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允
(武宁县博物馆,江西九江 332300)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水平已取得了一定进步及发展,社会对于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工作提出全新的要求及标准。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日趋严格的博物馆建设工作要求,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工作重心逐步向应用物联网技术转变。同时,作为研究、陈列及典藏代表自然及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博物馆向公众提供以传播知识、教育及学习为目标的服务,而现代化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截然不同,不再停留于完成藏品收藏、藏品展示及藏品研究等单一性工作任务,必须主动迎合时代发展潮流,灵活应用高科技技术健全自身机构,向科学先进的大方向进步[1]。鉴于此,本文针对建设数字化博物馆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博物馆指以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技术为基础数字化建模处理博物馆藏品构建具有博物馆特色的多媒体库及数据库再运用互联网技术再现实现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的全新模式。同时,建设数字化博物不止是博物馆主动迎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需求,更是提高博物馆管理水平确保其自身得到发展的必然抉择。目前我国博物馆普遍存在分类管理难度大及藏品数量庞大等问题亟待解决[2]。为了改变博物馆藏品管理难的现状,必须摆脱原有台账管理模式实现藏品信息化管理。作为实现藏品信息化管理的首要解决问题,传统藏品识别模式停留于编号-查找阶段,工作效率较为低下。
伴随博物馆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逐一出现条形码、二维条形码及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一定程度上提高藏品识别工作效率,对于实现计算机技术自动化识别藏品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3]。其中,条形码指以编码规则为参照排列宽度不一的若干个空白条及黑条以达到表达一系列信息的图形标识符,由白条及反射率相差较大的黑条共同组成的平行线图案较为常见;二维条形码指以一定规律为参照选择特定的几何图形形成二维码方向完成数据符号信息记录再利用代码编制及计算机内部逻辑概念运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表达文字信息使用光电扫描设备或图像输入设备实现信息自动识别的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英文简称RFID)属于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主要通过射频信号自动化识别目标主体实现物品快速追踪完成数据交换,识别时不需要人工进行二次干预且任何环境下均可高效作业,甚至能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及一次性识别多个标签[4]。同时,受条形码自身数据表达长度的限制,渐渐被二维码所替代,而二维码技术及RFID技术均可存储大量数据且防伪功能较为良好,结合博物馆藏品较为珍贵的特点,尽量建议选择RFID技术为识别藏品的核心技术手段。此外,与二维码技术相比,RFID技术识别距离较远,近者1m及3m、远者10m及20m,并且陶瓷材质的RFID标签具有防腐及防潮等性能。
作为通信技术之一,RFID技术主要通过发出无线电讯号完成特定目标识别读出相应数据且不需要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间实行光学接触或机械接触,实现运用无线技术以不接触物体为前提条件远距离识别物体[5]。同时,RFID由应用软件、读卡器及应答器共同组成,而应用软件主要负责收集数据及处理数据;读卡器可分为芯片、耦合元件及天线,主要负责写入及读取标签信息,普遍设计为固定式及手持式;应答器(又称RFID标签)可分为芯片、天线及耦合元件,每个应答器均具有相对应的电子编码,必须附着于需要识别的物品上方可完成识别处理。
按方式类型,博物馆藏品参观方式分为导游讲解、文字提示及前期了解,普遍存在无法联系介绍内容、介绍形式过于单一及介绍内容过于书面化等问题亟待解决,一旦观赏者需要深入研究藏品相关历史来源则无法满足其自身需求。伴随智能手机类型不断增多,无线网络日趋普及,客观上为博物馆藏品智能化导游系统建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大型博物馆每日参观人数众多,导游可建议游客下载博物馆APP再连接馆内无线局域网实现扫描RFID标签自动显示藏品信息及语言播报相关内容,不仅大大节约手机流量支出,更满足游客个性化参观需求。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遵循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积极转变传统工作理念,综合考虑博物馆实际情况尽量选择不需要电池供电的无源RFID标签,充分发挥无源标签保存时间长、读写距离远、稳定性强及读写次数多等应用优势,确保馆内各个藏品生成1张相对应的RFID标签,并且待观赏者进入馆内后导游可建议下载博物馆APP连接蓝牙读卡器再通过读卡器读取RFID标签内藏品编号获取相应的文字介绍。同时,按储存体类型,RIFD标签可分为用户自定义存储器、TID存储器、EPC存储其及保留内存,特别是用户自定义存储器选择8KB存储器且可存储4000余个汉字,便于用户自行读写及保存文字介绍。
同时,由于博物馆内藏品类型较为多样,技术人员结合藏品特点差异性选择相应的RFID类型,以地质博物馆为例其藏品可分为矿石类展品、古生物类展品、宝玉石类及矿石类,涉及室内展示及室外展示,室外展示藏品时尽量选择耐腐蚀、耐高温及防雨水的PSS有机材料制作的RFID标签不考虑室外展览防盗因素侧重于发挥导览功能,针对室内展示贵重藏品时率先设置相应的保护装置实行双RFID标签方式,一个标签放置于保护装置内且选择ABS材质抗金属屏蔽陶瓷标签充分发挥其自身产品身份证及防撕的功能,另一个标签放置于保护装置外尽量粘贴于藏品名称及历史来源的标牌上选择纸质RFID标签充分发挥其自身导览及防撕的功能。
此外,针对体型较大的藏品以不考虑防盗目标为前提条件尽量设置若干个RFID标签放置于藏品多个位置便于观赏者由不同位置扫描标签得到文字介绍,尽量选择防撕性强的陶瓷RFID标签粘贴于藏品标牌处。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博物馆历经数字化建设变革,如何提高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效率保证其建设效果,是各个博物馆在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因此,相关技术人员以建设数字化博物馆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将物联网技术与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相结合提出全新的建设思路,以RFID技术为基础设计藏品智能化导游系统介绍藏品具体内容,促使物联网技术成为管理博物馆藏品的核心技术手段。同时,及时总结建设经验形成研究成果,为其他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提供相关的设计参考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