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金融是服务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金融形态。中国社科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金巍向《经济》记者介绍说,首先,文化金融具有层次感,其核心层是在产业,理论基础是产业金融的理论。再者,文化金融是要服务于文化生产与再生产。之后,才是版权为核心的版权质押、版权风险、版权信托。而到落地层面,是重点关注产业实践。
时代使命使然
政府文件中出现文化金融,要追溯到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表示要借助金融之力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
《经济》记者梳理发现,自此之后,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均有开展文化金融方面的业务。只不过由于没有找到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方式,慢慢退出了市场。
真正参与市场实践、“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北京银行,其从2006年开始关注文化创意产业,并试图给出一系列的文化金融解决方案。北京银行相关负责人对《经济》记者表示,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性、大容量的就业机会和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中最有活力最有前途的行业。我国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各项扶持政策不断出台,文化创意产业也进入发展的黄金期。但文化创意产业本身轻资产、不确定性强的属性,让融资难一度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阻力。
正是看中了这个刚需,多家银行才从战略高度把文化金融作为战略转型的重要支点,打造“文化金融”品牌。
转型升级的需要
而对于其他银行也纷纷成立文创部或者建立文化金融事业部的做法,业内则认为是涉及银行的转型升级。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向《经济》记者分析说,现在产能过剩都是限制类的投资领域,银行转型升级的产业方向,肯定也是按照国家鼓励并且有市场的行业去投,这些行业有很多,包括先进制造业、大消费、卫生健康、文化创意、养老等都是未来发展空间很大的行业,并且其需求也比较大,所以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加大在这些领域的投入一方面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同时也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特别是处于北京地区的银行。”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经济》记者表示,北京市把文化创意产业当作高发展产业,银行的定位和发展也应该随着城市的定位進行差异化发展。
商业银行现在处于由对公业务向对私业务转型,公司业务向零售金融业务转型的发展阶段,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瀚告诉《经济》记者,未来向对私业务、零售金融业务、消费金融业务和互联网金融业务转型将会是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