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都为孩子“做决定”的家长们的想法可能如下:
我怕孩子选错,所以我就给他做主了。
孩子那么小,懂什么選择不选择的?
我是他家长,吃过的饭比他吃过的盐还多,还能有错?
我还不是为她好?省得她以后后悔。
……
这样的家长能列出一大串的理由,
为自己替孩子做选择这一行为辩护,
却忽视了选择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完美的人生是充分拥有选择权
有选择,才能认清自我
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有所爱就必须建立在尝试过萝卜和青菜的基础上,倘若单有萝卜或者青菜,人就“不知所爱”。同样的,在不断选择和取舍中,孩子才能认清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找到生命的独特意义。
有选择,才有动力前行
“自己选择的路,哭着也要走完”,这句话曾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因为是自己做出的选择,就必须自己负责,即便遇到了困难和艰难,也要咬牙坚持。
对孩子而言也是如此,从选择学习的才艺到大学专业、工作方向,只有出于自我意愿的选择,他们才能甘心去付出努力,不轻言放弃。
有选择,才能怀抱希望
人生若只有一种可能性,那该多可怕,因为一旦失败就再无其他出路。“别无选择”应该是一个最无奈的词汇,也常浮上很多绝望之人的心头。
家长最需要教会孩子的就是:人生其实有无数可能和选择,犯错了、失败了,不要紧——反省自我,重整行囊,再换条路重新走,总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其实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让孩子自己“当家做主”的重要性,但很多时候又怕过犹不及:“孩子误入人生歧途怎么办?人生可没有后悔药……”
这些顾虑为人父母的都能理解,但正如温室里的花朵终要面对风吹雨打,父母不能替孩子做一辈子的选择。还有的家长不知如何创造机会给孩子选择,怀疑自家家底不够丰厚,但事实并非如此。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其著作《逆转》里提到财富如何影响父母教育的效果:贫穷和富裕家庭的父母教育都一样不容易,并不是钱挣得越多,孩子选择能力就越高。因为贫穷的孩子“别无选择”,有什么就用什么;富裕的孩子“无须选择”,要什么就有什么。无论贫富,孩子的选择能力如果得不到锻炼和培养,结果就是“寒门难出贵子”“富不过三代”。
如何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
孩子不是机器人,选择能力也不像程序可以一键安装应用,家长必须意识到:这是一个耗时费力的大工程,需要一步一步来。
尽早开始给选择的机会
因为孩子越小,选择能力的培养效果越好。你无法想象一个从小被父母事事做主的孩子,成年后就能自己马上做出决策,他必定会茫然不知所措。
现代“伤仲永”故事主角魏永康,他13岁上大学,但离开母亲后,因生活无法自理和学习问题被学校劝退,人际交往能力也十分低下。究其原因在于控制欲极强的母亲,除了专心读书,她不允许儿子做其他任何事情,最终神童泯然众人矣。
从生活点滴小事开始
很多家长觉得只需要在“人生大事”上给孩子选择就行,但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开始积累。从吃饭穿衣到看书交友,都要给孩子选择的余地。如果怕孩子乱选、瞎选,家长提前做好筛选和把关,提供几个安全选项就可以。比如孩子明天该穿什么衣服,告诉他明天的天气和气温,让他自己从合适的衣服中选了穿;自己的衣服也要学着归置,是折叠还是悬挂?
这些都是生活细微之处的学问,孩子若能学好,能同时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选择能力。
和孩子商量,给孩子指导
当孩子有限的经验无法做出选择时,家长就要给予必要的分析和引导:几个选项的利弊在哪里,选择之后的可能结果会是怎样,如何去思考和取舍。教会孩子在明确目的、手段和限制条件之后,找到最优解决方案。这种思维方式能让孩子少走很多弯路。
寒暑假时,很多家庭会出门旅游,让孩子参与旅游目的地和路线的规划就是很好的机会:是出国还是周边城市?家长有没有假期?家长的薪资条件如何?初定目的地有什么有趣的地方?是乘坐飞机、高铁还是自驾?相信最后即便最终结果和孩子的选择不完全一致,这一趟旅行的意义会深刻得多。
让孩子承担选择的后果
孩子有选择的权利,自然就有承担后果的义务,不论结果是好是坏,因为这是他们为自己人生负责的起点。孩子自己做的选择,就必须要坚持下去,破坏了选择就要接受惩罚。年少时多碰几次壁,长大后才能少犯错。比如孩子选择先写作业再看电视,某天偷偷先看了电视,家长可以没收作业本,再和老师沟通此事;或者一个星期都不能看电视,记得这些惩罚都要在孩子选择之前,和孩子协商制定成规则,家长要做好监督工作。
在《哈利.波特》里邓布利多对哈利说:我们的选择远比我们的能力更能彰显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正是孩子的一个个选择,构筑成孩子自己的未来。
孩子们,准备好迎接自己的选择了吗?
父母们,准备好迎接孩子的选择了吗?
钱志亮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