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创伤护理中的应用

2018-03-07 10:52张志芬李丹丹白灵君赵林波谭庆山汤继英
关键词:抢救室急诊科科室

张志芬,李丹丹,于 巍,白灵君,刘 颖,张 蕾,赵林波,谭庆山,汤继英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创伤自人类诞生就开始出现了,而且日益增多,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首要公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成为人类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创伤死亡已成为中国第4-5位死因,也是1~34岁居民的第1位死因[1]。严重创伤是指危及生命或造成肢体残疾的创伤。它常为多部位、多脏器的多发伤,伤情变化迅速,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因此,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和规范院内救治流程是降低创伤死亡率的关键。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是由院前、急诊科、各功能检查室、各专科相互衔接,对接诊急诊患者迅速作出判断,完善检查,采取急救措施,使急救过程实现同步化,抢救时间最小化,抢救过程最优化[2]。

2017年以来,我院采取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急救与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6月在本院急诊科就诊的4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35例,女性5例,年龄在8~82岁,平均(32.48±5.95)岁,进行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选取2016年1~6月40例严重创伤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4例,女性6例,年龄在14~80岁,平均(32.94±6.1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一般急救护理常规,主要为:院前急救医生护士将患者送至我院急诊科后再向分诊护士交代患者病情,分诊护士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固定床位上,通知诊室医生接诊,告知家属挂号。抢救室护士评估患者的意识、测量生命体征,积极配合医生检查损伤的部位、范围、程度,遵医嘱建立静脉通路,抽取血标本,根据患者的伤情进行急救处理。医生开具检查化验单,通知患者缴费。医护人员将患者转运至平车上,陪同患者完善检查后返回急诊科,影像科将检查结果上传电脑,急诊医生看到影像资料后,电话联系相关科室来会诊,同意收住院,医生办理住院手续,护士写交接单,准备抢救用物与医生一起乘电梯将患者送至病房,进行确定性救治。

1.2.2 观察组

采用无缝隙急救模式,具体如下。

1.2.2.1完善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有效衔接

院前急救医生护士到达现场评估患者后,立即电话通知院内医护人员该患者的病情,急诊科根据情况做好相应抢救准备,并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做好准备。

1.2.2.2院内抢救

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分诊护士直接将其安置在抢救室预先准备好的多功能转运床上,抢救室医生护士立即接诊患者,同时与院前急救人员交接。护士评估患者的意识、测量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抽取血标本,积极配合医生检查损伤的部位、范围、程度,根据患者的伤情进行气道支持、循环支持等急救处理。

1.2.2.3开启绿色通道与相关科室衔接

医生开具检查化验单,加盖急诊绿色通道公章。护士准备转运急救用物及交接单,医护人员直接用转运床陪同患者完善检查,影像科将影像检查结果电话通知接诊医生,接诊医生电话告知相关科室患者检查情况,病房同意接收,陪检医护人员乘急诊患者专用电梯将患者从影像科直接送至病房住院,进行“早期确定性救治”。之后由家属返回急诊科,办理相关手续,补交费用。

1.3 评价指标

观察患者转运占用的时间、急诊科停留的时间及抢救的成功率。

采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提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观察组转运占用时间、急诊科停留的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及对照组转运占用时间、急诊科停留时间及抢救成功情况比较( ±s)

表1 观察组及对照组转运占用时间、急诊科停留时间及抢救成功情况比较( ±s)

分组 n 转运占用时间(min)急诊科停留时间(min)抢救成功[n(%)]观察组 40 14.20±2.36 35.08±10.19 40(100.00)对照组 40 18.63±3.17 45.68±11.42 36(90.00)t/x2 7.0895 4.3802 4.2105 P 0.0000 0.0000 0.0402

3 讨 论

(1)创伤的死亡具有三个高峰时间。第一高峰伤后数分钟内,占死亡人数50%,多为严重脑或脑干损伤、大出血等。受时间和现场条件限制,很难改善。

其中第二高峰在伤后6~8 h内,占死亡人数30%,多为颅内血肿,血气胸、肝脾破裂、骨盆骨折伴大出血等。这部分患者受院前和院内急救影响很大,救治质量和速度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London等提出伤后1 h是挽救生命、减少致残的“黄金时间”。近年来提出的“新黄金时间”是指把严重创伤患者从院外转运至急诊科,到出现生理极限之前的一段时间,其终极目标是缩短创伤至手术时间或被送到ICU的时间,实现“早期确定性救治”[3]。

(2)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使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过程在院前、院内急诊科及其他各相关科室间实现同步化,从而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

我院从院前急救开始,出诊医护人员会在现场评估病情,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初步救护,并在第一时间通知院内做好抢救准备。院内抢救中,我们将抢救室所有固定床位更换为多功能转运床,患者从入急诊科到收住院的全过程,不需要再倒床,一方面节省了时间,另一方面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抢救室设专门的医护人员,负责接诊需要立即抢救的患者,与患者到达后从其他区域叫医生相比,也节省了时间。立即开通抢救绿色通道,在检查单上盖绿色通道章,严重创伤患者检查、化验优先进行,并且实施先救治后缴费原则,检查结果会由相关科室第一时间电话通知接诊医生,缩短等候时间。接诊医生电话告知相关科室患者病情及检查情况,病房同意接收,陪检医护人员乘急诊患者专用电梯将患者从影像科直接送至病房住院,节省了现场会诊、反复转运、及等候电梯的时间。

4 小 结

无缝隙急救护理模能够使患者尽快得到“早期确定性救治”。该护理模式的出发点是“以患者为中心”。同时,该护理模式也对我们医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医院各部门之间能够有效衔接,一方面医院要有相关的制度约束,另一方面要加强各部门间的有效沟通,才能使衔接顺畅。医生、护士、影像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在接诊危重患者时,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出准确判断,并能提供有效的救治措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1] 王慧珍.急危重症护理学(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0.

[2] 王秋侠.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创伤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7(2):95-96.

[3] 张杰果.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病人应用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4(18):58,46.

猜你喜欢
抢救室急诊科科室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限制抢救室人流量对急诊医疗质量的影响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爱紧张的猫大夫
基于SBAR交接模型的抢救室滞留患者交接单的设计
新医改形势下的科室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