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 婷
早在二三十年前,阿拉善在人们印象中还是偏远、荒凉而神秘的地方,说到旅游业,也只是“两顶蒙古包,门前再拴一头骆驼”。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发展理念的更新,广袤沙漠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沙漠原生态的大美呈现在世人面前。
2018 年10 月2 日,全球规模最大的越野嘉年华——第13 届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会在阿拉善盟盛大启幕,共吸引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其他国家的18.3 万车辆、65.9 万人次参与其中。如今,阿拉善英雄会已成为集竞技运动、文化展示、沙漠探险、度假体验于一体的国际旅游金字招牌。
以阿拉善英雄会为代表的国际性品牌赛事的成功举办,是阿拉善盟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缩影。近年来,阿拉善盟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了“阿拉善玉·观赏石文化旅游节”“国际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国际金秋胡杨生态旅游节”等150 多项品牌旅游节庆活动。2017 年,全盟各类旅游节庆赛事活动吸引游客达800 多万人次,极大地提升了阿拉善盟旅游的知名度,推动了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综合收入达90 多亿元。
1991 年,阿拉善盟旅游事业管理局挂牌,这是阿拉善盟旅游业发展顶层设计的开端。近年来,阿拉善盟依靠富集的文化旅游资源,全力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构筑起“大沙漠、大胡杨、大航天、大居延、大民俗”大旅游格局,着力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全盟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在交通、城镇建设、景区建设、对外开放等方面,阿拉善盟展开了大手笔的布局,下足了绣花功夫。京新高速公路通车,呼和浩特—阿拉善左旗—重庆航线通航,织密了立体交通网,让游客实现了从“慢旅快游”到“快旅慢游”的转变。建成国家A 级旅游景区26 家,其中4A 级景区12 家。旅游营销的足迹遍及全国其他省区90 余个城市,签订旅游战略合作协议2800 余份。同时,全盟积极推进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各景区运用大数据进行实时客流监控和游客舒适度信息发布,旅游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高起点站位、高标准谋划,让阿拉善盟旅游产业发展劲头十足。
短短数年间,阿拉善盟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增长。2017 年,全盟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50 万人次,旅游收入125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5.3%和87.4%;旅游从业人员近7 万人,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37.9%。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拉动投资和消费的重要引擎。
在阿拉善盟,旅游业也成为助力精准脱贫和农牧区转移转产的主要推手。“全民参与、全民代言”,正在从口号变为现实。“十二五”期间,阿拉善盟将众多乡村旅游点串联到全盟精品旅游线路中,农牧区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逐年上升。截至2018 年11 月底,全盟共有乡村旅游接待户223 家、自治区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82 家、旅游专业村6 处,全盟1.7 万农牧民吃上了“旅游饭”,占农牧民人口的30%,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60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 亿元,占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五分之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阿拉善盟将继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释放旅游业的巨大活力,为推动全盟经济转型发展、结构优化提供动力,真正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富民强盟的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