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胜利
摘 要:《诗经》篇题往往选取诗句中部分词语构成,其中对叠音词的单字选用现象比较普遍。上古时期,双音节词是可以拆解的,夭夭、奕奕、桓桓、板板被拆解开来用于篇题,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诗经》篇题对叠音词的单音化取用,不是无意义的符号组合,而是遵循一定字义粘合原则而得。
关键词:《诗经》;篇题;单音化取字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7)06-0073-06
Abstract: The theses of the songs are often selected from the poems in the composition of some words, of which the use of monosyllable words intertextuality is more common. In ancient times, the double syllable words can be disassembled. The use of the monosyllabic of overlapping words as the theses in “the Book of Songs” is not a meaningless symbolic combination but follows certain principle of word binding.
Key words:The Book of Songs; Thesis; Monophonic words
《诗经》是先秦时期的一部诗歌作品总集,篇题的命名不是完全随意性的,而是有意的编排,其中不少舍弃重叠词,而取其单字入篇题。从形式上来看,是对双音节词单音化的减省处理;从意义上看,是对双音节词中单字意义的认可,即便是后代所称的连绵词,也有拆解入诗题的案例。“双音节专名”是否可以拆开来解释,一直聚讼不已,结合《诗经》篇题对从大字得形的“夭夭、奕奕”,从木得形的“桓桓、板板”词语的取舍选用,可以较好地回答这一问题。篇题拆解叠音词的命名不是无意义符号的组合,而是遵循一定字义粘合原则而得。
一、“夭夭、奕奕”于篇题中的单字取用及其意义辨析
《诗经》篇题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左传·襄公十九年》记载:“晋栾鲂帅师从卫孙文子伐齐。季武子如晋拜师,晋侯享之。范宣子为政,赋《黍苗》。季武子兴,再拜稽首曰:‘小国之仰大国也,如百谷之仰膏雨焉!若常膏之,其天下辑睦,岂唯敝邑?赋《六月》。”[1]范宣子和季武子各自所赋的《黍苗》、《六月》篇题均见于今天的传世版本,列于《小雅》。尽管《诗经》篇题的命名出现甚早,但却并非毫無规则可循,篇题依据首句或首章(少数取其大意),起标识作用,部分能扣合诗歌的主旨,称谓以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为主,仅少部分如《皇矣》《伯兮》《简兮》等出现语气词。
篇题以实词为主,“实在意义的用字,譬如《诗经》中写道的二百多种鸟兽、草木、虫鱼,就有一百十种进入了篇名。”[2]由此不难想象,具有实在意义是《诗经》篇题的重要取向,这也是衡量篇题如何提炼选取词语的重要依据。《诗经》三百篇“风诗”所占比重较大,“风诗”的篇题对不少复音词予以拆开,《桃夭》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桃夭》全诗共分为三章,每章开头的首两句分别是这样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诗句中提到的夭夭,毛传写道:“少壮也。”[3]《说文》称引“桃之夭夭”,写作“枖枖”,谓“木少盛貌”。桃之夭夭指桃树“少壮茂盛的样子”。夭夭的组合指少壮义,一音之转还不断演变为其他形式。《陈风·月出》篇有这样的诗句: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夭绍,高亨先生注:“风吹树木动摇的状态。”[4]117并在该篇附录中写道:“夭绍,当借作榣柖。《说文》:‘榣,树动也。柖,树摇貌。”[4]117高先生采用通假的方式对夭绍作出注解,释夭绍为树木摇动,大体是可信的。对于夭绍字源演变系统的梳理,也可以得出相似的结论。夭绍从夭夭而得,尹黎云先生有这样的论断:
凡物修长细嫩必给人和舒之感。音变可得如下连绵字:夭绍,“夭夭”后项音变,《诗·陈风·月出》:“舒夭绍也。”后项音变又为“夭挢”。偃蹇,与“夭挢”双声相转。要绍,“夭绍”前项音变。《文选·西京赋》:“要绍修态”,薛综注:“要绍,谓婵娟作姿容也。”妖冶,“夭夭”后项音变。又做“夭野”前项音变又为“姚冶”,又做“窕冶”。……窈窕,“窈冶”前后项易位,然后前项音变。后项音变又为“窈眇”、“窈裹”、“窈娆”“窈停”等。语转为今之“苗条”。窈,“窈窕”后项音变。《诗·陈风·月出》:“舒窈兮。”义与“窈窕”同。……[5]47
以夭夭为基本点,尹先生悉数列举出多个延生的连绵字,包括为人所熟知的窈窕等。尹先生依据音变系统而得,是令人信服的,词语的演变确实以语音为最重要的标杆,《月出》诗三章,每章第三句相同位置分别是窈纠、忧受、夭绍,为首三个字的声母相同,由夭夭衍生出的系列词语往往意义也近似,具有屈曲之义。夭绍,马瑞辰写道:
《文选·西京赋》:要绍修态,注:要绍,谓婵娟作姿容也。又《南都赋》:要绍便娟。胡承珙曰:诸言要绍者,皆与夭绍同[6]418。
夭绍同要绍,谓“婵娟作姿容”,这是用于描述人的形体婀娜。由夭夭音转所得的词语,或直接和夭搭配的词,都含屈曲之意象。如,崔骃《大将军临洛观赋》:“桃枝夭夭,杨柳猗猗”[7]339,夭夭修饰的是屈曲的桃树枝条。
与夭搭配的词也往往是义近之语,“舒夭绍兮”,高亨先生写道:“舒,由窈纠、夭绍等字观察,舒当是树名。”[4]117舒在这里是否指树,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舒本身就是和夭绍意义相关联的词。《论语·述而》:“申申如也,夭夭如也。”马融曰:“申申,夭夭,和舒貌。”[8]舒与夭夭、夭绍意义相关联,故三处都以舒字领起。舒指舒展,窈纠、忧受、夭绍均指屈曲,本是屈曲之状而加以伸展,故《月出》三章诗分别将舒字冠于窈纠、忧受、夭绍之前。申申如,舒展之象,夭夭如,屈曲之象,二者词义相反。申申、夭夭,自由自在,故称和舒。endprint
夭夭词义组合如此紧密,并且由音变而衍生出系列新的义近词语,故当下的古代汉语教材往往作为不可拆解的重言词看待:
重言词也是由一个词素组成的词,它和连绵词一样,两个音节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而不能分割开来,所不同的是,连绵词的两个音节在形式上不完全相同,用两个不同的字来表示,而重言词的两个音节在形式上则完全相同,用两个相同的字来表示。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9]。
这里在不可拆分的重言词的例证中使用到夭夭条目,其实,这种界定是值得讨论的。焦点在于,夭夭是否意义完整“而不能分割开来”,置言之,即篇题“桃夭”是否有实际意义?事实上,回答是肯定的。桃夭,指的是桃树枝条的样态,“夭,甲骨文作人奔跑的姿态,奔跑必屈身,故‘夭指屈曲之态。”[10]篇题写作“桃夭”,将夭夭进行拆解,夭确实具有实在含义,在先秦时期,夭字单用表示的意义和“夭夭”组合所表示的意义具有一致性。这在《诗经》中能找到内证,《桧风·隰有苌楚》全诗如下: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夭之沃沃”反复在诗中出现,《说文解字·大部》:“夭,屈也,从大,象形。”夭是屈曲的形状,苌楚指猕猴桃,又称羊桃,蔓生,往往攀援于其他树木,缠绕其上。苌楚枝条呈屈曲之状,故称夭。“夭之沃沃”,是屈曲而又润泽之象。夭字这种单用情形具有的含义和复音词夭夭是一致的。桃树、苌楚的枝条都呈屈曲之状,故或称“桃之夭夭”,或称苌楚“夭之沃沃”,指的均是枝条的屈曲状。
“舒夭绍兮”中的夭和绍搭配,“夭之沃沃”的夭单独出现,两处的夭字均从夭夭的组合中分解开来运用,并和“夭夭”的含义一致,由此不难推断,单个夭字是有意义的,这正是篇题“桃夭”生成的基本理据。“桃夭”具有实在意义,主语是桃,谓语是夭,桃夭指桃树枝条的屈曲之象。
夭夭拆解入诗题的情形是如此,奕字和夭字均以大为构形偏旁,用于篇题,也具有一致情形,二者可以相互印证。大雅《韩奕》篇名略显特殊,出自首章:“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韩侯受命,王亲命之。”这是隔句取字的组合形式,篇题《韩奕》的释读,郑玄笺:
梁山於韩国之山最高大,为国之镇,所望祀焉,故美大其貌奕奕然,谓之韩奕也。梁山今左冯翊夏阳西北。韩,姬姓之国也,后为晋所灭,故大夫韩氏以为邑名焉。幽王九年,王室始骚。郑桓公问于史伯曰:“周衰,其孰兴乎?”对曰:“武实昭文之功,文之祚尽,武其嗣乎!武王之字,应韩,不在,其晋乎!”[11]973
郑玄指出《韩奕》命名的由来缘于高大奕奕的梁山位于韩,美化梁山进而美化韩侯,故名之为《韩奕》。诗句提及奕奕,朱熹《诗集传》:“大也。”[12]225谓高大的样子,奕奕作为组合复音词,在其他诗句中不乏用例。
《车攻》:“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徂东。……驾彼四牡,四牡奕奕。赤芾金舄,会同有绎。”奕奕,朱熹《诗集传》:“连络布散之貌。”朱氏释为连绵词是对的,但具体含义把握的并不确切,“联绵词大多是形容性的,前人在古书的注释中对它们多用‘貌。”[13]225针对奕奕,高亨先生注:“高大美盛貌。”高先生解奕奕为高大之义,是正确的,这从与之相应的饰辞庞庞可以得到印证,庞庞、奕奕属于近义词,也是“高大强壮貌”,故两个词语互文对举,错落成诗。奕奕表示高大,在其他诗篇中也是如此,《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朱熹《诗集传》释:“奕奕,大也。”[12]148《閟宫》则曰:“松桷有舄,路寝孔硕,新庙奕奕。”高亨先生注:“奕奕,高大美盛貌。”[4]333奕奕叠用情形常见,表达的是高大之义,这种含义在单独使用的时候,意义是否改变了呢?《商颂·那》有这样的诗句:
猗与那与!置我兆鼓。奏鼓简简,……万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怿。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单独出现的奕字,朱熹《诗集传》曰:“奕然有次序也。”[12]255朱熹的释读是从上下文义引申而得,奕字含义同样显得不确切。对此,马瑞辰在“万舞有奕”条目下有这样的辨析:
《广雅·释训》:“闲闲、奕奕,盛也。”盛、大义相近,《韩奕》诗传:“奕奕,大也。”《说文》:奕,大也。万为大舞,故奕为大貌,闲亦大也。《殷武》诗“旅楹有闲”,《韩诗章句》曰:闲,大也,谓闲然大也。是知此传“奕奕然闲也”犹云奕奕然大也[6]1161。
马氏援引《说文》、《韩诗章句》等文献为依据,所得出的结论是可信的,单独出现的奕为大貌,指的也是大,和奕奕的组合含义并无差别。郭晋稀先生指出:“《诗》中形容词、副词以‘有字作词头者,相当于该詞之重叠词。”[14]这个结论是正确的,确实是《诗经》用词的一条规律。“万舞有亦”亦即“万舞奕奕”,奕字可以叠用,也可以拆开而前面冠以有字,均表示盛大之义。奕指大,在造字构形上也能找到理据,《说文解字·大部》:“奕,大也,从亣亦声。”奕指大,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写道:“大也。从大,亦声。与弈别,《太玄·格》:‘往小来奕。”[15]朱氏提及的《太玄·格》卦出自扬雄的作品。《格》卦次六赞辞是这样的:“息金消石,往小来奕。测曰:息金消石,美日大也。”范望注:“奕,大也。”[16]小和奕对举,奕指的正是大。奕和奕奕的字义关联辨析,段玉裁写道:
大也。《大雅》:“奕奕梁山。”传曰:“奕奕,大也。”《诗·周颂》笺云:“亦,大也。叚,亦为奕,从大,亦声。羊益切,古音在五部,诗曰:‘奕奕梁山。”[17]499
段玉裁注单独的奕字为大,同时例证用的是毛传、郑笺释奕奕条目。由此不难看出,奕和奕奕,无论是单字,还是叠字,所表示的意义是一致的。
奕奕是重叠两个表示相同含义的单字构成,单音节字和双音词具有一致性。奕奕可以进行拆解,并且具有实在含义。《韩奕》中的奕字修饰梁山的高大挺拔,也喻指韩侯的高大伟岸。endprint
《诗经》出现在篇题中的这些单字,也有少部分是一种形式化的拆解,主要起标识作用,拆解之后字的含义已经减弱或模糊,不易识别。如《王风·黍离》,取自诗歌每篇的首句“彼黍离离”,离离,庄稼排列的整整齐齐的样子,白居易著名的诗篇《草》就对这个双音节词进行了运用,为人所熟知。在《王风》中,用于诗题则被拆开。《黍离》的含义可理解为庄稼排列,但是,较之“彼黍离离”所表达的意义已经明显减弱。《诗经》篇题有时是重要字眼的组合,对它意义的理解需要加以填充,如《关雎》,取自首句“关关雎鸠”,关关是雎鸠鸟的叫声,属于拟声词。雎鸠是一种水鸟称谓,《尔雅·释鸟》:“雎鸠,王雎。”扬雄《羽猎赋》:“王雎关关,鸿雁嘤嘤。”雎可以独立和其他语素组合,王、鸿对举暗含的是大义。关关和雎鸠被各取一字拆解开来入篇题,是取其首句最重要的两字,对它意义需略加补充来落实。
二、“桓桓、板板”于篇题的单字取用及相关意义辨析
《诗经》中夭夭、奕奕是两组从大得形的复音词,拆解入篇题后,单独出现的字具有实实在在的含义。《诗经》中这种情形并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的。桓和板是从木得形的两个字,桓桓、板板是一对组合复音词,《桓》出现于《诗经》篇名之中,是“颂”诗里较为短小者,诗句是这样的:
绥万邦,娄丰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于天,皇以间之!
篇题出自于文中。朱熹《诗集传》:“桓桓,武貌。”[12]247是一种威武的情状。篇题单用桓字标示,桓是否有实指意义呢?回答是肯定的。《说文》:“桓,亭邮表也。”段玉裁注:“屋上有柱出高丈餘,有大板贯柱四出,名曰桓表。”桓是一种高大的建筑构件。《桓》用作篇题,表达高大之义,用的是它的基本义,和诗歌内容颂扬武王的英勇高大形象扣合。
桓用作谥号也具有这层含义,《逸周书·谥法解》记载:“辟土服远,克敬勤民,皆曰桓。”桓字是谥号中使用较多的称谓,齐桓公谥号为桓,取的正是这个层面上的意义。桓指高大,组合成桓桓,意义依旧得以保留,二者同样具有一致性,属于可以拆开的双音节词。
《泮水》第五章如下:
济济多士,克广德心。桓桓于征,狄彼东南。烝烝皇皇,不吴不扬。不告于讻,在泮献功。
桓桓,毛传:“威武貌。”高亨先生也说:“桓桓,威武的样子。”[4]329桓桓于征,是形容出征士兵威武雄壮的样子。
桓字单独使用,除了篇题《桓》之外,在诗篇的具体诗句中也有相关案例,《长发》第二章是这样的:
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率履不越,遂视既发。相土烈 烈,海外有截。
首句提到的桓拨,王先谦疏:“桓,大。拨,治。……《释文》引《韩诗》文,盖以桓、发二字平列。训桓为武,训发为明,言玄王有英明之姿。《白虎通·瑞贽》篇: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言汤王天下,大小国诸侯皆来见,汤能通达以礼义也。”[11]1108-1109王氏释桓为大,和桓桓表示威武之义吻合,对此,高亨先生注解道:“桓,《广雅·释训》:‘桓桓,武也。拨,读为侼,《方言》十二:‘侼,强也。”[4]341高亨先生直接取桓桓释桓,很明显,在这里,桓和桓桓意义是一致的,二者相通,指威武雄壮之貌。事实上,桓字在《诗经》中意义确实是比较统一的,无论单用还是叠用,表示的都是高大威武之义。
桓字拆解入诗题是如此,从木从反得形、反亦声的板字也是这样。板字本是指木板,《小戎》篇写道:“小戎俴收,五楘梁輈。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板,孔颖达正义:“西戎之俗,民以板为屋。”板屋指用木板所修筑的屋舍,用的是板字的基本义。
《诗经》板字用例有多处,出现于篇题的《板》取自诗文“上帝板板”,板板,毛传:“反也。”鄭玄笺:“王为政,反先王与天之道。”板板释为反,对此,马瑞辰辨析甚详:
《说文》有版无板。《后汉书·董卓传》李贤注、《文选·辨命论》李善注引诗皆作版版,《荀子》杨倞注亦云“大雅版之诗”。《尔雅》:版版,僻也。《广雅》:版版,反也。是知古本皆作版版。版、反以声为义。《韩诗外传》以“上帝版版,下民瘁癉,为君反道而民愁”,则知笺云反先王之道正本韩诗,申传反字之义,非分释版版为二事。正义释传云反又反,释笺云反有二事,则凡诗中叠字如管管、宪宪,皆将举二事以释之,其繆甚矣[6]924。
马氏的辨析是可信的,板、版皆从反,反既是音符又是形符。板板指乖戾、不正常的样子。这个双音节词是否可以拆解呢?回答是肯定的,篇题不取“上帝板板”的其他组合形式,如帝板、上帝、板板等,这其中固然有习惯的原因,应也有对字词含义甄别选取的考虑。
板字不见于《说文》,板字含义蕴藏于另一个字形之中,版,《说文解字·片部》:“判也,从片反声。”段玉裁注:
片也。旧作判也。浅人所改,今正。凡施于宫室器用者,皆曰版。今字作板,古假借为反字。《大雅》:上帝版版,传云:反也。谓版即反之假借。从片,反声[17]318。
板和版写作一个字,古时又假借为反字,这是以反释板。段玉裁注同时例举版版为反,这是将版版连称。版、板、反的关联,《左传·僖公三十年》:“朝济而夕设版焉”,杜预注:“设版筑以拒秦。”陆德明《经典释文》:“版,音反。”陆氏是以声训解释版。设版筑以拒秦谓以木板土墙筑城来抵御秦国。
板从反得声,往往假借为反,板指反,用于篇题和该诗的内容主旨契合。《板》首章是这样的:
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靡圣管管。不实于亶。犹 之未远,是用大谏。
首章提及民众劳苦之义,正是政治乖逆象。朱熹《诗集传》写道:“此章首言天反其常道,而使民尽病矣。”[12]210《板》的主旨,毛传:“凡伯刺厉王也。”王先谦疏:“刺周王变祖法度,故使下民将尽病也。”[11]913这首诗是一首揭露和讽刺类诗,篇题板指反的含义与之正相符。板的“反常义”义项, 如今活跃在口头中的话还说“板着脸”,意谓这个人很严肃,违反正常舒展的脸部表情。endprint
以拆解之后的单字命名篇题,且具备实在意义的情形,在《诗经》中不乏案例,《诗经》篇题命名单音化的情形是普遍存在的,大雅篇题《绵》,取自诗文“绵绵瓜瓞”的首字,绵绵,朱熹《诗集传》:“不绝貌。”[12]187表示的是连绵不绝的样子。单字“绵”,同样含有连绵的意思,《广雅》:“绵,连也。”《说文解字·系部》:“绵,联微也。”和绵绵的组合具有一致性。此外,和《桓》一起接连出现的单字标题还有多则,都密集集中于篇题《桓》的周边,如《駉》是见于鲁颂的篇名,命名源自首句“駉駉牡马”,駉駉指盛壮的牡马,单字駉,《玉篇》“与駫同,马肥壮盛貌。”《诗经》篇题对这类双音节词的拆解使用不是没有意义的,而是有实在意义的组合。《那》,是商颂的第一篇,历来学者都不予解释,篇题出自首句诗“猗与那与”,程树德曰:“猗,那,音婀娜,形容乐队美盛的样子。”高亨先生注:“猗那,即猗傩,同婀娜,摇摆的状态。”[4]337通常情况下,那相当于婀娜,是不可拆分的。那,单独出现时,指的是众多,如小雅诗句“有那其居”,意谓有众多的居所。“那”用于篇题指的也是众多之义。《诗经》以单字命名诗题不多,凡十七见,风类诗:《氓》、《丰》、《还》、《著》;雅类诗:《绵》、《板》、《荡》、《抑》;颂类诗:《潜》、《雍》、《武》、《酌》、《桓》、《赍》、《般》、《駉》、《那》。有趣的现象是,单字篇题几乎大都集中在颂诗里,并且是连续出现,如篇题《桓》前后依次是:《酌》、《桓》、《赍》、《般》、《駉》,由此不难推测,这种情形的出现也是作者的有意编撰,而不是随意为之。
三、余论
夭夭、奕奕从大得形,桓桓、板板从木得形,它们叠字的形式出现在《诗经》中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并且意义较为稳定。用于篇题时,则都被置于单独使用的特殊情境之中。《诗经》篇题大抵由实词充当,大都具有实在意义,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说奕奕、桓桓的拆开还较好理解,那么,夭夭、板板是典型的连绵词,拆解用于篇题,则引人思考。上古时期,连绵词能否拆解开来呢?对此,尹黎云先生有这样的论断:
连绵词不可以拆开分解,这是学术界一致的看法,但那些源於叠音词和复合词的联绵字,只要抓住声音的线索,理清其音变的轨迹,是可以分开来讲的。同时,我们讨论连绵字时,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一些成词比较早的复合词,很容易被视为连绵字[5]52。
尹先生认为部分联绵字可以拆解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随后的论述中尹先生列举了参差、造次等例证,结论是可信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先秦时期,类似复合词的连绵字还有很多,如,犹豫是后代一致认可的连绵词,《道德经》写道:“豫兮若冬之涉川,犹兮若畏四邻。”犹豫在这里被分列。“道之为物,唯恍唯忽。”恍忽同样被拆分开来。
《诗经》的“夭夭”、“奕奕”、“桓桓”、“板板”是叠音词,夭、奕、桓、板是可以分别独立的。桃夭用作篇题具有实在意义,主语是桃,谓语是夭,桃夭指桃树枝条的屈曲之象。《韩奕》中的奕字修饰梁山的高大挺拔,也喻指韩侯的高大伟岸。桓用作篇题,表达高大之义,用的是它的基本义,和诗歌内容颂扬武王的英勇高大形象扣合。板用作篇题,和“凡伯刺厉王也”主旨契合,板指反的含义得以彰显。先秦阶段是古代词语的生成期,双音词还往往没有固定成型,故《诗经》篇题出现大量将复音词拆解入题的情形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语言生成期的特定产物,篇题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的组合。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 047.
[2] 陈祺生.《诗经》篇名之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63-66.
[3]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279.
[4] 高亨.诗经今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 尹黎云.联绵字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6(1):46-56.
[6]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
[7] 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全汉赋校释[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339.
[8] 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6:441.
[9] 范进军,曾钢城,刘德辉.古代汉语[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50.
[10] 李炳海.诗经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0.
[11]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2] 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国书店,1994.
[13] 郭锡良.古代汉语[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299.
[14] 郭晋稀.诗经蠡测[M].成都:巴蜀书社,2006:42.
[15]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474.
[16] 司马光.太玄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48.
[17]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責任编辑:吴晓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