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风雷,邬瑞兰,郭丽云,崔耀辉,王静华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山西 长治 046000)
临床上,后循环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指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与梗塞,在缺血性卒中中占有20%左右的比例,存在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1]。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共济失调、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肢体运动障碍、头面部麻木、眩晕与头晕等,这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亟需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2]。本研究在后循环脑梗塞治疗中联合应用了脑反射治疗、针灸康复疗法,总结如下。
在2013年11月~2016年12月纳入的后循环脑梗塞患者中选取12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68.05±3.12)岁,共60例,男性35例,女性25例;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68.21±3.26)岁,共60例,男性36例,女性24例。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P>0.05,差异不明显,符合临床对比要求。
对两组患者进行脑循环改善、营养神经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在患者入院3天度过急性期,并且处于稳定状态后,分别采用不同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具体如下。
对照组(针灸康复治疗):下肢取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位;上肢取曲池、内关、合谷等穴位;头部取神庭、百会等穴位。
观察组(针灸康复治疗+脑反射治疗):针灸康复治疗与对照组一样,在此基础上,要采用脑反射治疗仪对患者进行治疗,患肢刺激强度控制在为180-290伏之间,头部刺激强度控制在80-110伏之间,同一个部位每天只需要进行一次治疗,将每次治疗时间控制在30分钟,一个疗程为10天。
两组患者均连续接受10天治疗。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BI评分、NIHSS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相对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I评分均有所提高,NIHSS评分有所降低,并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s,分)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s,分)
组别 BI评分 NIHS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60)56.78±10.22 60.22±12.68 20.89±3.16 17.68±3.56观察组(n=60)55.89±10.58 82.89±12.28 20.99±3.02 10.12±1.28
通常情况下,后循环脑梗塞起病较急,患者病情较严重[3]。现阶段,临床上通常会采用血管介入动脉取栓、静脉溶栓等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但是采用以上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会在不同程度上遗留临床功能障碍,这会给其生活带来严重阻碍,促使家庭经济负担加重[4-5]。我国中医将脑梗塞归为“中风”的范畴,认为风、火、痰、瘀、虚为该疾病的主要病因,本研究采用脑反射、针灸康复联合治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NIHSS评分更低,BI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证明了联合治疗法的效果显著。其中针灸康复治疗法在脑梗塞早期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治疗方式能够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对梗死区血液循环进行有效促进。其次,它还能够促使血小板聚集能力与血液流变学得到改善,将代偿功能增强,促使病变部位的缺氧、缺血程度减轻,将皮质组织的基本电活动提高。其次,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脑反射治疗仪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脑反射治疗仪生物学效应良好,能够有效刺激脑组织,提高神经冲动传递的速度,将脑组织血液循环改善。联合以上两种方式,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神经缺损功能。
综上所述,后循环脑梗塞联合脑反射、针灸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存在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1] 李萌生,王晓菲,宋立华,等.针灸联合西药治疗脑梗塞的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30):93,95.
[2] 李小兰.针刺联合吞咽治疗仪治疗脑梗塞后吞咽困难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1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