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雅 王丽娜 俞昌大
(1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辽宁沈阳 110168;2中铁时代建设设计院,江苏芜湖 241001)
我国高校图书馆正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的阶段,高校图书馆作为我国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分支,用户在图书馆中更加期待的是物质与精神的双赢,走出图书馆空间设计的范围禁锢,按照传统的空间设计理念,仅仅在外型装饰、空间面积、房间功能等方面进行优化,己经很难真正触及到图书馆空间革命的本质。本文尝试以体验心理为切入点,将体验式设计引入图书馆。
体验内容的层次性包含两方面,其初级阶段是物质层面,从古人的建筑最初能满足基本防御要求即可,到逐渐注重建筑的保温隔热、色彩搭配及建筑造型等,即体验层次的精神层面。
图书馆“第三空间”概念在2009年第75届IFLA会议以“作为第三空间的公共图书馆”的主题提出。高校图书馆在高校中同样扮演着第三空间的角色,它区别于学生寝室、教室的学习环境,而从图书馆的使用人群来看,高校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因此,从体验层面看,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体验,还有更高的情感体验。
体验的本质是内在心理与周围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两方面,一是体验的主动行为,是自发的、可控的;二是体验的被动行为。例如:在参观博物馆时,可以近距离从各个角度观看,但观众不能触摸到展品。体验的过程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
高校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流通是单向的线性传播,而现今的信息技术发展突破了这一局限,使人、资源、环境之间发生了相互关联。高校图书馆的设计需考虑高校师生、信息资源与图书馆空间的互动,改变高校师生单一的、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身份。交互性包括在获取资源过程中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空间、人与文化的互动性。
在建筑空间体验过程中,主体的认知体验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既定的思维模式来进行认知活动,即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如北京故宫建筑群,通过轴线将空间序列表现的淋漓尽致;二是感性的直接体验方式,即自然的随性的。如江南私家园林,全凭设计者的匠心,营造出或直或曲的水面,或长或短的飞鸿。前者属于理性的体验方式,后者属于感性的体验方式。
近年来,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和组织结构愈加复杂,当用户置身于偌大的图书馆时也面临着找寻困难。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通过尊重使用者的行为方式、使用习惯、心理感受等,来构建图书馆导向设计系统,让用户有针对性的、便捷的获得良好的路径体验。这样,有助于读者更快地找到所需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体验的指向性会促进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发展。
高校大学生具备一定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对于新鲜元素、创意空间的需求尤为强烈。空间新颖性并不意味着空间形式的夸张和结构的复杂,更多强调符合读者学习需求、符合交流心理的空间形式。汕头大学图书馆在空间形式上有较大突破,其建筑外形的设计概念源于我国古代的线装书盒,该馆内部涵盖了我国传统书院园林的精神理念,结合现代设计手法,打造了功能齐备、流向清晰合理的空间,为读者提供了学习的精神中枢。
汕头大学主要空间形式分析
人是空间使用的主体,图书馆空间设计离不开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图书馆不仅是图书保存、阅览学习的场所,更是人与人之间进行学术研讨、思想交流的场所。不同类型的使用者对空间要求不同,有的人喜欢大空间,目的是能够感受彼浓厚的学习氛围,有的人则需求私密空间,目的是防止被干扰,追求领域感和高效率。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注重建设个人学习空间:集体讨论室、博硕士研修间、诵读间、毕业论文室、创客空间等出现在一些新建或改建图书馆中。深圳大学图书馆旧馆改造后设置了小组讨论室,这样的集体学习空间带有一定私密性,配以舒适的沙发、齐全的设备设施,为读者营造了相对安静而又温馨的学习氛围。
深圳大学图书馆旧馆改造空间
高校图书馆经历了从封闭、到半开放、到走向开放的过程。早期的图书馆仅满足藏书需求,主要使用空间一般被称为阅览室,室通常来说就是我们所说的房间。“古者前堂后室,室,实也,人物满实其中也”——《说文解字》,从古人那里我们不难看出对“室”的理解是一个较为封闭单一的空间。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空间的需求和认识有了新的定位,图书馆的空间形式逐步走向开放化,空间开放意味着空间的灵活可变、分割重组。基于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空间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服务空间,主要指交通空间、设备空间、卫生空间等;另一类是主要知识服务空间,主要指藏书空间、阅览空间、休闲空间等。前者相对稳定,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变性较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并存共用,用户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用户需求角度划分,图书馆体验式空间可分为:学习研究空间、学术交流空间、休闲娱乐空间、创新创业空间等。现代图书馆的物理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非用户参与的辅助性用房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空间体验氛围的营造。
高校图书馆体验式空间基本概念为:以高校图书馆用户的心理需求、行为活动、情感精神为依据,结合体验的设计手法而形成的多功能、复合性、交互式的图书馆空间。
未来图书馆发展趋势
学习研究空间是图书馆主要的空间类型,也是传统图书馆阅览空间的延伸。根据用户学习的性质和心理需求又可分为公共学习空间、私人学习空间。
公共学习空间指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集体学习空间,包括图书阅览空间、聆听学术讲座空间、备考自习空间等,在空间设计上更加强调公共性和开放性。从用户的体验角度,更多地考虑了满足人际距离的桌椅、符合人体工学的人性化的家具设置以及人对物理环境的感官体验等。近年来,公共学习空间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国外很多高校图书馆增设了写作中心、绘空间、操作坊、录音棚等空间。这些空间满足了不同读者的心理需求,大大提高了读者的参与积极性。
私人研习空间主要是针对个人学习的空间类型。在空间设计上注重满足用户的私密性、归属感、领域性等要求,空间的形成依靠家具的重组、分割设计。
由于用户行为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对空间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从读者的体验心理角度出发,为了满足不同规模活动所需的要求,本文在活动交往空间中选取了双人交谈空间、多人交往空间。
双人交谈空间是提供两个人交往的偏私密性的空间,这也是活动就交流发生层次规模最小的一种。这种行为包含读者的交谈、聆听、视听等活动类型。台湾清华大学图书馆设有可供双人观看电影的沙发区,双人沙发之间用磨砂玻璃加以分隔,这类空间非常适合情侣使用,相互间干扰较小,空间划分非常人性化。
多人交谈空间是在目前国外高校图书馆中常见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小组讨论室、集体活动区等。小组讨论室是高校师生进行学习交流或者举行社团活动讨论的场所空间,该空间与其他主要使用空间要有所分割。为了鼓励读者将这类空间真正用于交流讨论而不是学习自修,空间的形式要有足够的吸引力,从而引导读者行为的发生。
集体活动空间是活动交往规模较大的一种团体活动,一般用于临时性的学术交流。这类空间应该具备相对独立的大空间。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小组讨论空间
瑞尔森大学图书馆——集体活动空间
高校图书馆的休闲空间形式呈现出多层次、灵活舒适化,这表现在高校图书馆服务型的公共活动空间出现了一系列辅助性的服务,如音乐聆赏、诵读空间、模型制作区等。
生活休闲类空间:主要以满足读者平时在图书馆中日常生活的所需的辅助性服务,如增设日常饮品服务、提供WIFI和简洁餐饮的需求。这类空间考虑了空间的相对独立性、便捷性。深圳大学图书馆新馆一层设有读者沙龙区,该空间提供了各种非专业性的书籍,读者在畅谈、休闲的同时又可以进行阅览。空间专设了供读者休息的咖啡屋,屋内结合灯光、色彩、家具的设计,融入绿色概念使整个空间温馨舒适,深受读者的喜爱。深圳大学图书馆的大厅过廊空间内还设有贩售区,为读者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商品,文具用品、生活用品、雨伞、插座等,更加贴心的服务读者。
视听空间: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基本实现了网络全覆盖,大学生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配备齐全,读者随时随地可检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传统的电子阅览空间的利用率降低,其功能逐渐弱化。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图书馆的传统电子阅览空间应时而变,注重信息的可视化,注重信息获取的多样化,在空间设计上倾向于休闲化和交互性,给读者全新的信息体验,增加读者的直接参与、真实感受和体验过程,真正实现了从“阅”读到“悦”读的转变,极大地丰富了读者在图书馆的学习学术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根据读者需求的变化,高校图书馆增加了创新型空间主要分为高科技体验区、创客空间、主题空间三大类。
高技术体验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渗入到高校图书馆中为读者提供了多种方式的体验的可能,用户的体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外大学图书馆非常注重读者的交互式体验设计,在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亨特图书馆,读者与信息的互动随处可见,数字化的服务侧重了人机交互设计,这种体验方式已经深入到该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创客空间:学习知识、经验交流、知识分享已然成为高校师生使用图书馆的主要目的,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是高校的主要目标,这一点与创客空间的主旨是相符的,也为图书馆创立创客空间提供了先决条件。高校图书馆用户需要这样的空间来激发他们学术、创作热情。由武汉大学学生自主设计的创客空间与图书馆其他空间相比别具一格,在这里可以自由交流创作,暖黄灯光、木头桌椅、布艺坐垫、清新绿植、珞珈文化、香浓咖啡加上温馨的界面设计,使得创客空间成为学生创作和休闲的场所。
武汉大学图书馆创客空间
特色主题空间:指在高校图书馆中有针对性的设置主题突出、功能较为明确的空间形式,这类空间以文化、创作、交流等作为空间主题,吸引有共同兴趣的读者聚在一起。高校图书馆不仅是高校的信息中心,更应突出文化底蕴。图书馆是人流量较大的场所,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学校特色文化构建一些主题性空间能够起到很好的宣传、推广、育人作用。重庆大学图书馆的主题阅览空间——博雅书院,打造了民国风格。厚重的木桌木椅、精致小巧的吊灯、欧式风格的桌灯、古朴典雅的吊顶、落地立式钟表加上米色舒适的矮沙发,辅以一排排墨纸书刊,置身于这样的温馨、安静的场所,读者的人格、素养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重庆大学图书馆主题阅览——博雅书院
图书馆如何发挥场所的价值作用,图书馆如何重拾用户依赖的信心,图书馆如何面对技术带来的冲击?……因此,图书馆需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情感需求,从用户的体验心理角度出发,通过关注用户的真实情感来营造空间,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户到图书馆中来,这也是图书馆未来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
〔1〕 黄宁.现阶段我国高校新建图书馆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2〕 黄东翔.复合型大学图书馆读者空间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2
〔3〕 李小彤.图书馆空间环境体验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5
〔4〕 吕健梅.基于体验的建筑形象生成论[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5〕 顾建新.图书馆转型与馆舍空间变化[J].图书馆发展联盟报告,2015(10):38-41
〔6〕 孙澄.当代图书馆建筑创作[M].哈尔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7〕 陆邵明.建筑体验—空间中的情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