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戈
“人文生态的真实记录,普通百姓的心灵之光。”这是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电视台大型系列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的宣传语。作为首部被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市党代会报告的电视节目,2013年-2017年5年间,《中国梦365个故事》第一季记录了365个鲜活生动的面孔和365个触动人心的凡人故事。9月18日起,《中国梦365个故事》第二季又在BTV《北京新闻》等节目中播出,网络、地铁、公交、户外大屏……都能看到这部每集三分钟的微纪录片。在炮火和瘟疫中救死扶伤的无国界医生、把疾病写成民谣歌曲的麻医主唱、严格按照诚信公约种桃的果农、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工地最高塔吊上的建筑女工……一个个普通劳动者的微光凝聚在一起,点亮了每一位观众的心。
梦之始——普通人的微光也能点亮心灯
《中国梦365个故事》,顾名思义,要有365个主人公。这么多人物如何定位?如何挖掘?《中国梦365个故事》制片人吴群有着自己的看法。“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中国梦365个故事中的一员,是不是只有榜样式的人物才是合适的,我觉得不一定。”他鼓励编导们从身边找线索,深入走转改,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感人之光。“我们第一季节目的样片做过一对卖烤串的北漂夫妇,很普通的东北人,他们之所以一直在北京坚持,就是为了挣点钱供孩子上大学,他们的小心愿能不能放到中国梦这个大概念里面去呢?我觉得能。值得记录的普通人也许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那么多豪言壮语的表达,但是从中能够体现出我们当代中国人的梦想是什么、追求是什么,这里面有国民的品性,有人性的光芒,我觉得这就是中国梦。”
于是,《中国梦365个故事》里的中国梦每一个都是实实在在的,“也许这个人的梦想特别小,也许他最想告诉大家的那句话仅仅局限于自身的职业、经历中,但是他的故事能让每个普通人看在眼中感在心中,这就够了。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我们坚信每一个个体在他生命中的那段时间里都有发光的地方,只要仔细地走近他,都能看到他身上的发光点,这个发光点在某种时刻都是跟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某些地方是契合的,我们找的就是这样的契合点。”《中国梦365个故事》主编王宇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这是退休教师彭士治的中国梦;“不但是老有所养,更重要的是老有所乐。”这是社区托老所创办人陈萌的中国梦;“人生是最大的舞台,只要你想,就能活得漂亮。”这是老年舞蹈团创办者管锦红的中国梦;“诚信,是做人做事的灵魂。”这是彩票销售点老板赵书兵的中国梦;“留住北京天空最美的声音。”这是北京非遗项目传统鸽哨文字号传人张宝桐的中国梦;“老街坊需要的,我就坚持把它做好。”这是胡同理发师郑健的中国梦;“干实实在在事,做实实在在人。”这是煎饼摊摊主周大力的中国梦……
质朴的话语,普通的百姓,有些梦想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是这些梦想不仅照亮了他们自己的生活一角,更点亮了无数观众的心灵之光。“我们节目中的主人公善良坚韧,正直甚至耿直,为争取梦想的实现百折不挠,这种中国人品性里特别优秀的部分,对观众来说是触动很深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吴群深有感触地说。
正因为这种心灵的触动,每次节目播完,热线电话都会响个不停。《中国梦365个故事》第二季第一期节目《麻医主唱》播出后,目前为止在节目组的公众平台收到的留言最多,“一个平凡的人物,一份高尚的职业,一段多彩的人生。”这是观众对节目的评价,也是对《中国梦365个故事》的主人公们最好的总结。
路之艰——用一年的等待记录三分钟的真实
在《中国梦365个故事》第一季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节目组远赴西藏、台湾、上海、山东、四川、江苏、浙江、河南、云南、广西等24个省市、自治区,展现了西藏的支教教师、贵州马背上的医生、加拿大归国的二战亚洲历史普及者、成都的私人博物馆创办人等许多鲜活的中国面孔,人物年龄最大的有95岁的抗战老兵,最小的有正在上初中的盲人少女。为了最终三分钟的节目呈现,编导们付出的是一周的拍摄、一个月的制作,甚至一年的等待。
一次带电作业,一次停电作业,
《超高压》从冬拍到秋
《上大学》的主人公苏宝尧,是一个广西贫困山区的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清华大学。高考刚结束的时候,编导就走进了苏宝尧所在的山村进行拍摄采访,一直跟拍他人学、大一寒假社会实践……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三分钟的微纪录片。第二季播出的第二期节目《无国界医生》,从前一年的冬天拍到了第二年的夏天,编导目睹了北京的妇产科医生安娜待在国内、作为一名无国界医生去出使任务、又飞回国内的整个过程。如今栏目组正在拍摄一个有关北京珐琅厂复原圆明园金麒麟的片子,從接触选题线索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2016年5月,栏目组第一次去台湾看台湾收藏家收藏的金麒麟原件,前几天又一次去了台湾,预计今年年底北京珐琅厂才能将金麒麟复原出来,之后还有展出,拍摄仍将继续。“我们的大部分片子要在一个月之内完成,但是对于一些特殊题材我们是愿意等的,因为这会是很鲜活的纪实过程。”《中国梦365个故事》责编李淼的话语中充满了期待。
李淼拍过一期节目叫《超高压》,主人公是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巡检员李大伟,他所在的班组保障了北京70%的用电。在拍摄这期节目时,李淼深深地体会到了“等”的滋味。“他们有时候要出紧急任务,在不断电的情况下穿着屏蔽服在500千伏的高压线上行走。为了拍摄这样的带电作业,我等了好久,前期采访完成一个月,终于有一天晚上9点多,大伟给我打电话,说他们第二天要出任务,到高压线上摘风筝,我赶紧和摄像一起赶过去,终于等到了难得的带电作业,并且用特殊设备拍摄到了大伟和他的同事在500千伏的超高压线路上行走时身上的电荷。拍完带电作业,还要拍停电作业,这一次我等得更久。第一次采访大伟的时候是冬天,刚下完雪,拍停电作业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年的秋天,他在承德,我又跑到承德,跟他们上山,从一座山走到另一座山,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这样的等待是值得的,我们等到了不同的季节和天气状况下巡检工人的工作状态,实实在在地记录了北京的繁华夜晚是靠怎样的人如何维护的。”endprint
黑夜里45分钟山路爬到两腿打颤,《马背上》是导演生涯最苦的拍摄
《马背上》是《中国梦365个故事》第一季其中的一集,讲述了贵州省贵定县定南乡偏岩村一位乡村医生唐邦华的故事。这部片子获得了2014年优秀国产纪录片扶持计划之优秀微片奖。拍摄的时候编导聂焱刚刚30岁,当他背起行囊出发去贵州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次的行程将是他纪录片导演生涯中最苦的十天。“那个村子非常偏,离县城很远,当时我打了一辆出租车从贵阳开了大概150公里才到了那里。唐邦华的家并不大,他是布依族,家里有五个孩子,他说你来了就住我家,但是他家没有空余的房间,我只能住在他的卫生室,睡在唯一一张病床上。十天的时间我和衣而睡,仅仅下河洗过一次澡,厕所就在猪圈……那次拍摄可以说是我这些年来最苦的一次。”
这些苦对于聂焱来说并不算什么,到唐家的当晚他就赶上了一次急诊。“一位村民深夜高烧烧至半昏迷,那时候我刚睡下不到3个小时,唐医生来到我住的卫生室开灯取药箱,我赶紧拿起设备,跟着他一起冲了出去。贵州的村子很大,好几座山算一个自然村,人分布得很开,2000多人的村子就他一个医生,因为是山区,去哪儿都要骑马,最远的地方他要骑马一个多小时才能到村民家里。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不能骑马,我们只能爬山,大概爬了45分钟,我没有想到要爬那么高的山,要走那么远的路,等到了病人家感觉整个人都不行了,双腿打颤,大汗淋漓,拍完一直歇到天亮才下山。这是我在那儿拍摄的那些天中遇到的唯一一次夜间急诊,也是整部片子中最出彩的地方,虽然很累但是很开心。”
情之暖——将有温度的故事传递给观众
365个故事,365个人物,每一个都有他的感人之处。在拍摄的过程中,编导们在记录着,也在感动着。
接受帮助是幸运帮助他人是幸福
《中国梦365个故事》第一季中有一集叫《我的手》,讲述的是曾在北京轰动一时的“怪病女孩”杨晓霞的故事。1995年身患罕见溃烂症的12岁山东女孩杨晓霞,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收到海内外捐款87万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对个人捐助最大的一笔。20年后,这个女孩儿还好吗?王字找到了她。“当年她在北京接受救助,虽然右手截肢了,但是命保住了。后来她考到北京上大学,2006年毕业后到曾给她安装假肢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从事,tL,N咨询工作。拍摄时她正在读在职研究生,学的是医疗心理学的课程。杨晓霞的收入并不高,可以说略显窘迫,但她身上的那种快乐和满足非常感染人,她说:‘接受帮助是幸运,帮助他人是幸福。她在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帮助他人。这种笑对人生的乐观和坚强对人们是一种激励。”
同样乐观的还有王宇拍摄的《美人鱼》的主角——富国海底世界美人鱼表演者王宇婷。即便每月只有900元的底薪,外加每次30元表演费,两三千元的月薪,并不妨碍她和其他“美人鱼”们快乐地享受工作。“这个工作看起来光鲜亮丽,和鱼共游,其实收入并不高,而且很辛苦,每次下水都要洗澡,每天洗好几次澡,皮肤粗糙,头发分叉,一个月要用八瓶护发素。但是她跟我讲这些的时候,丝毫不觉得委屈,因为这是这份职业应该承受的,作为真心喜爱动物的人,工作和兴趣能在一块儿,她觉得特别幸福。”
器官捐献让生命重获阳光
90后的林天趣是《中国梦365个故事》最高产的编导,第一季一个人完成了20集片子,其中有一集《死与生》让他永生难忘。故事的主人公叫尹丽华,是一名器官捐献协调员。“有人出了车祸,送到医院,即将脑死亡或者已经脑死亡的时候,有一些医护人员,要对他进行评估,跟家属沟通,愿不愿意把器官活体捐献,这样的医护人员就是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份工作并不好做,很多人不理解。为了拍到器官捐献的真实记录,我一直在等,终于有一天接到电话,告诉我已经跟家属谈好了,对方同意捐献。我赶到了医院,拍到了器官捐献者和家人最后团聚的一晚。那是一位妈妈,留下一雙儿女和要承担起家庭所有责任的爸爸。早上六点五十,器官捐献者被推进手术室,大概一个半小时后,手术做完了。她捐了一个心脏、两个肾脏、肝脏切成两部分,还有两个眼角膜,至少五个人能够因为她而获得新生,这些数字我直到现在都记得。生命不易,‘让生命重获阳光是尹丽华的心愿,也是这部片子触动我的地方。”
卖桃不光卖的是桃品更主要的是讲人品
胡殿文是北京市平谷区刘家店镇的果农,也是《中国梦365个故事》第二季《“苦恼”的桃王》主人公。他的桃子味道好、吃着甜,2009年摆上了国庆60周年的国宴,并多次被评选为“甜桃王”。对于这位桃王,林天趣感触最深的是他的诚信。“他严格按照诚信公约种桃,花1000多元买了除草机,再累也不打除草剂。有的客户指名要枝头桃,这是一棵树上最好吃的桃,长在树的最顶端,营养足,光照好,吃的甜,摘枝头桃要架着梯子往上爬,爬一次才能摘一两个桃,摘起来非常费劲,100盒桃,上下爬就要1400多米,他从来都不糊弄,人家要什么桃他就给什么桃。让大家吃上放心的大桃,他说自己真是自讨苦吃,但是‘卖桃不光卖的是桃品,更主要的是讲人品。我们拍胡殿文拍了四天,采访了近三个小时,他的诚信是最打动我的。”
民谣小清新的旋律之后是科普的希望之声
曲音音,黑龙江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医生,她的另一个身份是青光眼乐队的主唱,青光眼乐队的九个成员都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85后医学博士。麻醉医生与乐队主唱,这两个似乎毫不相关的身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诞生了《中国梦365个故事》第二季的第一期节目《麻医主唱》。这个节目的拍摄过程颇为曲折,因为麻醉医生太忙,每天都在手术室这个特殊的地方,经过多方沟通,编导周佳榕终于在曲音音24小时值班的一个夜里,争取到了两小时的拍摄机会。而又一次采访,则是在曲音音刚结束了全天值班的晚上十一点钟,一聊就到了深夜。“全麻就似架飞机,起飞和降落格外费心机,巡航期间并不是当机,我差点忙到死。”“亲爱的宝贝,安睡吧,我会一直在你身边,陪你到康复的彼岸。”节目中穿插着曲音音的演唱,风趣又不失温情,她把医学名词变成歌词,用音乐的形式做科普,并“希望这个步子会越迈越大,逐渐和患者的距离越来越近”。节目播出后,收获观众留言无数,“有人说觉得麻醉医生真的很累,很不容易;有人说以前就听过他们的歌,没想到拍成了电视,好棒;还有人说节目中曲音音称医生的疲惫是肾上腺素耗竭的疲惫,很生动。通过节目让观众体会到了医生的辛苦,也展现了新时代年轻医生的新面貌,让医患的心贴得更近。”endprint
封存胶片 感受时光的力量
摄影师张琪是《中国梦365个故事》第一季《时光记》的主角,他从来没想过,一张30年前的德国家庭老照片会改变了他的生活。“摄影论坛上有一个人拿了一张老照片,是一个德国家庭在30年前的合影,这是从德国收的一台老胶片相机里发现的没洗的半卷胶卷,在相机里封存了30年。看到照片,张琪觉得特别感动,通过网友的协助,他用一个月的时间,联系到照片里的德国家庭,并将照片邮寄给了对方。德国家庭很高兴,拍了一张现在的全家福给他,他发现原来照片中的老人已经不在了,但是多了很多孩子,他感叹道:人少了,也多了,这就是时间的力量。从此,他开始了免费的‘胶片封存,把此时此刻的你拍下来,将胶片封存在箱中,过10年、20年、30后之后再解封,以此让大家思考时间、珍惜时光。”聂焱用了一半的篇幅在讲这张老照片的故事,也在讲张琪的选择。“‘如果你去世了,胶片封存该怎么继续这样的问题他经常被问到,一开始也让他有些挣扎,可当有一天他遇到一位老奶奶,才彻底明白自己做的是什么。那位老奶奶已经80多岁了,她仍然想做胶片封存,想在十年后看看自己现在的样子。人永远不知道时间的终点在哪儿,但是能决定下一秒要去做什么,这就是人给自己带来的希望。”
梦想不能等孝顺也不能等
张明远是一个在北京双井唱歌的流浪歌手,聂焱的家就在双井附近,经常能听到他唱歌。在深入了解了他的故事之后,聂焱发现这个歌手不简单。“他是东北人,小时候父母离婚,爸爸离家出走,妈妈出去寻找,一去不回。吃着百家饭长大的他离开家去找爸妈。2002年,在外流浪7年的他经过申请在大连某部队入伍,在部队学会了弹吉他。退伍之后,他边走边唱,继续寻亲之路,终于在2009年找到了妈妈,但是妈妈已经得了肝癌。重病的妈妈有一个愿望,希望在电视上看到儿子唱歌。于是,张明远来到北京,继续唱歌的同时不停地报名参加电视台的各种节目。2013年7月,他幸运地走进了央视《向幸福出发》的录制现场,在节目中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并录制了自己上节目的视频,赶回去放给妈妈看。就在节目播出前一个月,他的妈妈去世了。送走妈妈,张明远回到北京,开始做公益,在北京街头边唱歌边讲自己的故事,告诉大家要及时行孝。有关他的这部片子叫《流浪歌》,节目播出后感动了无数观众,很多人跑到双井去听他唱歌,买他的CD支持他。‘梦想不能等,孝顺也不能等是张明远的感悟,也是我们很多人应该记在心头的话。”
缘之长——变了的是生活不变的是梦想
在《中国梦365个故事》第二季的启动仪式上,《马背上》的主人公——乡村医生唐邦华被请到了现场,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像他一样发生变化的主人公还有很多,栏目组一直在关注着他们。通过拍摄,很多编导和他们成为了朋友。
乡村医生唐邦华:女儿考上了武汉大学医学院
在贵州这个偏远的村子里,乡村医生唐邦华一直在坚守着,坚守了19年。他每月靠行医的收入不过1000元上下,诊断费和护理费他通通不收。村里但凡有外出打工的家庭,都赚了钱回来修了新房子。唐医生也想过外出打工,也曾有过动摇,甚至连火车票都买好了,但是全村人把他给留住了。聂焱还记得拍摄时唐邦华说的话,“他说如果自己走了,村里就没有医生了,只能去很远的县城看病,既然出去学医,就是为了回来给村子里的人看病,不想看到他们受苦。”“我们全家都是医生,群众就不会受苦跑那么远。”是唐邦华的心愿。如今,他这个心愿算是实现了。“我去拍摄的时候,他的女儿还在卫校学医,现在已经考上了武汉大学医学院,行医的工作有了延续,老唐很开心。”
超高压输电线路巡检员李大伟:终于看到了北京的夜景
超高压输电线路巡检员李大伟长在东北的农村,说是在北京工作,其实还是每天在农村,因为输送到北京的超高压线路绵延在河北、内蒙古、山西等地的山区,所以超高压巡检员们的主要工作区域也就是超高压线路的分布区域。作为保障北京夜间繁华的一线工人,李大伟没来过北京市区,也没见过北京的夜晚,但是他曾经在电脑上搜索过北京的夜晚,看过一张从卫星上拍摄的中国照片,在华北地区,北京是最亮的一片区域。采访结束后,李淼邀请李大伟来到了北京最繁华的地段之一:CBD。“我带他到了国贸三期,请他吃饭,让他在最高的80层看看北京的夜景,就当是送给他的一个礼物。他站在窗户边,不停地拍照,按快门的手稍微有些颤抖。”现在的大伟已经从北京房山调到了河北承德,依旧默默地为北京灯光璀璨的夜晚贡献着力量。
义务照片修复者袁宝钧:小区里的志愿队成立了
《中国梦365个故事》第一季《老照片》的主人公是一位义务照片修复者,叫袁宝钧。袁大爷60岁开始学习photoshop,义务为街坊修复破损的老照片。李淼至今记得跟袁大爷聊天的那个上午,“心里觉得暖洋洋的。老人口中的修补历史,其实不止是历史,更多的是属于家庭的记忆、遗憾和安慰。”因为身体的原因,袁宝钧不能继续照片修复的工作,但是一群老街坊接了他的班。“80多岁的袁大爷今年已经瘫痪在床,小区的另一位60多岁的老人赵世贵知道他身体不好后就跟他说,这件事我来继续做吧。他们或立了一个义务修老照片的志愿队,小区的其他老人也加入进来,街道每个月收集一些破损的老照片给他们修复,让大家能够重拾心中的美好记忆。”
还有一些人的生活因为《中国梦365个故事》发生了改变
《修脚工》的主人公王建生期待着修脚能跟针灸、按摩一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在他即将实现出版全国第一本修脚技艺专业书籍的梦想;
《我的手》的主人公杨晓霞曾经为自己的婚事而烦恼,在三家婚恋网站都实名注册了会员。片子播出一年后,她高兴地给王宇打电话,“王导,我终于结婚了。”
编导聂焱在拍摄的同时收获了爱情,和一起拍片的同事李明从恋人到夫妻,恩爱相守,《动物园》、《心之目》等都是他们的作品。
也有一些人的生活一如既往:老车站的站长依旧守望着,可能明后年就要退休了;首钢的工人,原来在北京,现在在曹妃甸,依旧奋战在炼钢炉前……
无论生活变与不变,他们的梦想始终没有改变,在追梦的道路上,他们一直在前行……
编后:梦想在前脚步不止
为了这次采访,我看了很多集《中国梦365个故事》,每一次的观看都是对心灵的震撼,这部微纪录片中的很多人不是模范,不是榜样,只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们过着平凡的生活,说着质朴的话语,但就是让你忍不住泪流满面,忍不住激动万分。因为他们就是你身边的人,他们的梦想也是你的渴望。普通人身上的微光在节目中被呈现、被放大,一点点地点亮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主创们告诉我,第二季节目计划今年做完100集,明年再做100集,至少用三年的时间来完成。加上制作第一季节目所用的五年时间,将用近十年的时间来诠释《中国梦365个故事》。在制片人吴群看来,多年付出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能够留下一部体现这个时代的活的人物影像志,“我们有足够的数量来涵盖当下中国国民的各个领域各个地域各种人群,从选题价值观上又强调多元化,因此这个节目具有很强的文献性,可以说是纪实影像方面一个很宏大的工程,而这种文献价值也是我们团队很多人持之以恒工作下去的一个动力。首都博物馆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将我们《中国梦365个故事》第一季进行了永久收藏。”
“信息时代的、微纪录片版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王甫教授对《中國梦365个故事》的评价,“选取具有社会样本意义的人物,用足够数量的记录与口述搭建出当代中国的结构”是《中国梦365个故事》的目标。中国梦的故事不止365,电视人的坚持也不止365,第二季,第三季……只要梦想在前,脚步始终不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