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猛,丁 建,荣宝海,许振国,周永坤
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肠梗阻发病后,可发生全身性病理改变,甚至可能危及生命[1]。粘连性肠梗阻约占肠梗阻的40%~60%。肠粘连常由腹腔手术、感染、腹部创伤等引起,经非手术治疗多可缓解,但常反复发作。2012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普外科应用清肠合剂灌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取得良好疗效,同时观察患者血浆胃动素、IL-6水平变化、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等,对清肠合剂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
1.1 病例选择 参照文献的诊断标准制定[1]。纳入标准:腹部手术后;年龄≥18岁,<65岁;无严重心、肺、脑、造血、内分泌等严重原发病;无精神疾病;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其他类型肠梗阻,不适宜于灌肠者,未按医嘱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资料不全影响判断者。
1.2 临床资料 本组共60例,男29例,女31例;平均年龄(51.4±11.7)岁。入组患者有因腹腔肿瘤、腹腔感染、腹部外伤行手术的病史,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停止肛门排气、排便,腹部平片提示肠腔积气或气液平。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清肠合剂组(治疗组)、肥皂水组(对照组)。治疗组32例,男女各16例。年龄(52.5±10.9)岁。病程(10.9±8.0) h。继发手术情况:胃癌根治术6例,结肠癌根治术5例,阑尾切除术11例,胆囊切除术3例,腹部外伤后脾切除术2例,肠梗阻剖腹探查术2例;妇科手术3例。治疗组中体温大于38 ℃者5例,WBC数值大于10×109/L者12例。对照组28例,男13例,女15例;年龄(50.2±12.8)岁。病程(11.0±7.3) h。继发手术情况:胃癌根治术4例,结肠癌根治术4例阑尾切除术11例,胆囊切除术4例,腹部外伤后脾切除术1例,肠梗阻剖腹探查术1例,妇科手术3例。入组测体温大于38 ℃者4例,WBC数值大于10 × 109/L者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对症治疗,应用抑酸、抗生素、肠外营养等。治疗组加清肠合剂灌肠,250 mL,1次/d。清肠合剂方药:大黄15 g,芒硝30 g,厚朴30 g,枳实15 g,赤芍15 g,炒莱菔子30 g,木香15 g,炒桃仁12 g,1剂/d。对照组加0.2%肥皂水灌肠,250 mL,1次/d。两组灌肠方法:平卧位或左侧卧位,臀部垫高30º,导管顺肛门置入30 cm,接灌肠袋,灌肠液温至40 ℃注入。疗程5 d。
1.4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观察相关指标。(1)临床指标:恢复到正常肠鸣音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2)检验指标:第1、5 d测定胃动素和IL-6;(3)观察中转手术情况;(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梗阻临床症状全消失,能进半流质饮食,X线示无梗阻表现。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改善,X线示梗阻缩小。无效:症状、体征未缓解,甚至加重,需调整方案转手术[2]。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平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1),肠功能较对照组恢复快。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比较(h,)
表1 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比较(h,)
注:与对照组比较,aP < 0.01
对照组2820.8±4.759.5±12.894.0±14.2治疗组3212.5±4.1a40.1±10.2a70.8±17.9a
2.2 胃动素和IL-6 治疗前两组胃动素、IL-6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胃动素均升高,IL-6均下降(P<0.05),治疗组胃动素明显高于对照组,IL-6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浆胃动素和IL-6变化比较(pg/mL,)
表2 两组血浆胃动素和IL-6变化比较(pg/mL,)
注:与本组治疗第1 d比较,a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bP<0.05
对照组(28例)第1 d210.7±25.012.7±9.7第5 d279.0±27.8a、b 6.7±2.4a、b第1 d212.3±21.012.0±9.0第5 d259.8±25.2a8.3±3.2a治疗组(32例)
2.3 疗效 治疗组治愈22例,好转8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68.8%;对照组治愈10例,好转13例,无效5例,治愈率为35.7%。两组疗效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χ2=6.548,P<0.05。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疗效比较(n)
2.4 中转手术及不良反应 治疗组无效2例,1例中转手术,1例继续治疗后好转。对照组无效5例,4例中转手术,1例继续治疗后好转。
期间未见药物毒副反应。检测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改变。治疗组1例、对照组2例灌肠后感下腹部轻度疼痛,短期观察后均缓解。
腹部手术后,90%以上患者出现与手术相关的粘连,有报道手术次数与发生肠梗阻的危险系数成正相关,约3%术后有肠梗阻症状[3-4]。其原因可能为,肠管与周围组织或者腹壁粘附在一起,或扭曲成一定角度。严重时会影响肠管的蠕动或使其内腔狭窄,影响肠腔内容物通过,导致出现腹部胀气、腹痛不适,甚至恶心呕吐或肠道梗阻[5-6]。宗德宝等[7]对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认为需要根据术前、术中、术后的各项因素来评估,发现相关的强度依次为:术中出血量、结直肠癌手术、前白蛋白、阑尾切除术、手术时间。粘连性肠梗阻发病后,若梗阻不能及时解除,肠管缺血、缺氧,通透性增加,可引起肠道屏障功能障碍。胃动素由小肠上部的Mo细胞分泌,能直接作用消化道平滑肌上的受体,使细胞内钙离子从微粒体中释放,引起平滑肌的收缩,胃肠活动亢进时血浆胃动素会增高,推断肠梗阻后出现胃肠动力障碍时可能血浆胃动素降低[8-9]。爱晓辉等[10]研究认为内外合治(中药口服或胃管注入+黄香散双侧足三里外敷)能够促使腹部外科手术后患者肠鸣音恢复的时间、肛门首次排气的时间、首次排便的时间明显提前,促进腹部外科术后患者血浆胃动素的释放。胃动素作为一种胃肠激素,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发病机制有关,用于评价胃肠功能是实用而可靠的[11]。IL-6是一种促炎症因子,参与机体急性炎症反应过程。研究显示,在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血中IL-6水平显著升高[12]。因此,可以通过观察血浆胃动素及IL-6水平来判断清肠合剂对肠梗阻的治疗效果。
粘连性肠梗阻中医病名属“肠结”、“腹痛”等范畴。肠归属于六腑,本病病理基础是肠腑气化不利,肠道闭结,传导失司,泌别清浊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所致。主症为胀、痛、吐、闭。基本病机为腑气不通,气血瘀滞。因此,治疗本病时除应用常规治疗外,配合具有通里攻下、行气止痛作用的清肠合剂灌肠。肠梗阻时中药灌肠,通过直肠给药,吸收较快,在肠道病患方面具有明显优势[13]。王彦辉等[14]研究表明,复方大承气汤灌肠,可改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梗阻症状,并能降低CRP、IL-6及WBC炎性指标水平。清肠合剂由大承气汤加减化裁而来,能清除体内毒性物质,兴奋肠管、促进肠蠕动,减轻机体炎症反应[15]。本方中,生大黄、芒硝泻下攻积、泄热通腑,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赤芍清热、活血祛瘀,莱菔子降气、消食,枳实破气、消积,厚朴行气、除满,木香行气止痛、导滞。共奏活血行气、通降六腑之功。
本研究显示,清肠合剂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方面,效果良好。治疗组在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1),提示肠功能恢复快;两组较治疗前均可提高血浆胃动素水平,降低血浆IL-6水平,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优势,且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清肠合剂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确切,其机理可能与提升胃动素水平及抑制过度的炎性反应有关,值得进一步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综合治疗中,要多种措施反复使用,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需要注意的是,本病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手术与否以及手术时机的选择一直是临床诊治要点,若出现手术指征,应果断手术探查,以免延误病情[16]。
[1] 吴在德.外科学 [M].第7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51-457.
[2] 吕云福, 邹声泉, 詹文华.肠梗阻诊断治疗学 [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547.
[3] 郑传明, 王振杰, 蔡腾, 等.生长抑素联合丙氨酰谷氨酰胺在急性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效果 [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 57(1): 43-45.
[4] 宋宇, 张慧, 王爽, 等.活血通腑方抗实验性肠粘连作用及机制研究 [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0(5): 454.
[5] 宋景贵, 毕洁亮, 肖正英.莪术油腹腔灌注防治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 [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28(6): 432-435.
[6] 李文东, 刘彦复.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和治疗 [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1999, 2(2): 77.
[7] 宗德宝, 王尚毓, 刘斌.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7, 15(1): 53-55.
[8] 陈学习, 陈清阳.大建中汤对粘连性肠梗阻大鼠血浆血管活性肠肽、胃动素的影响 [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4, 37(4): 85-87.
[9] 艾晓辉, 雷庆良, 谢钢, 等.芪朴汤对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血浆胃动素的影响 [J].中医药导报, 2016, 22(18):87-91.
[10] 艾晓辉, 李小荣, 雷庆良, 等.内外合治促进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研究及对患者血浆胃动素的影响 [J].世界中医药, 2016, 11(9): 1739-1742.
[11] 谭康联, 陈志强.胃动素用于胃肠功能评价的研究进展 [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1, 19(2): 156-160.
[12] 徐广华, 韩子华.奥曲肽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3, 22(7): 353-355.
[13] 李清林.中药直肠给药剂型研究及思考 [J].北方药学, 2012,9(9): 62.
[14] 王彦辉, 刘立涛, 张立营.复方大承气汤对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症状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J].中医药导报, 2014, 20(8):120-122.
[15] 王燕, 卜范峰, 荣宝海, 等.清肠合剂保留灌肠防治腹部手术后肠粘连效果观察 [J].山东医药, 2016, 56(12): 41-43.
[16] 朱建光, 王永福, 卞尧尧.通腑方治疗粘连性肠梗阻60例回顾性疗效评价 [J].时珍国医国药, 2016, 27(6): 1409-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