殁,后事一无所备。先生直入白御史曰:‘南枣强死,无为经纪后事者,某愿请旬日之假,驰往治丧,毕事后,赴郡听察。幸甚!’御史素重公名,许之,竟为停察事,听往治丧。至今南氏子孙感公高谊不忘。御史亦贤者,惜逸其姓字。”[12]131
寄侯子建年兄
怜君千里别,鱼雁一春迟。谷鸟迁愁我,皋兰把赠谁。不成命驾兴,空忆看花时。千古荆人泪,犹当献璞垂。[11]7
侯子建即侯于鲁,字子健,号建庵,渭南人。与南宪仲同举隆庆四年(1570)陕西乡试举,为副榜第一。历任蠡吾教谕、太平令、保德知州等职,挂冠归里后不问外事,唯与一二老友谈玄话桑麻而已,有五柳先生之风。寿九十有四。事迹见清严书麟《(光绪)新续渭南县志》卷八。南宪仲与侯子建为乡试同年,又是渭南同乡,自然会有交往。从诗中辞意看,二人交谊不浅。
华州王莲塘同年招饮传芳楼兼示晜季诸作(其二)
曲江曾并辔,华下复寻君。把酒邀晴色,论文倚夕曛。歌翻郢树雪,梦破谢池云。明日重回首,相思一水分。[11]7
王莲塘同年,即王庭譔,字敬卿,号莲塘,华州人。隆庆四年(1570)举人,万历八年(1580)探花。按,王庭譔与南宪仲并非进士同榜,这里的同年当指乡试而言。从诗中词意看,二人当属志趣相投的朋友。
雨后恩荣宴呈两榜同年
忆昔连镳题雁塔,于今随步集龙墀。俱陈汉殿天人策,总属明廷雨露私。香惹宫衣分柳色,杯浮春酿映花枝。微才独愧逢熙世,欲报涓埃祇自期。[11]11
恩荣宴,即为新进士举行的宴会。两榜同年,南宪仲为隆庆四年(1570)陕西乡试举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据《(雍正)陕西通志》卷三十、三一,明张朝瑞《皇明贡举考》卷八,知南宪仲的两榜同年有雷士桢(雷士桢,《(雍正)陕西通志》作“雷士祯”,今从《皇明贡举考》《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作“雷士桢”)、文在中、李时芳三人。此三人与南宪仲为同乡兼两榜同年,自然会有交往。雷士桢,字国柱,陕西朝邑人,韩邦奇外孙,万历甲戌二年(1574)进士,初授太常博士,拜浙江道御史。著有《覆瓿集》《太常考八卷》。清严书麟《(光绪)新续渭南县志》卷二云:“南宪仲墓……有《志》,参议耀州左熙撰;《碑》,侍御朝邑雷士祯(桢)撰。”南宪仲《过雷奉常》云:“清朝多暇日,漫过太常家。玉盌香浮蚁,冰盘色荐瓜。凉飔来陌柳,骤雨落檐花。拚饮宁辞醉,云开五凤斜。”按,雷奉常即雷士桢,从诗歌内容看,二人当属较为投缘的朋友。文在中,字德充,号少白,陕西三水人,隆庆四年(1570)乡试解元,万历二年(1574)进士,初授淮安府教授,升国子监博士,历仪部主事,官终长沙别驾。李时芳,字惟荣,号两山,隆庆四年(1570)举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历官河南府知府、山西岢岚道按察副使。
此外,南宪仲今存诗歌还有记录与同僚及朋友交游的作品,如《觐还约邢四同舟不果诗以嘲之》《寄赠帅侯赴召二首》《正月十五夜同僚佐登楼燕览》《洪戒寺同姚汤二生夜话》《雪台观访刘道士》《答友人》《夏夜与友人对酌漫兴》《夜燕友人邸》诸篇,涉及对象有邢四、帅侯及其他同僚或友人,然具体姓名已不可确考。
[1] 沈一贯.喙鸣文集[M]//续修四库全书:第135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 焦竑.国朝献征录[M]//续修四库全书:第53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南轩.渭上稿:卷十[M].万历十六年(1588)关中南氏家刊本.
[4] 陶望龄.歇菴集[M]//续修四库全书:第136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 陈田.明诗纪事[M]//续修四库全书:第17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 王士禛.带经堂集[M]//续修四库全书:第14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 沈一贯.喙鸣诗集[M]//续修四库全书:第135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 单作哲.(乾隆)枣强县志:卷七[M].清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
[9] 何耿绳.(道光)重辑渭南县志:卷十三[M].清道光九年(1829)刻本.
[10] 赵金丹.明崇祯刻本《周雅续》三考[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47-52.
[11] 贾鸿洙.周雅续:卷十四[M].明崇祯刻本.
[12] 王士禛.池北偶谈[M].文益人,校点.济南:齐鲁书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