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会会,刘坚,汤乐彩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让过去反射出当今。我们常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一定是有现实关照的,人类在现实中遇到难题时都习惯从历史中找解决办法。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尤其是早期革命时期的历史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财富,也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革命时期的党史事件研究为在让我们更加全面观察历史进程,完成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过程的同时具有指导当今工作的作用。
“三湾改编”是发生在1927年9月29日到10月3日在江西吉安永新县三湾村中,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它初步解决了如何把旧式军队改编成为人民服务的新型军队的问题,开创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道路,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在查阅资料时并没有看到有关“三湾改编”的专著,有关内容基本都包括在井冈山斗争中取道井冈山的部分,可以说“三湾改编”对于井冈山道路的开辟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三湾改编”的作用又不仅仅如此,它被学者们重视的主要原因是在三湾改编时期,毛泽东同志对军队进行了治理,在军队中实施了民主制度,开始建立了新型人民军队。
关于“三湾改编”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有学者为其添砖加瓦,自2007年也就是纪念“三湾改编”九十周年后,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起“三湾改编”的相关研究。对于“三湾改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地位、作用、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从中共党史及人物的回忆录来看 “三湾改编”,在胡绳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三湾改编”主要内容是:“前委将已不足千人的队伍由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官兵在政治上处于平等地位,实行民主管理。”《井冈山斗争史话》认为“‘三湾改编’的核心是如何建设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保证党对这支军队的绝对领导,同时在军中建立肃清旧军队所进行的最早的、最为成功的探索与实践,奠定了工农红军政治建军的基础。”关于“三湾改编”历史地位的评价有所不同,罗荣桓在回忆秋收起义的文章中提到:“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地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当然,三湾改编也只是从组织上奠定了新型的革命军队的基础,政治上、思想上的改造,还是一个长期斗争的过程。”在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江西简史》对“三湾改编”的评价是:“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和武装割据的开辟,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而《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对其评价是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在《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一书中,“三湾改编”被认为是“改变起义军队的习气和不良作风,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是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毛泽东年谱》中对“三湾改编”也给予了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基础的评价。
关于“三湾改编”的历史地位、作用及意义研究是相关研究中的重点。主要是从对党在军队绝对领导的形成的重要意义、对党建和政治建军的作用、对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及对统一战线的作用等等。
在对党在军队绝对领导的形成问题上一直以来就有不同的观点。20世纪90年代以前,学术界的主要观点是“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例如庶纪认为“三湾改编”在思想上进行无产阶级教育,从政治制度和组织制度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把工农革命军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房世刚也是如此认为。1997年徐公喜、管桦发表文章 《试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确立——兼谈对“三湾改编”的再认识》,通过对我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确立的历史进程进行研究发现,传统观点中将“三湾改编”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军队起绝对领导作用的标志是不恰当的,古田会议的召开才标志着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确立。
在对“三湾改编”于党建和政治建军的作用进行研究中,徐国栋和刘晓农认为“三湾改编”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政治原则,实行了“士兵委员会建在连上”的民主制度,这是毛泽东在无产阶级建军史上的伟大创举,它对于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用民主主义制度摧毁旧军队的管理基础,起到了开创性的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建军的基础。陈晓辉在分析三湾改编在党建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时谈到“三湾改编”主要内容是“支部建在连上”和士兵委员会的建立。其中“支部建在连上”第一次为解决党对军队的领导权,奠定了政治基础,士兵委员会是军队民主主义的载体,形成了新型人民军队的管理基础。三湾改编最重要的历史作用就是第一次为井冈山道路的开辟和武装割据奠定了政治和军事基础。吴艳玲认为“三湾改编”克服了当时部分领导人和士兵头脑中将军事与政治对立起来的单纯军事思想,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其中党代表制度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指导思想上克服了单纯军事观,再者军队各级组织的建立为部队政治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最后部队内部民主制度,为政治工作奠定了群众基础。徐国栋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表示“三湾改编”在我党政治建军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一次为解决党对军队的领导权奠定了政治基础;第一次在军队内实行民主主义制度,形成了新型人民军队的管理基础;第一次为井冈山道路的开辟和进行武装割据,造就了军事基础。姜文也持有此观点。李晓敏则认为“三湾改编”对我党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体现在:(1)奠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2)保障了新型人民军队的性质。
在研究 “三湾改编”对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中,段照明、周志海通过研究“三湾改编”对当前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得出现阶段我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坚持好、发展好“三湾改编”留下的四大原则:政治工作要坚持主客一致性原则、思想教育工作要坚持层次性原则、政治工作者要坚持实践性原则、政治工作创新要坚持实用性原则。黄金文认为“三湾改编”是毛泽东军队民主管理思想的开篇,从“三湾改编”起,毛泽东就开始对部队实施政治、经济和军事三大民主的探索。
关于“三湾改编”与相关运动的比较研究中,学者们主要是将其与“赣南三整”、“新泉整训”、“古田会议”进行比较,其成果有:唐遂申曾对“三湾改编”与“赣南三整”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二者有许多的共同性,二者都从思想整顿入手,提出了革命必须自愿的原则,都整顿了组织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并且都对部队进行了整编,注重部队纪律,建立了崭新的军民关系和平等的官兵关系,他认为“赣南三整”应该与“三湾改编”齐名。研究过“三湾改编”与“赣南三整”的还有朱荣兰,她认为开始于1927年9月底的“三湾改编”和开始于1927年10月下旬“赣南三整”具有相似的历史背景,其基本内容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三湾改编”是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三湾一次性集中完成的,而“赣南三整”却是是起义军与上级领导完全失去联系后,由朱德、陈毅个人领导的在行军作战途中分三次在天心圩、大余、上堡完成的。“赣南三整”注重军事和战术训练,“三湾改编”更注重的是制度建设。
“三湾改编”在军队整顿中极为特别的就是在部队中建立了民主制度。所以对与“三湾改编”的研究也可以放在现代性与民主性问题上。
李晓在对“三湾改编”中的现代性含义进行研究中认为首先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所具有的特点,概况起来就是是以人为本价值为本位的自由平等、民主、平等、正义等观念,“三湾改编”从让士兵自由选择去留到倡导官兵平等再到“党支部设在连上”和“建立士兵委员会”分别从思想观念、新型人际关系文化和制度上体现了现代性中的核心“以人为本”。
唐长瑛、胡绪虎在对“三湾改编”进行研究时,发现人们常忽略其成果—建立士兵委员会的重要意义,他们研究发现“三湾改编”是现代民主的源头。原因是:(1)“三湾改编”实现了党内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结合,保证了我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2)发扬了政治民主,实现了官兵平等,增强了工农革命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3)实行了经济民主,官兵待遇一致,使工农革命军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4)使得中国共产党人有了坚强的心理素质。戴洪波认为毛泽东在“三湾改编”中进行军事民主改革的直接原因是秋收起义失败后,旧军队的弊端直接暴露出来,他的军事民主改革的思想根源是来源与其本身的民主思想意识。“三湾改编”中毛泽东通过改用民主的工作方式、实行留去自愿、实行官兵平等、健全党的基础组织的方法进行了民主改革。黄金文、廖绚丽认为“三湾改编”是民主实践的典范,其民主思想主要体现在:(1)三湾改编实行了党内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结合,使我党成了工农革命军的坚强组织核心;(2)三湾改编发扬政治民主,强调官兵平等,增强 理论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3)三湾改编实行经济民主,官兵待遇一致,使工农革命军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综观上述研究成果和观点,可以看到近年来学界对于三湾改编已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展开了研究,这些成果无疑对三湾改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但发现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只涉及三湾改编的历史史实、历史意义和启示、以及相关运动研究几个方面,而对三湾改编的时代价值、未来发展和综合性研究的学术成果甚少,这样的研究现状与其历史地位很不相称。笔者认为三湾改编研究仍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深化与拓展的地方。
一是要继续挖掘三湾改编的建党建军价值。目前,对三湾改编建党建军价值,学术界有了一些成果,但缺乏高质量的学术文章,研究深度和广度不足,我们还须从多个角度对其建党建军价值进行更深更广的挖掘,不断丰富。
二是很多学者研究三湾改编的价值与启示的时候,仅简单地研究其内涵对时代启示,并没有把它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去作深入研究。三湾改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起点,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题,若能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去思考与论述三湾改编与现当代的一些问题,既能深刻认识三湾改编在中国化进程中的自我革新作用,又能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提供历史经验与借鉴。
三是对于三湾改编的历史事件的标志点和边界点中,学术界对于“三湾改编”能否作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标志性事件?毛泽东在“三湾改编”中提出的“支部建在连上”是否具有独创性?等一系列问题没有做出明确的回答,学术界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四是很多学者对于三湾改编与各类人物群体的研究不都全面。包括主要历史人物,如朱德、余洒度等;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一些次要人物,如罗荣桓、赖毅、张宗逊、陈士榘;还有包括下层民众在内的人物群体的研究,透视当年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过不朽贡献的人们。他们对三湾改编的凝聚做了突出贡献,值得我们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
五是在研究视角上,我们应该引入交叉学科的理论方法,从不同学科视角去研究,现今有学者从历史学、军事学等视角研究,但研究范围仍然较窄,我们可以从历史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行政学、哲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角度来研究三湾改编,把对三湾改编的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综上所述,三湾改编是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标志着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开始形成。研究三湾改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今后我们对于三湾改编的研究不仅要对其历史意义进行还应突破研究视野的局限,从宏观上进行审视和把握,从细微处透视和剖析。既要避免就三湾改编论三湾改编,又要避免人云亦云、研究徘徊不前的情况。事实上,三湾改编作为历史的遗存,必然与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还要把三湾改编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以三湾改编为社会各学科的中心精神基奠,在这个社会历史长河中中寻求它对周围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加强三湾改编与社会间的互动关系。相信学界对于三湾改编的研究会更加全面、更加细致、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