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区马铃薯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2018-03-06 07:33刘五喜张立功苏忠太
中国马铃薯 2018年1期
关键词:全膜行距生育期

刘五喜,董 博,张立功,苏忠太

(1.庄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庄浪 744699;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

庄浪县地处六盘山西麓,海拔1 400~2 857 m,年均降雨量498 mm,年均气温8.1℃,属雨养农业区。马铃薯是庄浪县第二大作物,也是特色优势作物。近年来,随着旱作农业的发展,马铃薯全膜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常年播种面积2万hm2以上[1]。然而马铃薯的栽培模式比较单一,且产量不稳定。为此,在总结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的基础上,提出了马铃薯全膜双垄垄播和全膜垄作侧播栽培技术,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动了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进入全覆盖时代。然而,在马铃薯全膜覆盖栽培大田应用中,农户施用有机肥不足,导致庄浪县耕地地力下降,玉米秸秆资源的浪费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问题。因此,马铃薯全膜覆盖栽培技术亟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近年来,国内对旱地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模式研究较多[2-5],但对马铃薯秸秆覆盖研究报道较少,为了进一步提高庄浪县耕地质量,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减轻废旧地膜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探索马铃薯秸秆带状覆盖技术代替地膜覆盖技术的可行性,于2015年进行了马铃薯不同栽培模式试验研究,探讨半干旱地区马铃薯的最佳栽培模式,以达到对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于2015年庄浪县南湖镇寺门村,E 105°58'44.8'',N 35°22'38.9'',海拔 1 800 m,年均气温7.9℃,无霜期145 d,≥0℃的积温3 310℃,≥10℃活动积温2 690℃,年均降雨量498 mm,其中<10 mm的降雨占总降雨量的47.73%,平均蒸发量为1 289.1 mm,空气相对湿度67%,干燥度1.55。试验地土壤为黑垆土,容重1.30 g/cm3,有机质15.26 g/kg,速效氮54.8 mg/kg,速效磷18.14 mg/kg,速效钾186.3 mg/kg,pH 8.56。试验地肥力中等、均匀,地块平坦。

1.2 供试材料

供试氮肥为尿素(N 46.4%,甘肃刘家峡化工总厂),磷肥为普钙(P2O516%,云南禄丰勤攀磷化工有限公司),钾肥为硫酸钾(K2O 33%,山东鲁丰钾肥有限公司);地膜为天水天宝塑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黑色地膜,幅宽120cm;秸秆为已收获的半风干玉米秸秆,马铃薯采用庄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生产的‘庄薯3号’品种的脱毒一级种薯。

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6个处理。

T1:通用全膜垄沟栽培垄上播种,垄底宽33 cm,垄面宽20 cm,垄高15 cm,采用120 cm黑色地膜覆盖,一幅地膜覆盖3垄2沟,每隔20 cm打渗水孔,垄沟组合为“3垄-2沟”,马铃薯播于垄面上,平均行距33cm,密度52500穴/hm2。

T2:全膜双垄垄播,垄型呈“凹”型,在垄底宽70 cm,垄面宽50 cm,垄高15 cm的大垄上,纵向沿中线开挖一条微沟,即成“凹”型双垄,微沟宽20cm,深10cm。垄沟组合为“凹型垄-大沟”,大沟宽40 cm,深15 cm,用120 cm黑色地膜全覆盖,两幅地膜接于大沟处,并用土压住地膜。凹槽内覆少量土,并每隔20 cm打渗水孔,宽行距70 cm,窄行距40cm,密度52500穴/hm2,马铃薯播于垄面上。

T3:黑色全膜垄作侧播种植,垄成“弓”型,垄底宽70 cm,垄面宽50 cm,垄高15 cm,垄沟组合“弓型垄-沟”,沟宽40cm,沟深10cm,采用120cm黑色地膜覆盖,一幅地膜覆盖1垄1沟,宽行距70 cm,窄行距40cm,密度52500穴/hm2,一垄播双行,马铃薯播于垄侧。

T4:起垄单沟秸秆覆盖,垄底宽70 cm,垄面宽50 cm,垄高15 cm的大垄,其他规格同T2,形成大小双沟,在小沟内均匀覆秸秆与垄面高度持平,并用土压住秸秆,垄沟组合为“凹型垄-单沟秸秆”,马铃薯播于垄面上。宽行距70cm,窄行距40cm,密度52500穴/hm2。

T5:起垄双沟秸秆覆盖,垄底宽70 cm,垄面宽50cm,垄高15cm的大垄,其他规格同T2,在大、小沟内均匀覆秸秆与垄面高度持平,并用土压住秸秆,垄沟组合为“凹型垄-双沟秸秆”,宽行距70 cm,窄行距40cm,密度52500穴/hm2,马铃薯播于垄面上。

T6:露地栽培(CK),宽行距70 cm,窄行距40cm,密度52500穴/hm2,马铃薯平地播种,现蕾前施肥培土成垄。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4.8 m×6 m)28.8 m2,试验走道及小区间距50cm,设置保护行。

试验于2014年11月上旬覆膜,按试验要求整株覆盖玉米秸秆,覆盖量为8 250 kg/hm2。试验于2015年4月13日统一播种,采用简易马铃薯穴播器播种;结合播前整地,各处理施腐熟鸡粪4.5t/hm2,施纯 N 90 kg/hm2,P2O590 kg/hm2,K2O 45 kg/hm2。于6月10日用点播器打孔追施纯N 90 kg/hm2,深度15 cm。其他管理措施同当地大田,于10月12日统一收获。

1.4 试验记载和测定项目

1.4.1 生育期记载

试验期间观察记载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成熟期以及生育期。

1.4.2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播种前、收获后测0~20, 20~40,40~60, 60~80, 80~100, 100~120,120~140,140~160,160~180和 180~200 cm 土壤含水量,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成熟期测0~20,20~40,40~60,60~80 和 80~100 cm 土壤含水量。所取土样在105~110℃烘箱中烘6~8h至恒重后称重。

土壤重量含水量(%)=(土壤湿重-土壤干重)/土壤干重×100

土壤贮水量(mm)=土壤重量含水量(%)×容重(g/cm3)×土层厚度(cm)×10

耗水量(mm)=播前贮水量(mm)-收后贮水量(mm)+生育期降水(mm)

水分利用效率(kg/hm2·mm)=经济产量(kg/hm2)/耗水量(mm)

1.4.3 土壤温度的测定

用曲管温度计测定土壤温度。分别在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成熟期,选择晴朗的天气,于上午11点,测定小区中心位置的马铃薯播种带相邻2株之间5,10,15,20和25cm的地温。

1.4.4 产量和经济性状的测定

试验收获前,每小区中间行按5点取样法,取30株考种样考查株高、结薯数量和薯块鲜重,按小区收获计实产。薯块大小按小薯(<75 g)、中薯(75~150g)、大薯(>150g)标准统计。

1.5 数据处理

试验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处理,用DPS 7.05处理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地膜和秸秆覆盖对马铃薯的生育期有明显影响(表1),地膜覆盖(T1、T2、T3)较T6(CK)各个生育期提前,出苗期提前4 d,现蕾期、开花期、成熟期提前7 d,生育期提前3 d。秸秆覆盖(T4、T5)较T6(CK)生育期略有推迟,开花期、成熟期推迟1d,生育期延长1d。

2.2 经济性状

不同模式对马铃薯的性状有明显的影响(表2),T1、T2、T3、T4和T5单株结薯数分别较T6(CK)增加1.5,1.5,1.2,0.8和0.9个,大中薯数分别较T6(CK)增加1.4,1.2,1.1,1.0和0.8个,单株结薯数T1、T2、T3间差异不显著,T3、T4、T5间差异不显著,其余处理间差异均显著;T1、T2、T3、T4和T5单株薯重分别较 T6(CK)增加 180,240,80,40和70 g;大中薯重分别较T6(CK)增加200,230,90,60和70 g,单株薯重T3、T4、T5间差异不显著,其余处理间差异均显著。T1、T2、T3、T4和T5大中薯重量比分别较T6(CK)增加4.6,2.2,2.4,3.1和1.1个百分点,地膜覆盖、秸秆还田较露地栽培显著提高了单株结薯数和单株薯重,大中薯率也明显增加。

表1 各处理生育期Table 1 Growth stage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表2 各处理经济性状Table 2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表3 0~25 cm土壤温度(℃)Table 3 Soil temperature in 0-25 cm

2.3 土壤温度

马铃薯全生育期0~25 cm土壤温度变化明显(表3),地膜覆盖处理(T1、T2、T3)土壤平均温度17.9~19.1℃,较T6(CK)提高0.4~1.6℃;秸秆覆盖处理(T4、T5)土壤温度16.5℃左右,较T6(CK)降低1℃左右。

2.4 土壤含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马铃薯全生育期地膜覆盖处理(T1、T2、T3)土壤含水量平均为21.5%~22.3%,较T6(CK)高1.6~2.4个百分点;秸秆覆盖处理(T4、T5)土壤含水量平均为20.6%~20.8%,较T6(CK)高0.7~0.9个百分点(表4);水分利用效率地膜覆盖处理(T1、T2、T3)为78.8~93.3 kg/hm2·mm,较T6(CK)高11.6~26.1 kg/hm2·mm;

秸秆覆盖处理(T4、T5)73.2~76.9 kg/hm2·mm,较T6(CK)高6.0~9.7 kg/hm2·mm(表5)。不同栽培及覆盖方式对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十分明显,水分利用效率T1、T2间差异不显著,T3、T4、T5间差异不显著,T4、T6间差异不显著,其余处理间差异均显著。

表4 0~100 cm土壤含水量(%)Table 4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0-100 cm

表5 水分利用效率Table 5 Water use efficiency(WUE)

表6 产量及经济效益Table 6 Yield and economic benefit

2.5 产 量

从表6可以看出,全膜双垄垄播栽培产量和纯收入最高,即T2处理产量和纯收入分别为52 989 kg/hm2、34 495.2元/hm2,较T6(CK)产量和纯收入增加12 675 kg/hm2、8 556元/hm2;其次为T1处理,产量和纯收入分别为50 837 kg/hm2、32 773.2元/hm2,较T6(CK)分别增加10523kg/hm2、6834元/hm2,第3位的是T3处理,产量和纯收入分别为45 246 kg/hm2、28 300.8 元/hm2,较 T6(CK)分别增加 4 932 kg/hm2、2 361.6元/hm2,T5处理产量和纯收入排第4位,分别为45 072 kg/hm2、28 185.6元/hm2,较T6(CK)分别增加4 758 kg/hm2、2 246.4元/hm2,T4处理产量和纯收入分别为43 406 kg/hm2、26 882.4元/hm2,分别较T6(CK)增加 3 092 kg/hm2、943.2 元/hm2,T6(CK)产量和纯收入最低,分别仅为40 314 kg/hm2、25 939.2元/hm2。对产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区组间未达到显著水平,T1、T2间差异不显著,T3、T4、T5间差异不显著,其余处理间差异均显著。

3 讨 论

马铃薯全膜双垄垄播栽培可达到节水、增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双垄垄播栽培(T2)较露地(CK)种植增产12 675 kg/hm2,增幅31.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1kg/hm2·mm,大中薯重量比提高了2.2个百分点。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10]。

马铃薯全膜双垄垄播栽培技术用黑色地膜全地面覆盖,马铃薯播于小垄上,沟内覆土打渗水孔集雨的栽培技术,该技术集蓄水保墒、增温于一体,并有效地调节垄内土壤水分,干旱年不旱,丰水年不涝,其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且技术流程简单,简便易行,是马铃薯全膜覆盖栽培技术创新和丰富,采用黑色地膜覆盖可以抑制杂草和减少绿头薯[11,12]。

秸秆覆盖能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改善作物生长的水环境,促进马铃薯对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进而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大中薯率。秸秆覆盖(T4、T5)种植较露地(CK)种植增产3 092~4 758 kg/hm2,增幅7.7%~11.8%,大中薯重量比提高了1.1~3.1个百分点。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3]。

[1] 张立功,马淑珍.黄土丘陵区(庄浪)旱作马铃薯全膜覆盖关键技术集成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4,32(5):84-92.

[2] 刘晓伟,何宝林,康恩祥.半干旱地区马铃薯不同覆膜方式的研究[J].作物杂志,2012(1):115-117.

[3] 石有太,陈玉梁,刘世海,等.半干旱区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分温度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中国马铃薯,2013,27(1):19-24.

[4] 买自珍,佘萍,买娟,等.半干旱区不同覆膜时期、方式与膜色对土壤水分及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4,32(1):99-106.

[5] 李继明.安定区地膜马铃薯不同覆膜方式集雨保墒增产试验[J].中国马铃薯,2011,25(5):275-278.

[6] 晋小军,李国琴,潘荣辉.甘肃高寒阴湿地区地膜覆盖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中国马铃薯,2004,18(4):207-210.

[7] 郑元红,王嵩,何开祥,等.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影响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8(3):12-14.

[8] 郑有才,杨祁峰.不同覆盖模式对旱作马铃薯生育期及土壤含水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0):8462-8464.

[9] 藏宁.覆盖方式对旱地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2010(9):22-24.

[10] 陈永兴.氮磷钾配施对马铃薯产量和效益的影响[J].中国马铃薯,2008,22(4):213-215.

[11] 李国斌,刘五喜.马铃薯全膜双垄垄播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14(2):63-64.

[12] 石玉章.黑色地膜覆盖方式对旱地马铃薯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2012(7):41-42.

[13] 韩凡香,常磊,柴守玺,等.半干旱雨养区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对土壤水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24(7):874-882.

猜你喜欢
全膜行距生育期
北疆杂交棉稀植等行距机采模式研究
大豆生育期组鉴定分组方法的比较研究
吉林水稻关键生育期延迟型/障碍型冷害时空变化*
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对小麦土壤氮素矿化、无机氮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氮素积累特性研究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缩行扩株”对重庆丘陵山区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春油菜青杂5号不同覆盖模式温度、水分效应研究
青钱柳不同株行距对幼林生长和叶片生物量的影响
基于遥感ET数据的辽宁地区典型农作物生育期耗水规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