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尕梅,彭 晶,刘晓萍,赵红艳,郭 宇,杨慧琴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 兰州 730050)
连体双婴是一类复杂而罕见的新生儿畸形,其发病率约为1/5万~1/10万,他们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核型、性别、血型、毛发颜色及指纹等[1],女性多于男性两倍多[2]。连体儿多数在胚胎期或出生后就已死亡,其中活产的连体婴儿能够手术的较少,能够成功手术分离且存活的连体儿更罕见[3]。我院成功实施一例剑脐连体、肝脏共用婴儿分离术,术后经严密观察、各项监测、精心护理,保证了手术的顺利、成功。现将连体婴儿分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报告如下。
患婴A和B,系第二胎,足月顺产于当地卫生院,生后10小时转入我院,均为女婴,呈面对面对称性相拥体态,连接部位为剑脐,上缘平剑突,下缘平脐部,共用脐带,共同体桥上下径10.0 cm,左右宽约6.0 cm;连体部上端有轻微撕裂,其余皮肤完整无破溃。两婴共同体重5.7 kg,体型相差不大。检查结果提示,两婴血生化谷草转氨酶均高,A婴114.0 U/L,B婴102.0 U/L,余未见异常。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治疗17日后复查,A婴谷草转氨酶12 U/L,B婴11 U/L。B超提示B婴卵圆孔未闭,无大血管相通;MRI提示连体双婴肝脏在中间部位相互融合、连接,肠管之间界限不清,门静脉系统独立,胰腺及肾脏相互独立;A、B两婴各行全消化道造影检查,肠管之间未见相通,各具独立胃肠道。于生后43天行连体双婴分离术,手术分离相连的胸腹壁、肝脏,腹壁无张力自然关闭缝合,术后愈合出院。
2.1.1 皮肤护理(1)定时翻身,防止受压部位皮肤损伤。连体双婴呈面对面相拥状态,两侧肢体、颞处皮肤及耳郭骨隆突处很容易形成压疮。为了保护皮肤,每天常规洗澡,避免长时间受压,每2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由甲、乙两位护士配合完成,护士甲、乙分别站在暖箱两侧,护士甲托住一婴儿的头颈及臀部,护士乙托住另外一婴儿的相同部位,一上一下,同步翻转,用力均匀,防止用力不当或者过慢,导致患儿脏器移位而发生意外[4]。
(2)体桥护理。抬高体桥,由于身体重力牵拉扩大体桥张力。自制小枕,材料选择透气性好的布料制作,24小时持续垫于体桥下,首次小枕的高度为10 cm,随着患儿体重的增加,小枕的高度逐步增加,术前患儿体重增加至8.08 kg,小枕高度增加至20 cm,垫高体桥的高度,依靠重力牵拉,分时段在体桥部皮肤处涂维生素AD滴剂后按摩体桥部位皮肤,增加皮肤和体桥张力,逐渐拉伸体桥皮肤宽度,满足术中无张力分离及缝合的需求,减少连体儿术后高张力缝合等引起的并发症,提高连体婴儿分离术后存活率[5]。
(3)体桥连接部破溃皮肤护理。连体双婴顺产于当地卫生所,生产过程中的牵拉致双婴体桥上端连接处皮肤存在约0.5 cm×2.0 cm撕裂,入院后出现轻微感染,每日用碘伏擦拭撕裂处两次,保持其清洁干燥,3日后破溃结痂,逐渐愈合。
2.1.2 保暖 连体双婴因不便穿衣、合体体重大、占用空间大于单体婴儿,入科后使用Drager(2M50098-00ARWA-0054)超大型新生儿暖箱保暖,此暖箱箱体空间大,温度及湿度控制精准,易拆卸,便于进行各项操作,适宜连体儿活动、生长。
2.1.3 营养支持 术前连体儿均行人工喂养,由专人负责,根据连体儿吃奶情况、大便以及体重,逐渐增加奶量,以便提高患儿手术耐受力。
2.1.4 感染的控制 连体双婴入科后即住单间病房,严格限制探视,每周1次擦拭、消毒、更换暖箱;对家属进行手卫生重要性健康教育,家属表示理解并掌握;床尾放置速干手消液,医护人员和家属接触连体儿前后均进行手卫生消毒,并严格执行;病房每天用空气消毒机消毒一次。
2.1.5 保肝治疗 入科后的生化检查显示:A婴的谷丙转氨酶(ALT)114.0 U/L,谷草转氨酶(AST)351.0 U/L;B 婴谷丙转氨酶102.0 U/L,谷草转氨酶368.0 U/L。两婴均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钠等保肝输液对症治疗,一个疗程后复查血生化,转氨酶恢复正常,停止保肝治疗。
2.1.6 心理护理 患儿为连体双婴,比较罕见,家属普遍接受度差,有些甚至认为生了“怪胎”。另外手术风险大、住院时间长、费用大,其父母需要承受身心、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为缓解家属的焦虑情绪,我科为其提供单间,保护隐私,并为其申请基金补助,缓解经济困难,责任护士每日为家属进行心理疏导,树立信心,使其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手术。
由于连体婴儿病情特殊,术前需进行认真评估,成立专门的治疗护理小组,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严格按计划进行,全方位护理。术后避免交叉感染,置于单人监护室监护,限制人员进出,维持相对湿度及温度。
2.2.1 做好入室前的准备工作,术后严密监测 连体儿入PICU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将辐温床温度及湿度调试合适,检查呼吸机的湿化瓶、各种连接管路和空气压缩机连接紧密,同时准备好吸痰器及合适的吸痰管,与医生一起调好呼吸机参数,备好心电监护仪,使其处于备用状态。术后即转入PICU,行心电、血氧、血压、体温监测,持续头罩吸氧,3~4 L/min。
2.2.2 肝功能监测(1)肝功能指标监测。术后当日即进行生化检查:A 婴的 ALT 61.0 U/L,AST 108.0 U/L;B 婴的 ALT 76.0 U/L,AST 162.0 U/L,提示肝功能受损,即严密观察病情,进行保肝治疗,术后5天恢复正常。
(2)密切观察出血倾向。肝脏能合成凝血因子,当肝脏受损时,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减少,导致出血倾向。连体儿术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T)>120秒,立即输入新鲜冰冻血浆150 ml后,3日逐渐恢复正常。由于凝血因子的缺乏,在护理上要避免增加出血的风险,动、静脉穿刺后按压穿刺点时间远大于正常婴儿,严密观察。
2.2.3 呼吸道管理 术后给予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因患儿术后分泌物较多,严格在无菌操作下给予不定时吸痰。连体儿术后第3天撤呼吸机,患儿分泌物仍较多,加强胸部物理治疗,给予雾化吸入及定时翻身排背。
2.2.4 循环功能的监测 保证组织有效的灌注,稳定的循环功能是病情转归的必要条件。另外在肝脏分离手术中,出血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密切监测连体儿的心率、心律、血压、皮肤颜色、尿量是非常重要的。术后给予有创动脉血压(ABP)及中心静脉压(CVP)监测,充分反映血容量、心功能及血管张力的综合情况。术后A婴ABP监测66/39mmHg,立即给予多巴胺5μg/kg/min后,ABP波动在74/39 mmHg。
2.2.5 胃肠道功能的监测 连体婴儿术后因胸腹腔容量变小和张力增加[6],腹腔压力增大,影响胃肠道功能,易引起腹胀和伤口延期愈合。术后有效的胃肠减压可将胃肠道内的气体及液体吸引出,从而降低腹腔压力。本例连体儿术后出现腹胀,给予胃肠减压配合小茴香热敷腹部后逐渐减轻。
2.2.6 营养支持 连体儿术后加强营养治疗,给予TPN治疗,术后5日给予配方奶鼻饲,观察无呕吐、无潴留,术后6日经口吃奶,逐渐增加奶量。
连体婴儿分离手术是将连体儿分开的唯一方式,此类手术涉及多学科,极具挑战性,若要成功完成此类手术,需要技术高度熟练的医疗团队和整套的设备。剑脐共肝连体儿围手术期护理中,体桥护理至关重要,通过腹部连接处皮桥逐步牵引、延展皮肤,使皮肤足够松弛,从而达到术中关腹的条件。另外术后的早期监护也是使连体儿早日脱离危险的保障,在肝功能的监测中,连体儿出现了凝血及肝功能的异常,经及时处理转归良好。此例连体儿成功分离为我们积累了更多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