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文增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质量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继续加快和深化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对我国经济现实的科学把握与判断。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以及社会形态演进的分析中提出的发展观,不仅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而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这也正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需实现的根本目标。
1.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论述最直接地体现在从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转变。他们明确指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内涵上扩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是当时的主要方式。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单纯依靠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既容易引发工人的反对,也不利于生产的加速发展。依靠科技推动、更加注重效益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逐渐成为主要方式。
2.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对资本主义发展进程进行考察的过程中,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因素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他认为,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运用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主要因素。这是因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作用物的力量,而这种作用物自身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这种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3.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按照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马克思将社会的总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并对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进行了分析,指出在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和同一部类内部各部门之间必须按比例发展,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盲目性导致这一比例经常遭到破坏,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
4.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前提条件和基础。因而,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恩格斯早就警示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的发展观中,生产力的发展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有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变革,更要有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这只有在采用更为合理的发展方式以促进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二、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我国经济发展的理念不断进步。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不只要讲速度,更要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党的十四大提出,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党的十六大以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是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正确处理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不断进步的发展理念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实现了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3650亿元增长到现今的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并且稳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
然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仍存在不少的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掣肘。一是产能利用率还比较低。1999—2016年间,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最高为84.2%、中值为79.8%,而美国(1967—2016)工业产能利用率最高为89.4%、中值为80.3%,欧元区19国(1985—2016)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最高为85.5%、中值为81.5%。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产能过剩的范围已从传统产业扩展到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产业结构失衡。这一方面表现为产业间的结构失衡,2016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之比为8.6∶39.8∶51.6,而同期主要發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一般达到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也达到了61%;另一方面表现为产业内部结构失衡,在第二产业内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严重过剩,高科技、低耗能的新兴产业仍有待发展,制造业大而不强、国际竞争力弱的现象仍然严重。在第三产业内部,现代服务业发展尚不充分。三是资源浪费严重,人与自然环境发展不协调。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还没有从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痼疾,就单位GDP耗能而言,中国是美国的三倍、欧洲的四倍、日本的五倍,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也产生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四是易受国际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冲击。出口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助力。但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为走出危机、金砖国家及其他新兴经济体为振兴经济,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贸易保护。在各国实施的歧视性贸易保护措施中,有40%把中国作为实施对象,这对我国经济增长构成了一定挑战。endprint
要解决这些问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其根本条件是继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塑造发展的新格局。正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
要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从多个方面、从内到外全方位地着手改革。
1.促进政府职能转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保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加快政府职能转换,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转换政府职能实质上要解决的是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进一步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职能及相互关系。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提供一个促进企业积极竞争、公平发展的平台。在政府管理方面,要改变当前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过细的现状,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转变政府职能还表现在转变经济考核方式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简单地以GDP增长率来评价地方政府的业绩,不仅导致了部分地方政府通过“投资换土地”“投资换资源”等政策来吸引资金、刺激投资,致使出现严重的重复生产和产能过剩,也导致部分地方政府在质量监督、环境保护方面“不作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近年来,我们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民生福祉,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原有的一些不太适当的经济考核方式要及时转变。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和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在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下,我国科技资源和知识积累总量快速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得以全面提升,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从研发经费总额来看,2015年达到1.4萬亿元,仅次于美国。从科技创新及其作用来看,2012—2015年,高技术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量的贡献率为19.9%。2016年,我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5.97%,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1407亿元。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创新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在经济新常态下,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使我国真正成为科技大国、制造强国。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人才支撑,因此,要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最大限度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造。只有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通过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才能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技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必须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当前我国还存在企业尚未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的情况,容易导致科技的研发与应用脱节,因而,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尤其是对于具有资金和人才优势的国有企业,更要建立一种鼓励自主创新的机制,使其能够引领战略性产业的技术创新。
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正在经历速度变化、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复杂转型过程。经济上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产能过剩、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等,同时,还存在收入分配失衡加剧、社会问题突出等现象。在国际上,中国也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竞争形势。发达国家力图通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再工业化维持其经济领导权,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稳步发展,加之我国劳动力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弱化,因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在这种国内国际形势下,必须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推进结构调整,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增长动力。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就要从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发力,使其实现最优配置,让资源从产能过剩产业流动到有高需求的新兴产业去,实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
4.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1994年,我们党明确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快了体制改革的步伐,各级政府抱着“壮士断腕”的决心采取多项措施推进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迄今为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未取得显著成效,其根源在于体制上还存在障碍。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必须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从而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在推进国内改革的同时,切实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创新开放模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对外经济领域的体现。党的十九大提出要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自由贸易港。只有加快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妥善处理好内需和外需平衡、出口和进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才能更好地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国在日益加剧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责任编辑:狄英娜 李民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