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将近年来严歌苓小说改编电影如《天浴》《金陵十三钗》等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电影不仅在不同程度上颠覆了小说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更值得注意的是严歌苓小说中原本富含的女性主体意识在电影改编过程中被改头换面,不同程度地改写甚至稀释掉了2。《少女小渔》是否也面临女性主义于无形之中被消解的无奈呢?
首先,我们来看小说。“严歌苓作品中的女性总会在卑微、低贱的生存表象中透出一抹人性华彩,即人性原始的宽容和善良。”3小说中是这样描写小渔的,“人不高不大,却长了高大女人的胸和臀,有到丰硕的沉甸甸了。都说这样的女人会生养,会吃苦劳作,但少脑筋。少脑筋往往又多些好心眼。”4这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东方女性形象。小说中小渔在国内的身份是个护士,“白衣天使”这一社会身份暗含着拯救、净化、奉献等意味,加之原文中小渔对江伟生活无微不至地照顾,对老头的关心与拯救,这样的女性形象具有一种高度的“母性”。小渔总是以退为进,在顺从妥协中潜移默化地以自己的方式改变影响着对方,以一种精神和道德上的救赎者出现在男人面前5。与之相对应的西方男性内心脆弱,有依赖感,成为被拯救者。这说明性别政治可以在东西方社会中呈现另一种风貌,即女性不再是等待着被拯救的羔羊,她善良的背后隐藏着包容和净化男性的巨大力量。
我们再来看电影的改编。有评论者指出张艾嘉导演的《少女小渔》女性主体叙事被淡化了6,那么电影是否真的消解了原著的女性主义思想呢?答案是否定的。由于小说和电影分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传播媒介7,所以张艾嘉导演是以另一种属于电影语言的方式在表达女性主义。
首先,我们来看电影人物身份的改变。电影小渔由小说中的“白衣天使”身份转变成从小被收养在江伟妈妈所开设的孤儿院中的孤儿,电影中对她孤儿身份的处理,大大增强了小渔对江伟及家人一种根深蒂固的依赖感,这与后来小渔寻找自我,蜕变成长形成巨大的反差,更能体现出小渔作为现代女性寻求个体价值独立的不易8。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中人物关系也进行了改编。在电影中,除了小渔对马里奥的拯救与净化,马里奥也在小渔寻找自我的途中充当了指引者的重要角色。电影删掉原著中最后老头在雨中卖艺,小渔帮他把被风吹散的钱拾回来的隐藏小渔对老头单向拯救的片段。取而代之的是小渔在发现江伟出轨后伤心绝望不愿意跟马里奥去移民局办理绿卡时,马里奥对她说的一段话:“我尊重你的决定,不是江伟的。如果你不想去,我们就不去,你也该在这时候学一学多尊重自己,这是你的生活。”这段话对于迷茫的小渔是很好的启发9。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人的关系由单向拯救调整为双向影响。电影中小渔不仅仅是一位影响者和拯救者,更是一位被影响着和受益者。在拯救了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马里奥这种西方知识分子的影响,自我反思,寻找自我。在小渔实现自我成长,完成个体独立的行动其实要高于“地母”般生活的小说版小渔,这样的改编非但没有稀释原著的女性主义,反而成为一种有益的补充。
其次,我们来看演员的服装。“服装往往可以辅助剧情发展”,10,整部电影中,可以发现小渔的服装色彩是有变化的,因为“色彩也可以是场景中的重要元素”11。前半部分,小渔的服装是以黑灰为主的冷色系。电影的20分27秒开始,小渔与江伟第一次来到马里奥家里的画面,三个人同时出现在同一个景框内,并呈一个三角形,马里奥穿着米白色暖色系的衣服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马里奥作为三角形的顶点,这样的构图设计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气场的强势主导性,以背景一盏白色台灯作为分割线,把马里奥和江伟小渔切割开来,马里奥占据画面约2/3,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之间不对等不融洽的关系。此时小渔穿着灰黑冷色外套,处于画面的下方位置,在马里奥面前显得战战兢兢、唯唯诺诺。
而随着剧情的进行,小渔和马里奥之间关系的融合协调,小渔的服装由原来灰黑为主的冷色系渐渐加入了粉色、红色等色彩明丽的暖色系,有效第的配合了故事的内容发展,色彩的变化暗含着两人由压制主导到平等交流的过程。
再者,这部电影声音效果值得我们注意。许多电影常用对白或者演员夸张的表情或肢体来完成表演,而影片运用极少的对话却能够感染观众的情绪,这应归功于看似不经意却非常巧妙的背景音乐。长年当流浪歌手的马里奥前妻回到家,发现小渔的存在后,情绪非常激动,争吵一触即发。然而导演并没有直接安排拍摄他们争执的画面,随着一声尖锐刺耳的背景音效作为音桥过渡,42分46秒时的画面给了灶台上烧水壶一个特写,长达5秒钟的开水沸腾后水壶哨子的响声伴随着水蒸气的喷发暗示三个人紧张的矛盾关系推向白热化。随后的一个蒙太奇镜头,从42分51秒到43分01秒小渔一直静静坐在房间内的床上,镜头跟随马里奥夫妇的争吵从房间外移动到房间内又到房间外,画面中小渔是静止的,而马里奥夫妇是不断移动的,我们可以感受到小渔“以静制动”的处事风格,温和如水但面对外界的压力不卑不亢。电影的后半部分,小渔发现男友感情出轨后,为了表达她内心情感,导演通过另一种“顾此而言他”的拍摄方式。此时小渔和其他女工都在昏暗的制衣厂里加班赶工,74分52秒,收音机的音响缓缓响起,是小渔饰演者刘若英的歌曲《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在影片中,导演没有安排小渔来唱这首歌,反而让一位带着孩子的年长女工随着音乐哼唱起来,忧伤的音乐瀰漫在空气中,女工们压抑忙碌的厂房工作透露着辛酸与苦闷。这首歌曲的运用不但恰如其分地诉说着小渔的内心世界,同时反映出那个年代非法移民大潮中华人女性的情感,这首歌曲的出现,相当具有感染力,伴随着歌声,镜头给了小渔的脸部三次特写,表情由淡然一笑到若有所思,她们对生活有彷徨有困惑,但却慢慢懂得独立思考,决定自己的人生。全程没有任何一句台词,镜头在女工们、沉睡的小孩、小渔之间不断切换,观众可以感受到这些在异国被边缘化的女人用自己的力量支撑起一个无言的女性空间。由这首歌作为音桥过渡到下一个镜头,此时歌曲巧妙变成同样旋律的无歌词钢琴伴奏,刘若英手拿着花由房间的阴暗处走到较为明亮的窗口前坐下,窗外照射进来的光并不是刺眼的阳光,这场戏为低明度打光,刘若英脸上一半明亮,一半阴影,映衬着她看着窗外向往而坚定的眼神。
此时琴键轻轻的敲击声连成的旋律一下下地叩问小渔的内心,同时隐喻她的内心逐渐学会了独立思考与选择12,她眼神追随的那一片天空就是她想要的自由。“音乐是最早进入电影的一门艺术”,张艾嘉导演在背景音乐的使用上可以说是匠心独运,亚太影展的最佳音响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小说《少女小渔》到电影的改编,并没有消解原著小说的女性主义,电影是以其他切入点体现女性的解放和自由独立。但是电影在如何实现女性个体独立的问题还是显露出保守的倾向,最后小渔依旧是在马里奥的引导下才正确认识自我的,也就是说依靠的还是男性走出的困惑13。正如研究者所言“女性解放如果始终建立在男性允许的范围内或以男性为主导的基础上,你永远只能是同盟者而并未解放者。”14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注释:
1.毕媛媛.<性别视角下严歌苓小说的电影改编>(中国: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5页.
2.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主义在不同程度上被改写甚至稀释,以《金陵十三钗》为例,在《“在场”与“缺席”——<金陵十三钗>两性文本的女性形象的性别意义》一文中指出,由于严歌苓和张艺谋两人的性别身份差异,张艺谋在电影中以他擅长的男性主义视角准确地将视角对准地下室,充分展示女性的身体,是女性形象只能被放在客体和“被看”的位置,从而导致女性意识整体“缺席”;在《女性主义背景的英雄主义叙事》一文中指出,“电影最大的改编是放弃了严歌苓对女性主义叙事的追求,置换成张艺谋式的民族主义与世俗英雄主义。然而这种改变和放弃是必然的。小说的女性主义叙事难于获得众多的观众追捧,而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则更容易引起共鸣,是这个电影故事与社会主流价值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所以不难理解为何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主义在现实的影视拍摄中频频被导演稀释甚至抛弃,因为女性主义并没有真正被纳入到整个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在票房与受众前,导演首先考虑的问题是观众的主流价值认同和兴趣倾向。因此,当导演选择一部具有女性主义思想作品进行影视改编时,贯穿整部影片的女性主义叙事并不完全是为女性的生存境遇寻找出路或者引起受众对女性真实的生存状态的思考,而是举着女性主义的旗帜,到最后仍以女性被拯救、女性“被看”、女性身体被隐喻为灾难、战场或国家命运的男性主义视角呈现出来。
贺敏.<“在场”与“缺席”——<金陵十三钗>两性文本的女性形象的性别意义>,《安徽文学》,2012年版,第12期,18-19页.
侯克明.<女性主义背景的英雄主义叙事——《金陵十三钗》从小说到电影的文本转移>,《电影艺术》,2012版,第1期,13—16页.
3.黄玉梅.<跪着宽容世界——解读严歌苓笔下的边缘女性形象>,《作家杂志》,2007年版,第12期,15—16页.
4.严歌苓.《少女小渔》.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2页.
5.女主角小渔在原著小说中对男性的改变与拯救中显露出的并非一种主动的、强势的态度,而是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温柔于无形中改变拯救着男性。《<穿普拉达的女王>的女性主义意义》一文中提到:“女性如果想获得社会的认同,不仅要具备温柔、体贴、富有牺牲精神的母性特质,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小渔就是以这样一种令人容易接受的母性特质感染着所有人。
史玮璇,余婷.<《穿普拉达的女王》的女性主义意义>,《电影文学》,2010年版,第12期.
6.在《性别视角下的严歌苓小说的电影改编》一文的第三章《被淡化的女性叙事:严歌苓小说的电影改编》中从两个方面指出《少女小渔》在电影改编后淡化了小说的女性主义情怀,一是叙事主题的偏移,二是人物关系设定的改变。尤其指出原著中小渔由“白衣天使”的身份转变为孤儿身份削弱了原著赋予小渔作为女性代表拯救净化男性的意味,而马里奥从一个猥琐的社会寄生虫转变为一个有理想的左翼知识分子。这样的改编让原本一无是处的人生失败者马里奥变成仅仅是为对抗政府和社会的失望采取对生活消极的态度,这种堕落是一种被动的放弃自己,因而这样的改编为作为男性的马里奥从观众那里获得一定的道德认同感,这也是对女性主义的一种虚化。该文还认为改编后的《少女小渔》中女主角对马里奥由单向拯救变成二人的双向影响,也在无形中削弱了原著的女性主义思想。
7.毕媛媛:<性别视角下严歌苓小说的电影改编>(中国: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3页.
8.在《女性主义事业下的<一九四二>》一文中提到“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追求就是围绕着爱情婚姻和家庭,没有追求价值的观念,所谓女性的特质就是女性是被支配的、受限制的、顺从男性的要求,女性的自身价值意义只有通过依附家庭或丈夫才能真正的实现”。对于原本在国内孤儿身份的小渔,一直以来以爱情和家庭为天,完全依附于江伟,长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到了国外在更加孤立无援的环境下,她最后的勇敢蜕变更能够体现她逃脱男权社会制约,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平等的勇气。
(见)汤嫣.<女性主义事业下的《一九四二》>,《电影评介》,2013年版,第2期.
9.在孙智丽《从<沉默的羔羊>看女性主义》一文中提到“女性本身处于在一个艰难的身存困境之中,要么自我灭亡,要么自我救赎。”小渔在遭遇长期依赖的江伟背叛后,处于一个非常艰难的困境中,后来小渔能够走出困境,自我反省与救赎,马里奥的话对她来说是很重要的引导与启发。
10.大卫·鲍德威尔、克里斯汀·汤普逊着,曾伟祯译:《电影艺术形式风格》,台北:美商麦格罗·希尔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2013年版,143页.
11.大卫·鲍德威尔、克里斯汀·汤普逊着,曾伟祯译:《电影艺术形式风格》,台北:美商麦格罗·希尔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2013年版,140页.
12.小渔对自己的人生学会思考与决定,这其实是女性无意识的“自我”反思,为了达到一个完美的“超我”所做的努力。
高红朴:《中国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研究》,(中国: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20页.
13.文学史上有许多女性主义代表作,但仅做到的是撕毁男性中心文化塑造的女性形象,向男权中心地位的挑战,但始终无法突破真正独立的限制。如胡适《终身大事》中的田亚梅,她已经是个非常勇敢、富反抗斗争精神的新时代女性形象,但仍然是读了男友的来信,信中那句“你该自己决断”的鼓励与影响才决定勇敢走出家门;又如鲁迅《伤逝》中的子君,那句成为万千女性主义追随者所追捧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也是在涓生的引导下才发出对自由的呼喊。不得不反思,这些打着女性主义旗帜的文章到最后仍然逃离不了男性是指引者、启蒙者,女性是被引导被启蒙者的怪圈。
14.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86页.
[1]严歌苓.《少女小渔》.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2]戴锦华.《文学和电影——电影改编理论与实践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孙萍.<论严歌苓小说的人性书写>.中国: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刘翠.<行走的歌者——严歌苓与其笔下的“边缘人”世界>(中国: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3]刘维娟.<张艾嘉电影的女性书写>.中国: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4]赵英.<严歌苓小说与影视改编互动关系研究>.中国: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5]毕媛媛.<性别视角下严歌苓小说的电影改编>中国: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6]高红朴.《中国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研究》.中国: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