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宪娟, 薛念文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092)
现阶段,网络毫无疑问地成为思想碰撞、文化交流、信息集散的枢纽,并且以精炼、碎片化、速度快而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产生较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从单一渠道到多元化渠道的变化,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已不仅仅受到传统思想政治课的影响,也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逐渐弱化。因此必须借助网络的手段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1]。
早在2002年就有学者研究思想政治网络话语的构建,2012年,随着微博、微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网络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的研究越来越多。大多数学者集中于思政网络话语的创新方法、面临困难、实现路径等。从这些研究中可以发现有关思想政治网络话语构建的研究已经比较系统和全面,但在这些研究中缺少了对公益性网络平台的关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以知识传播、思想交流为目的的公益性网络平台不断涌现。通过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免费资源吸引大量的受教育者参与,因此强化思想政治网络话语的力度必须重视对公益性网络教育平台的利用。本文中的公益性网络平台主要是指非盈利的以教育资源共享、知识传播为目标的网络教育平台。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大规模在线学习课程,是新颖的、互动式的公益性网络教育平台,由于创新、免费吸引了大量学习者。慕课的创新之处在于互动性的作业评估和考核方式,每门课程有固定开课时间,包括视频教学、在线讨论、作业上传、答疑解惑、评估考核等环节。慕课网目前已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等150所国内知名高校进行合作,更好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慕课所有课程由提供课程的各高校运作,由课程负责老师制作课程,每一节课程结束,任课老师在论坛内答疑解惑,在线审批作业。每门课程由负责老师制定考试标准,通过考核可以获得合格证书。方式方法的创新使慕课成为高校网络课程的一股新兴潮流,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慕课建设的大军中,高校思想政治课也加入到慕课建设队伍中来,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网络课程建设。
网络的虚拟性与平等化趋向弱化了教育者的传统权[2]。网络空间的复杂化导致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多样化,从而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多元化趋势。多元化的趋势增加了学生了解更多思想政治课内容的机会,但同样是由于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程也不可避免地走向碎片化。例如慕课中每个合作的大学都有自己的一套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与体系,在没有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各个学校独立操作,必然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无体系碎片化的特点。
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因此网络平台中一旦有新的思想政治话语形成,便可以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在全国的高校学生中引起广泛的影响。但也正是由于其传播的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导致某种特定话语无法产生长久影响,在拥有即时性的同时却无法保持长久性。
在当下社交媒体中,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可以发声[3]。网络世界里所有人都可以隐匿自己的身份表达各自的思想,随意地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互联网的共享性保障人们充分表述其意见见解的权利,提供给每个人阐述自己想法的平等机会,但同时也增加了负面的、消极的网络话语的生成及传播,在没有相关引导及管制的情况下,必然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的盲目性。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多元化文化单元传递模式的形成,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复杂的话语语境[4]。
目前,多数公益性网络教育平台并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即使部分网络平台设置了思想政治课程,但因课时少,内容单一而无法很好地发挥效力。例如,慕课设置了12个课程类别,其中课程数量最多的是计算机、工学、理学,其次是经济管理、生命科学,课程数量最少的课程是哲学、心理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为:大学英语自学课程、高等数学、财务管理、人人爱设计、沟通心理学。法学共27门课程,其中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11门,参与人数最多的课程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其他最热门课程的参与人数相比,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参加人数较少。表1中的最热门课程统计可以看出,最被受教育者喜欢的课程具备“有用”“有趣”两个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参与人数少,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用”“有趣”这两方面都不占优势。因此,要想提高思想政治网络课程吸引力,就需要构建一套“有用”又“有趣”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程。
表1 慕课课程类型及数量统计表
观察包括慕课在内的公益性网络教育平台发现,大多数平台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及内容依旧按照传统教学体系及内容进行划分,缺乏创新性与吸引力。网络教育中教育的主客体变为平等的关系,传统教育者所固有的知识权威在网络世界中无法发挥效力,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地位丧失,教育者依靠对知识信息的掌控而获得的权威地位荡然无存。受教育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和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因此,在网络平台里,如果教育内容、教育者没有独特的“魅力”就无法吸引受教育者。但目前多数网络平台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依旧是传统的内容,这些课程虽然也有上千人的参与,但与其他专业课程几十万人的参与度相比实在微不足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果无法具备“有用”和“有趣”两个特点,将面临比思想政治教育实体教学更加尴尬的局面。
公益性网络平台的开放、瞬息万变的特点使思想政治网络教育更加复杂,因此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学方法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网络平台里教育关系、教育环境更加多样化,导致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复杂化。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和教育者在探索如何构建思想政治网络话语,而这并非是可以凭借个人或单个平台、单个高校就可以完成的事业。目前多数公益性平台中,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由各个学校的任课老师自行负责,在同一个平台内并没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也没有充分集合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特色。因此在没有系统性的引导和管理的情况下,在没有政府、网络平台、高校、教育者之间通力合作的情况下,打造创新性的、有实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
(1) 充分利用主流公益性网络平台,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比重。目前,已经有不少网络平台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少大学也在探索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思想政治网络宣传与交流,但目前进行这些尝试的高校、平台还是少数,并且这些少数尝试者在其平台中也并未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重要内容进行规划,例如慕课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仅有11门。课程数量少,课程内容单一,因此对受教育者吸引力不大。在增加公益性网络平台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重的同时,必须打造有引导力的网络思想政治内容,创建“有趣”“有用”“多样”的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从而牢牢把握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2) 必须搭建专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及师资队伍。目前,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是“兼职”人员,并没有专门的管理团队及师资队伍,其效果可想而知。相较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内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多样化,更加复杂,因此更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与师资队伍。公益网络平台可以逐步建立包括任课老师队伍、辅导员队伍、研究生学生骨干队伍三维一体的管理机制[5]。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先从高校原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人员与教育者中招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抱有极大热情的教师,组成一支专门的队伍进行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探索与创新,可以以单个大学为单位,也可以多校合作。在中国,网络的普及度已经非常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势在必行,不管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在偏远的山区,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所以,必须建立专门的师资及管理队伍,打造专业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及管理团队。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学的创新探索首先要打破“思想政治课只能由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开展系统有效的教学”这一固有的观念。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不只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任务,家庭、学校、社会都要承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要打造以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为支撑,其他学科老师广泛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所有其他专业的教师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老师。当然对于这些教师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及奉献精神,其次还要选择更容易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专业领域内的教育者。选择在公益性网络平台中受到大多数人喜爱的课程,由这些课程的主讲教师在其授课过程中通过案例等方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 以传统文化、爱国主义为载体,打造碎片化的短小精悍、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络的世界瞬息万变,谁能占有更多碎片化时间,谁就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因此要充分利用受教育者的碎片化时间,打造一系列短小、精辟、引发共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当然短小并不意味着内容少,只是强调单次内容时间不易过长。充分利用网络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以短小精悍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直击受教育者的内在思想意识。例如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短短几个字却引发巨大的影响。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解读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创作新颖的适用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例如由人民日报网络编辑部制作的一张“中国一点不能少”的图片,曾经在微博上得到大量转载。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转变观念,构建富有生机活力的、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6];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出短小、有趣、有吸引力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
(2) 转变传统授课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其他学科教学中。以往通过专门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那么除了对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内容的创新外,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还有别的路径?这便是“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灵活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传播。但这并非易事,需要各学科的任课老师熟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并能灵活运用到日常教学中。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各学科教师的指导与培训,更需要构建一套新颖的结合其他学科的网络思想政治课程体系。
传统思想政治教学中,一些教师的课程备受学生的欢迎,这些教师的授课通常有如下特点:声音洪亮、激情四射、语言幽默、案例生动,通过自己的经历与体会启发学生。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拥有如此教学能力的思想政治老师为数不多。那么是否可以转换思路,将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其他学科教学中,或者以其他学科专业知识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参与到思想政治网络教学课程设置中。例如,同济大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开创了“院士讲思政”模式。邀请校内外各专业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学者进入思想政治课程,打造“中国道路·名师讲坛”系列,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从不同视角阐释“中国道路”;邀请军事教育专家从大国关系、国际动向等方面进行爱国教育;邀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从孝道出发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一模式可以借鉴到网络教育中。不同专业背景的院士,利用其专业知识、丰富的人生经历、多年的教学心得使思想政治课程收获了大批“粉丝”。
(3) 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借鉴受大学生喜爱的媒体节目打造全新的授课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刻板、晦涩、生硬的方式进行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探索新颖的授课方式势在必行。近年来,以吐槽、批判、辩论为特点的脱口秀节目借助对热点事件的评论、辩论,通过一系列新颖独到的观点阐述吸引了大批年轻的粉丝。如果思想政治教学借鉴这些受年轻人喜欢的方式,通过这种创新的方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定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从被动的接收转变为主动的吸收。这需要思想政治授课老师转变观念,积极创新,满怀热情地投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研究中。
[1] 刘长溥,李映崇,李佳鑫. 新常态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创新能力提升途径[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9(2):138-142.
[2] 陈爱娟. 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的重建[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0(3):104-107.
[3] 陈锴. 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弱化与重塑:以社交媒体的运用为研究视角[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9):76-78.
[4] 尹朝晖. 自媒体时代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话语困境及其重塑[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4(3):183-186.
[5] 孙宏利,刘文永,黄碧珍,等.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要素研究[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4):472-476.
[6] 吴华.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审视与重构[J]. 教育评论, 2016(9):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