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读书会创始人的读书方法论

2018-03-06 00:37王跃
北京青年周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樊登中央电视台读书会

王跃

樊登曾任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而近几年,他更为人熟知的称呼则是“中国最会讲书的人”。爱读书、善讲书的樊登缔造了一个靠读书也能收入过亿的事业——2013年发起“樊登读书会”,基于APP为大家讲书,历时4年,樊登深度解读了150本好书,超过1亿人次收听,目前,读书会拥有300万付费会员。

其实,原来樊登并不是一个爱书之人,他坦陈自己曾在教育里受过伤,曾把读书和考试视作工作和痛苦。后来他在中央电视台工作时,有段时间比较失意,工作量不多,担心节目会被停掉,还得惦记着还房贷,整天惴惴不安。那种痛苦和焦虑让人无所适从,他开始想办法。他觉得既然没法改变外在环境,就让自己做正向的积累,为将来可能的改变做准备。于是,他拿起了《论语》,“这是我认认真真看的一本书。”他说,“读了一年《论语》,我有很大收获。其中有一句话打动了我——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我就把这句话放进了心里,一直到今天都在。在很多处境下,只要想到这句话,自己就会立刻放松下来。不要整天担心房贷的事,先努力追求个人提升,让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后来,他开始把读书的奥妙传递给更多人。对于想获得心智升级的年轻人来说,需要做到控制时间成本、打破思维边界、克服知识焦虑。在研究大量案例后,樊登提炼出了高效能阅读方法,以帮助人们从根源克服焦虑与恐惧。而对于智识阶层和社会精英,樊登则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指数思维”、“人工智能”、“可汗学院”、“万物互联”的本质,以帮助他们快速连接未来,收获时代趋势红利。此外,在新书里樊登亦分享了对认识自我以及如何成长的思考,让发掘内在天赋、不断精进、进阶突围贯穿个人的成长路径。

Q=《北京青年》周刊A=樊登

Q:人们生活忙碌压力大,看书的时间应如何安排?

A:以我个人来说,我没有固定的读书时间,我随手就会带着一本书。查理·芒格也是如此,走哪儿都要带一本书。其实,我们传统文化早就发现了这样做的好处,“手不释卷”即是如此。你能够经常带本书,然后只要把手机一放下,看书的时间立即就有了。

Q:对很多人来说,爱读文学的人,可能很难读进去商业理论的书,该如何走出阅读的“舒适圈”呢?

A:有的人只读自己舒适圈的东西或者只读自己认同的东西,评价一本书写的好不好的时候,只要作者想的和自己一样,就特别认同。这样,就容易永远停留在自己认同的那个层面。如果你读到一本书,突然有点吃惊,觉得书里讲的东西,我怎么从来都没听过,为什么它这么奇怪……这时反倒应该认真地去对待。我定义了一个词叫存量认知,人生当中有特别多的负担是来自于我们的存量认知,存量认知就是你已经有的这些技能和认知,它有可能成为你最大的限制。

在阅读这件事上,我的确不太有“舒适圈”。我读书不会陷入太多选择的困难,我在乎的是这本书有没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如果能够给我们带来意识上的冲击、方法上的改变,那我就会选择它。我分享的书看似门类不同,但是贯穿一个人的实际生活。比如:《幸福的方法》是帮助认识自己;《指数型组织》是帮助认识未来;《这书能让你戒烟》是帮助精进当下生活。当一个人对这三部分内容都深入学习时,就能从理论到方法真正地完成生活的改變和突破。

Q:有人认为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你怎么看?

A:把读书当做留给自己的领地,这个行为太过封闭。这往往是很多人不读书的借口!其实读书更多的是需要有朋友。孔子的《论语》,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二句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一句是自修,第二句是共修。我们可以把读书当做一个很愉快的和人交往和交流的方式。

此外,对大部分人来讲,自己读一些有难度的书,效果是非常不好的。很多人抱怨看名著丝毫没有作用,这是因为暂时读不懂。所以千万不要觉得自己看的,就比别人讲得要好。有的人是高手,当你听他讲他研究了一辈子的东西,你会觉得豁然开朗。在读书这件事情,我们不需要执着,不需要痛苦,自己能读就读下去,自己能吸收就吸收,自己暂时读不了,可以听听别人讲,再接着读下去都可以。endprint

猜你喜欢
樊登中央电视台读书会
老师的老师
很重要的四颗心
钓鱼路上的意外
樊登:出版是一门反脆弱生意
战火纷飞中的读书会
我们就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我们》栏目主题曲)
昆虫读书会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
中央电视台《读书》与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