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念,黄铁牛,郭果毅,胡熙苒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我校于2016年开设了三年制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注重培养热爱医疗卫生事业,适合本地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法律意识,掌握从事基层临床医学工作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预防和急危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1],适合从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高素质实用型临床医学专门人才。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广泛调研和校院合作,构建了三年制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对本地区城乡基层医生职业岗位的调研分析,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临床医学专业职业岗位群能力培养为重点,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适用性,与各层级医疗机构专家共同构建课程体系。
针对三年制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群,即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的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管理等岗位[2],分别分析并归纳整合其典型工作任务和所需核心能力,依此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参照国家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标准[3],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的规律,采用递进、并列与流程式相结合的结构设计,构建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三递进”四模块的课程体系。共计2710学时,162学分。
“三递进”指职业能力的依次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是医学人文素养和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即“职业认知”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二学年,是临床医学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学习阶段,即“职业认同”阶段;第三阶段为第三学年准岗实习,是综合技能形成阶段,即“职业熟练”阶段。
“四模块”指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公共基础模块课程包括军事技能、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计算机应用基础、卫生法规、大学英语等课程,占总学时的15.02%,主要在第一学年开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医德教育和大卫生、大健康观念全方位贯穿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法律意识。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包括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等课程,占总学时的18.34%,以“必需、够用”为度,主要在第一学年开设,学习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专业模块课程包括预防医学、诊断学、中医学、内科学、外科学、社区急救服务、传染病学、全科医学、保健学基础、妇产科学、儿科学、康复医学、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答辩等课程,占总学时的60.41%,主要在第二、三学年开设,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模块课程是对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模块课程的拓展,占总学时的6.23%,在第一、二学年开设,包括医学英语、人文素质与应用写作、医学遗传学、心理咨询、医学文献检索、食品营养与卫生、卫生事业管理、老年医学、远程会诊、健康教育学、循证医学、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等课程,体现课程体系的弹性,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临床医学专业具有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的特点。为此,我们构建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学时占课程体系总学时的57.27%[2,4]。
2.2.1 早临床 即早期接触临床。为改变第二、三学年学生才接触临床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早临床,我们在第一学期增设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在第一学年的第一、二学期各安排4学时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参观体验,让学生通过识岗体验尽早熟悉基层临床工作环境。
2.2.2 多临床 指在仿真实训中心和医院(社区)的真实环境中反复训练基层医疗“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岗位能力。一方面按医院病房形式布置校内仿真实训中心,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情境下,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如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的判断、基本技能操作等。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医院(社区)的紧密合作,由临床一线专家床边带教和学校教师组织讨论答疑,让学生在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城乡基层医生实用技能,如急救与转送、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基层适宜中医药技术等予以强化训练[5]。
2.2.3 反复临床 学生入学就开始接触临床,通过反复的仿真实训和医院(社区)见习,第三学年完全在医院(社区)准岗实习,达到反复临床,以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第三学年学生到各县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各层级实习基地进行“三段式”准岗实习,即34周综合医院实习、4周乡镇卫生院实习、2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实习,制订详细的实习计划和实习管理规定。实习期间学生需在学校和实习单位“双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实习结束返校完成毕业设计答辩工作。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与答辩成绩评定合格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
在课程教学中紧扣职业能力需求,以职业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仿真实训中心、医院(社区)真实工作环境为依托,将知识、方法和技能有机融合,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采用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CBS教学法(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视频、临床病例分析、仿真教学、临床见习等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专业核心课程的所有教学活动在一体化教室(仿真实训中心)或医院(社区)的真实环境中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以教师为主导,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并传授相关知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实现“四位一体”,即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为一体,教室和病房为一体,教师和医师为一体,学生和学徒为一体。
临床医生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包括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选择并分析判断辅助检查结果到确立诊断、做出医疗决策、提供健康指导等。我们以真实案例为载体、真实工作任务为导向,将工作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子任务,按照基础、提高、综合3个层次和基本实训、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临床见习和实习等阶段构建突出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初步形成了“识岗—仿岗—协岗—准岗”四阶梯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入学即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识岗”体验,形成对专业的初步认知,熟悉工作环境,明确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按“真实设备、真实情境、真实工作过程”(三真)的情境设计,学生在校内仿真实训中心训练完成基本实训、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通过“仿岗”实训掌握各项职业基本技能。学生到县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协岗”见习,在医院教师指导下完成基本的诊疗工作,培养职业态度和综合职业技能。学生在完全真实的临床医学工作环境中“准岗”实习,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强化综合职业技能,为零距离上岗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考核坚持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采取课堂提问、现场操作、课后作业、调查报告、技能考核、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课程结束考试等形式进行。实习前进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
实习阶段考核以医院(社区)职业现场考核为主。先由各实习单位科室带教教师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评定,然后由医院实习管理部门根据学校要求及各科室评定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毕业考核参照国家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标准,通过职业岗位能力情境化考试(客观结构化考试),全面评价学生的临床应变和实际工作能力[6]。分为七站式考试:模拟诊疗站、外科操作站、内儿科操作站、妇产科技能站、急救操作站、实验室检查站、医患沟通站。
三年制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是实用型临床医学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来源。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建应体现人才培养规格的素质要求、能力要求和知识要求。
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每年对用人单位负责人、临床一线医生、毕业生等开展广泛的调研工作,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和执业助理医师考核要求变化,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以核心课程资源建设为中心,与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合作,逐步建立集教学、培训、自主学习、服务为一体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型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健康教育资源库。进一步提高校外协岗见习的效果,增加见习的时间比例,构建“上午校内—下午校外医院—晚上校内”的三段式见习模式。
以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对临床医学人才的要求为依据,相信我校将为本地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出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三年制高职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从而有效解决基层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和“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困境,促进基层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