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振华
石家庄井陉县素有正月燃放焰火的习俗,本地土话叫做“放火”。很多村都放火,但若论哪个村的火最好,恐怕得数南张井村,他们的焰火叫做“老虎火”。
南张井老虎火有传奇来历,据说是该村一位老祖师装哑巴当长工三年,从山西省平定县磛石村偷学来的。现在南张井村仍保存着老祖先“偷火”的歌谣,和老辈子传下来的火谱配方,用老辈子的十六两秤计算配比,制作各种焰火。由于制作技术是“偷”来的,所以竖“老杆”(用来绑成串的小火种的树干)所用大杨树也采用了“偷”的形式,实际是与邻村协商好,选好树,派年轻小伙子去“偷”砍,因为是放火敬神用,邻村也乐意让“偷”,算是为火会做出的奉献。十二三米高的一棵杨树,需要百十来名小伙子才能抬回来。
南张井村做火,用的是柳木炭,碾碎过箩,根据不同火种的需要,按比例加入火硝、硫磺、铁砂、白酒等配料。备好原料后开始做:用极薄的绵纸搓捻儿,用牛皮纸卷筒,把药装进简里,用木槌、木棍钉实(不可用铁制工具,容易引燃)。南张井的焰火,原来有90多种,由于多年不燃放,大部分失传,现在只能恢复到30多种。常见的焰火品种有“起火”,像一个小炮,绑在一根又细又长的荻杆上,点着捻儿,“嗤”的一声窜起几十米高。“锅子火”,像一只扣在地上的小铁钟,泥土做的外皮,里面装火药,顶上留一小孔插入炮捻儿,用细干土面儿压紧封固,点燃后火花从小孔喷出十几米高。“七节火”类似于锅子火,主要区别是它连续喷火,一节喷完了,下一节紧跟着喷放,能持续十多分钟。还有“射眼明”,能放出一颗耀眼的火球;“一窝子猴”,点着后跳出若干小火花吱吱响着四散窜出,如同一群被惊吓的猴子;“炮打满天星”,点着后射向空中几颗火球,之后炸响……
这些都是零星的小火种,最后還要组装到大型的人物、动物、器物造型上。所以,南张井的焰火又是一种造型艺术。人物造型主要有张飞、周瑜、曹操,用荆条扎制,外面糊白纸,用彩色颜料画出头面和衣服;器物造型有大伞、战船、战鼓、斗子和方木架、老杆;动物造型是四个老虎。这些造型都是焰火的载体,比如战船,船里装上火种,两船之间用炮捻儿连接,点着一条船上的捻儿,立刻窜烧到另一条船上,隐藏的烟花被点燃释放,以此来表现《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火烧战船的情节。周瑜的船上“嗖嗖”地放出“射眼明”,表示带火的弓箭,曹操的船上主要是就地喷散的火种,表示着火。
又如“张飞蹬鼓”,也是取材于《三国演义》,表现张飞在城楼亲自擂鼓,关羽力斩蔡阳的故事。在纸糊的“古城”城墙上,站立着黑面黑髯双目圆睁的张飞,他一只脚抬起,远看好像踩在前边的鼓上,其实没挨着,鼓内装着一圈“起火”,点燃后火花喷射推动鼓快速旋转,好似张飞在蹬着鼓转。
“火烧战船”和“张飞蹬鼓”都是摆在地上,点燃之后不用人再去管。而“伞火”和“老虎火”则是既有造型,还要有人表演。伞火的火种装在伞盖底下、周边一圈,炮捻儿和喷火口朝外,持伞的人光着膀子,一边绕场奔跑一边急速转动伞柄,这把大伞就唰唰地向外喷火花,煞是壮观。表演“老虎火”的人也是光着膀子,两人在前边拉,一人在后边推,领队大声喊着号子催促鼓动,小伙子们拉着老虎转圈跑,越跑越快,火先从老虎眼睛那儿点着,进而烧到嘴里,再从嘴里烧到肚子里,从肚子里向上和向四边喷射。据说这是表现《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驱巨兽破蛮兵的故事,大冬天看这个表演别提多带劲儿了!
“伞火”和“老虎火”是南张井村的代表性火种,目前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表演者光着膀子,却不怕火花烫伤,这其中的奥妙,全在于传统的烟花制作材料,不等落到人身上就已经过了燃烧点,看着是落到人身上了,其实并不烫。如果穿上衣服反倒可能引燃衣服,还不如光膀子安全。
南张井焰火不仅造型艺术高超,就是和别村一样的点老杆,也有它的独特之处。首先,他们讲究布阵。竖好老杆之后,在老杆的四周,东西南北各竖立一个一人多高的木杆,上面安放接火箱,即“斗子”。四个斗子东边,一南一北再立两个斗子。火场四周按八卦方位竖起八面旗,标明“乾”“坎”“艮”“辰”“巽”“离”“坤”“兑”的方位字样。火场东边再立五杆旗,上面写着“刘”“关”“张”“马”“黄”。老杆、所有斗子和旗子之间都用黄蜡打过的绳子连上。黄蜡起润滑作用,因为每截绳子上都穿着一小段空心竹筒,竹筒上绑一个“起火”,点燃“起火”,热力推动竹筒沿绳子“嗖”地窜到下一个斗子的引火点,点燃下一个“起火”继续往下一个引火点传递。总之,人们通过安装布置竹筒和引火点,可以做到想让火往哪儿走,它就往哪儿走。
南张井放火是有顺序的,按照传统,先从观音庙旁边的禅房上方点火,绳子上的竹简在“起火”的推动下窜到老杆东南角的斗子里,之后按逆时针顺序将四个斗子里的火种引燃,这叫“四门兜底”。火苗窜回东南角斗子后,再窜到靠北边的斗子,从这里射出五条火线,引燃火场东边标着刘关张字号的五杆大旗,叫做“五马破曹”。五个旗子都点燃后,最北边的“关”字旗杆上的火筒将火苗传到老杆底端,引燃老杆。
老杆的火种从下往上,先是“葡萄花”,串串葡萄发出耀眼光芒。往上是“十二连灯”,一个大纸包被烧穿,掉出一串纸灯,两边各六层,层层闪亮,恰如一副对联。再往上有一个木头做的小庙,里边有机关,火烧到这里时,刚才噼里啪啦的声响和耀眼的光亮突然消失,短时的寂静令人疑惑,此时那庙门鬼使神差般徐徐打开,一支蜡烛照亮了庙里威武庄严的关公身影,这叫做“老爷开门”。随后,一根绳上的火苗窜到东边南头斗子上,再窜到八卦旗上点着,这叫“八股城”。另一股火苗继续向上,点燃老杆上的“八角青龙”(造型和十二连灯相近),最后烧到老杆顶端的大仙鹤底下。展翅欲飞的白色仙鹤,每片羽毛都由人工剪纸粘贴上去,火苗窜进仙鹤肚子,从屁股那儿喷出火花,最后掉下几个闪闪发光的“蛋”来,仙鹤的两个翅膀下边也喷着火花,据说,这是表现诸葛亮驾鹤西去。至此,放火过程落下帷幕。
每次放火时,南张井村周边几华里范围内,车满,火场旁边的地里,人满。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井陉各村的放火活动,几乎都在元宵节前后进行。但过去不全是,有的村(比如我的老家库隆峰村)是在农历二月十九这天,因为这天是观音菩萨(民间称为“老母爷”)生日。南张井村又不一样,它的传统会期是二月十五日。为什么不赶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生日,而是提前四天?该村一篇晚清人写的祝文揭开了秘密。祝文中有“月建丁卯,时届花朝……斋戒沐浴,献火贡馔”的记述。“时届花朝”这几个字,说明就是赶在二月十五花朝节放火的。“花朝节”又称“花神节”“百花生日”“挑菜节”,流行于华北、华东、东北等地,有踏青、赏花、祭花神、采野菜等习俗。南张井人选在花朝节放火,有把焰火当成百花之一、放焰火为花朝节增色的寓意,同时,也为了纪念教会他们做火的祖师。
编辑:安春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