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协调性测度及政策启示
——以武汉市为例

2018-03-06 01:57杨佩仪崔许锋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武汉市城镇化人口

杨佩仪, 崔许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城镇化率年均增速约为1.05%。在部分地区,过快的城镇化增长速度引发了土地资源低效利用,人口集聚性不强,“鬼城”和“空城”频现等资源和社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 概念界定

新型城镇化相对于传统的城镇化而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的原则,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内容,以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是一种健康的城镇化发展,是速度和质量并存的发展状态,需要城镇化的各个子系统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

从国际上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建设在20世纪末已经基本完成,目前对城镇化的研究多从健康持续的角度进行探讨[2-3]。我国早期学者对城镇化的认识多是基于经验式的判断[4-5],有的学者研究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程度,认为中国当前的城镇化进程处在一个“大跃进”和空间扩展失控状态[6]。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问题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共同关注研究的焦点。学者们对城镇化的认识从单一角度[7-8]深入到“人口-土地”的二维结构[9-11]。也有学者从“人口-土地-经济”三个方面分析城镇化问题[12-13]。不同的学者因关注的领域和焦点不同,对城镇化内涵的理解有所区别,指标体系的构建也有所差异,涉及人口、社会、土地和经济等一个或几个层面[14-15]。对城镇化测度的方法也有层次分析法、熵权法、TOPSIS和Logistic[16-19]之分。

城镇化的内涵其实是区域社会经济过程的时空演化,它以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空间扩展为主要特点,主要体现在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等方面。陈春等将城镇化分为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方面[20],通过对子系统的分析研究,得出较完整的城镇化的内涵。崔许锋等认为从人口、土地、经济和社会四个维度分析城镇化会出现共线问题,认为社会城镇化蕴含于人口、土地和经济中,可以由三者表征[21]。本研究对经济城镇化的讨论以产业城镇化作为主要因素展开。从“人口-土地-产业”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探讨武汉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内容。人口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即人口经济活动的转移。主要表现在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和城市文明发展并向农村渗透三个方面。本文通过人口构成、生活方式和人口素质三个层面研究人口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从地理范围上讲,就是农村到城镇在地域范围上的变动,表现为农业用地向非农用地的转变,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其实质是建成区面积的不断增加。本文从城市规模、土地投入水平和土地产出水平三个方面考量土地城镇化。

产业城镇化是经济城镇化的一个分支,产业是城镇化的支撑和保障。产业城镇化是指伴随着经济增长,由产业结构非农化而引发的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和集中。考虑到产业城镇化的特点,本文利用产业结构、产业外向性和产业发展可持续三个角度讨论产业城镇化。

二、 协调性评价模型构建

1. 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的内涵, 在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完备性和可获得性原则指导下, 构建城镇化的评价体系(见表1)。其中三级指标选取的是人均指标、地均指标和比重形式, 使数据更具代表性和可信度。

表1 城镇化综合评价协调发展指标

指标体系中,除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两个指标为负效应,其余均为正效应。

2. 评价模型构建

(1) 数据来源与标准化处理。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武汉统计年鉴》及相应年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为了排除由于量纲及数量级大小不同造成的影响,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 指标权重确定。熵值法是较为客观的权重确定方法,可以消除一定的主观因素。设rij表示第i年第j个城镇化指标值,i∈[1,m]且i∈N(m为年份个数),j∈[1,n]且j∈N(n为城镇化指标个数)。

① 计算第j个指标第i年的指标值比重:

② 计算第j个城镇化指标的熵值:

式中,k=1/lnm;

③ 计算第j个城镇化指标的权重值:

(3)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耦合协调度可以探讨系统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及协调发展的程度。根据数学中乘数效应与和效应的含义,构建多变量协调性评价模型。设ui(i=1,2,…,n)表示需要评估协调性的n个变量或某综合系统的n个维度,那么多变量或者多维度耦合性评价模型为

运用多变量耦合性评价模型研究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协调性问题时,关注的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三个维度,可将多变量耦合性评价模型简化为三个变量耦合性评价模型:

C3={(u1u2u3)/[(u1+u2+u3)/3]3}1/3。

式中,u1、u2、u3分别为三个变量的发展水平值。分析模型可知,耦合度C3∈[0,1]。当C3→0,表示变量间的耦合度减小,耦合性减弱,即三者趋于失调。当C3→1,表示三个变量耦合度逐渐增大,耦合性逐渐增强,三者趋于协调。

表2 城镇化协调发展类型评价标准

三、 武汉市“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协调发展

1. 城镇化协调发展变化特征

(1) 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指数。随着武汉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土地和产业城镇化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产业城镇化水平则属于波动式稳定上升(见表3)。从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指数分析发现(见图1),近15年来,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逐渐提高,总体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0—2007年,产业城镇化指数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人口和土地城镇化指数都低于产业城镇化;从2007年开始,人口和土地城镇化指数增长速度加快,产业城镇化开始远远落后于二者的发展。这一方面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宏观调控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发现,目前人口、土地城镇化的发展指数过高,武汉市的人口、土地城镇化处于超前阶段,发展过快,产业城镇化没有协同发展。

图1 武汉市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指数变化曲线

(2) 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耦合度由2000年的0.522增加到2014年的0.888(见表3),15年间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变化会引起另外两者变化的可能性增大。城镇人口聚集推动了土地和产业城镇化,人口的增加需要城市建设更多的居住、医疗及公共设施等用地满足基本生活要求;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土地城镇化发展带动人口和产业城镇化,通过完善居民居住环境和优化产业用地格局,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口到城市就业和居住,也会有助于吸引大企业的投资发展,拉动产业城镇化;产业城镇化的不断提高同样也会促进人口和土地城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会拉动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土地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展。

发展度由2000年的0.246增加到2014年的0.745(见表3),发展水平逐年提高,而且整体态势良好,反映出武汉市的城镇化水平是由人口、土地和产业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共同推动的整体发展。只有三者同步协调发展,才有助于城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表3 武汉市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协调性评价结果

协调度由2000年的0.358上升到2014年的0.814(见表3)。结合协调类型分类可以发现,武汉市的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水平经历6个阶段的发展,并最终达到了良好协调发展状态。2000—2001年,属于轻度失调阶段,此时的经济比较落后,城镇化水平也属于起步阶段; 2002—2004年,处于濒临协调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在逐步提升,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度也在不断提高; 2005—2007年,三者开始达到勉强协调的状态; 2008-2009年,通过国家的支持和当地政府有效的宏观调控,城镇化有了显著的上升效果,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处在初级协调阶段; 2010—2012年,三者的协调状态从初级协调发展到中级协调阶段; 2013—2014年,达到良好协调发展状态。

(3) 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非协调性发展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武汉市城镇化水平一直在提升。人口-土地-产业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但从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的发展指数看,人口和土地城镇化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产业城镇化却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当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可能是阻碍武汉市城镇化水平继续提升的重要因素。从武汉市的实际情况来考量,土地城镇化发展指数过高在现实中表现为土地城镇化的超前和过度发展,即可能存在脱离客观条件,盲目追求增加城镇数量和扩大城区建设用地面积的现象,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也会影响城镇化率的提高。在人口城镇化方面,当前的城镇化水平过高,主要是局限于目前的测度方法还是通过常住人口与总人口的比率,而常住人口中包含着农民工,这部分城市常住人口并不能完全属于城镇人口。

根据上述分析,以系统动力学基础理论为依据,初步构建武汉市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非协调性影响机制模型(见图2)。

图2 武汉市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非协调性影响机制模型

四、 结论与政策启示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的表现形式,涉及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其发展状况取决于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只有内部的协调持续发展,才能促进城镇化整体系统的不断提高。

(1) 产业优化升级层面。可以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开发区的作用,以较低的成本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注意控制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率,淘汰产能过剩的企业,努力开发新能源和寻找可替代能源,减少当前的环境压力;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提升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2) 提高土地利用程度层面。政府要继续实行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控制土地的总量供应,推行城市存量用地再开发;划定城市发展边界,避免城市规模的过度扩大,缓解土地低效利用的压力;深化土地改革,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建立节地评价制度,健全节地标准体系,创新节地模式技术,全方位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遏制土地城镇化的冒进发展。

(3) 人口城镇化层面。加快消除二元户籍制度,逐步放开中小城市户籍限制,剥离附着于户籍的各种福利,实现居民社会管理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给予农民工真正的市民待遇,让城市的农民工能够就地实现市民化,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

[ 1 ] 陈凤桂,张虹鸥,吴旗韬,等.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 人文地理, 2010(5):53-58.

[ 2 ] ALBERTI M. Measuring urban sustainability[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1996,16(4):381-424.

[ 3 ] LAMBIN E F,MEYFROIDT P,RUDEL T K,et al. Land use transitions: socio-ecological feedback versus socio-economic change[J]. Land Use Policy, 2010,27(2):108-118.

[ 4 ] 李力行.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现状、挑战和应对[J]. 浙江社会科学, 2010(12):27-34,42,125.

[ 5 ] 陶然,曹广忠. “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的不匹配与政策组合应对[J]. 改革, 2008(10):83-88.

[ 6 ] 陆大道,姚士谋,李国平,等. 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综合分析[J]. 经济地理, 2007(6):883-887.

[ 7 ] 刘盛和. 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的成因探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6):530-535.

[ 8 ] 沈建法. 1982年以来中国省级区域城市化水平趋势[J]. 地理学报, 2005,60(4):607-614.

[ 9 ] 潘爱民,刘友金. 湘江流域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程度及特征研究[J]. 经济地理, 2014(5):63-68.

[10] 崔许锋. 民族地区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非均衡性与空间异质性[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8):63-72.

[11] 沈彦,朱翔,雷志刚.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湖南省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5):354-357.

[12] 范虹珏,刘祖云. 中国城镇化空间发展态势研究:基于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视角[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4(1):95-100.

[13] 刘法威,许恒周,王姝. 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性分析: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4(8):7-11.

[14] 刘娟,郑钦玉,郭锐利,等. 重庆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1):66-72.

[15] 吕添贵,吴次芳,李洪义,等.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测度及优化:以南昌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6(2):239-246.

[16] 张引,杨庆媛,李闯,等.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比较分析[J]. 经济地理, 2015(7):79-86.

[17] 张光宏,崔许锋. 人口城镇化与城镇化用地关系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中国人口科学, 2013(5):96-104,128.

[18] 吴巍,周生路,魏也华,等. 城乡结合部土地资源城镇化的空间驱动模式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16):220-228.

[19] 杜挺,谢贤健,梁海艳,等. 基于熵权TOPSIS和GIS的重庆市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及空间分析[J]. 经济地理, 2014(6):40-47.

[20] 陈春,冯长春. 健康城镇化发展研究[J]. 国土与自然研究, 2008(4):7-9.

[21] 崔许锋,张光宏,李飞. 城镇化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空间分异研究:基于土地城镇化的“人口-经济”二元驱动视角[J]. 华东经济管理, 2016(10):62-67.

猜你喜欢
武汉市城镇化人口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第十届中国足球协会第三次会员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