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宇(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越发重视解读中共党史。据不完全统计,美、俄、日三国以及英、法、德、澳、加等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和发表的有关中共党史研究的著作千余种,论文数千篇。其中,以美国对中共党史研究的成果最多,成就最大。本文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个阶段,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有关中共党史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总结。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出版的中共党史研究著述堪称汗牛充栋。据粗略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国季刊》所登中国研究论文300余篇,专著1300多部种;《亚洲研究》所刊中国研究书评206部。[1]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中共党史研究著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史研究主要侧重于五四运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方面。
关于五四运动研究,有一篇论文和一本论文集值得关注。2003年《中国现代化的多面性:五四运动研究的新动向》[2]指出,当下对五四运动的研究逐渐侧重历史本身,而不是仅仅侧重于对思想变迁和英雄人物的研究。2008年发表的论文集《超越五四范式:探寻中国的现代性》[3]指出,当下有关五四的研究多与思想史、社会史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相结合,研究群体由精英转向民众,研究范围由城市扩展到乡村,体现了多层次的中国现代化。
关于大革命研究,阿瑟·沃尔登的专著《从战争到民族主义中国的转折,1924—1925》[4]是研究五卅运动的代表作,该书从民族主义诠释大革命的历史,从社会、经济、列强等多个角度解读五卅运动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变化。1990年,在美国留学的杨炳章(Benjamin Yang)发表的《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5]是对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党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其用“从革命理想主义”到“政治现实主义”的理论模式来考察中国共产主义革命逐渐政治化的过程。
关于抗日战争研究,美国学者侧重于共产党游击战和根据地建设。主要有范力沛的《百团大战——关于中国战争中的协调与控制问题》[6]和基廷的《二次革命:从乡村再建设到陕北的合作化运动(1934-1945)》[7]两篇文章。对解放战争的研究多从外交政策角度分析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政治力量的对比,尤其是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及中间力量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力量对比。2007年,罗其韬所著《中国不可避免的革命:美国丢失中国再思考》[8]指出,中国革命的走向与中间派民主革命力量密切相关,美国丢失中国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政策获得了中间派民主力量的支持,进而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中共党史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大革命”和中国对外关系两个方面。
对于“文化大革命”的研究,马若德的《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是代表性著作。马若德认为,“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毛泽东有关经济“大跃进”和短时间之内成为“超级大国”的乌托邦构想;二是中苏关系的破裂。这两个重要原因决定了他对刘少奇的四种假设进行批判。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对特定年代和事件的研究成果,如戈尔斯坦的《西藏的“文化大革命”,1969年尼木事件》。
中国对外关系研究主要集中于中美关系和中苏关系研究。中美关系研究注重分析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美国在2006年和2008年出版的《美国对外关系文献第十八卷,中国,1969—1972》和《美国对外关系文献第十八卷,中国,1973—1976》,收录了美国1973年到1976年有关美中关系的文献,反映出这一时期美中关系的起伏变化和两国最终建交的历史结果,但这些文献大多站在美国的立场解读中国的外交策略,以及中国在国际格局中所处的地位和对整个国际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观色彩较浓。
中苏关系研究方面,论文集《中国向苏联学习:1949至今》[9]值得关注。论文集收录的主要观点有:苏联对中国的影响自1949年以来始终处于起伏之中;苏联对中国的影响将是持续的和长期的;中国对苏联的模仿是竞争式的模仿;早期赴中国进行援助的苏联专家对新中国的发展建设作用巨大等。
美国学者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共党史研究的重点是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中国共产党“适应性”研究。
在经济改革研究方面,既有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探索,也有对具体问题的微观研究。郑竹园所著《中国的经济发展1950—2014:根本性转变与长期展望》[10]是对中国经济宏观研究的代表性著作。该书囊括了中国1950—2014年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国际经济关系、21世纪中国全面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前景等内容。斯科特·肯尼迪主编的文集《中国之外: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比较视角》[11],通过将中国的经济改革与俄罗斯等东欧国家及越南等东亚发展中国家对比,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总体来说,美国学者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绝大多数学者都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予以肯定评价和乐观估计。
美国学者反映中国政治改革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中国整体政治发展为对象的研究,如裴宜理在《新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否具有活力》[12]中关于中国政体的总结性概括;另一类是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具体问题的专题性研究,如《市场对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的影响》[13]等。简而言之,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主题就是中国是否进行政治改革、改革的进程及效果、改革所带来的问题和影响。美国学者基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深刻的政治变化和一定程度的政治进步。
在对中国共产党“适应性”的研究上,美国学界大多认为中国的不断崛起必然会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产生影响。David Shambaugh(沈大伟)在《中国共产党:退化与调整》[14]一书中指出,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经受住“八九政治风波”和苏东剧变仍然继续发展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政治经济和国际形势始终处于退化与调整的共同作用中,其在政治、经济、社会、司法、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都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家发展建设的积极表现。正如Elizabeth J. Perry(裴宜理)在《新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否具有活力?》[15]这篇文章所论述的那样,“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危机时表现出的管理能力,使之成为权力再生资源”。
美国在开展中共党史研究的国家中规模最大,研究水平也居领先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了一些赴中国进行过学习访问的学者之外,具有华人身份的学者,尤其是一大批20世纪90年代以来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成为了在美国进行中共党史研究的主力军。他们相继出版了大量自己单独撰写或与其他美国学者合作的学术成果,并显示出带有中美文化碰撞的另类风格。在美国,约有200余个研究中共党史的研究机构,具有代表性的如兰德公司、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等。除上述机构之外,各个大学系统的研究机构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哈佛大学的东亚研究中心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刊物也有很多,如《当代中国》《亚洲研究杂志》《新中国》等。
美国95家图书馆的中文藏书达4亿册以上,且每年不断增加。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有关中共党史研究的资料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出版发行的官方文件,这些官方文件大多来自于美国参议院、众议院和国务院对外开放的有关中国的绝密文件,其中包括一些地方级档案和书信材料等,《美国外交文件集》是著名的代表之一;二是翻译、编译有价值的文献或资料,如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美国公众舆论与70年代初尼克松首次中国之行》(微缩胶片,1991年版);三是各种专著和研究成果,上文中均有提到,在此不做重复。美国学者整理和出版的研究资料,为全世界的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逐渐侧重对当代中国和时政问题的研究。中国政治与政策、经济变革与贸易、司法改革、社会事物、军事及国防建设、文化教育、环保问题等都受到关注,研究分类也越来越详细。尼古拉斯·拉迪撰写的《超越毛泽东时代计划经济的市场经济:中国私营企业的崛起》[16]指出了以私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在中国经济中愈发重要的地位;《变化中的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环境:“和平崛起”理论的演变》[17]这篇论文解析了“和平崛起”理论如何在中国产生和发展,以及公共传媒可能对中国外交政策产生一定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力求开拓新的研究方法,其中,美国学者越来越多地使用比较分析法来研究中共党史。如通过中国与苏联的比较,以揭示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意义及合理性;通过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社会各方面对比,梳理中国共产党成长成熟的历史;通过中国改革后的新体制与改革前的旧体制比较,以预测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等;这些研究成果都可以在《比较共产主义研究》中找到例证。此外,个案研究的数量也日益增加,如《华北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变迁》一书就是通过对华北8个村子的个体研究反映出整个华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不难看出,美国学者对中共党史的研究在方法和内容上都有所突破。对于美国中共党史的研究,我们既要对优势加以借鉴,也需要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时刻警惕“西方中心论”的虚无悖论和历史歪曲,不断丰富中共党史的科学内涵。
[1]梁怡,李向前.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250.
[2]Hung Yok Ip,Tze-kiHon,Chiu-chunLee. The Plurality of Chinese Modernity:A Review of Recent Scholarship[J].Modern China,2003,(4):29.
[3]Kai-wingChow,Tze-kiHon,Hung Yok Ip. Beyond the May Fourth Paradigm:In Search of Chinese Modernity[M].Lanham MD:LexingtonBooks,2008.26.
[4]Arthur. Waldron,From War to Nationalism:Chinas Turning Point,1924—1925[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366.
[5]杨炳章.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M].郭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47.
[6]范力沛.百团大战——关于中国战争中的协调与控制问题[J].现代亚洲研究,1996,(4):68.
[7]王爱云.近十年来西方对中国抗日战争研究述评[J].中共党史研究,2005,(5):40.
[8]Thomas D. Lutze.China's Inevitable Revolution:Rethinking America's Loss to the Communists[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7.126.
[9]Thomas P. Bernstein, Huayu Li,eds. China Learns From the Soviet Union,1949—Present[M].Lanham MD:Lexington Books,2010.223.
[10]Cheng Chu-Yua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1950—2014:Fundamental Changes and Long-term Prospects[M].Lanham MD:Lexington Books,2014.212.
[11]Scott Kennedy. Beyond the Middle Kingdom: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China’s Capitalist Transformation[M].San Francisco: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127-141.
[12][15]裴宜理.新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否具有活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8-13(10).
[13]Lance Gore. Impact of the Market on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M].Singapore: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2010.209.
[14]David Shambaugh. China's Communist Party:Atrophy and Adaptation[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8.47.
[16]Nicholas R. Lardy. Markets Over Mao:The Rise of Private Business in China[M]. Peterson: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4.12.
[17]Bonnie S. Glaser,Evan S. Medeiros. The Changing Ecology of Foreign Policy -Making in China:The Ascen-sion and Demise of the Theory of “Peaceful Rise”[J].The China Quarterly,2007,(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