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望林
颅内动脉瘤是发生率较高的神经外科疾病,即颅内动脉血管出现异常膨出,进而导致血管壁呈瘤状突起表现,此疾病发病急骤,病情严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1]。近些年随着血管造影、血管内栓塞等操作技术的迅速发展,介入栓塞术逐渐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创伤轻微、术后预后情况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多种优点[2]。临床护理路径(CNP)是采取图表形式为某种特定疾病患者提供主动、规范化和连续性的护理措施,是一种高效、优质的护理干预模式[3]。因此本研究拟观察CNP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2017年5月期间住院行介入栓塞术治疗的9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45例):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47.2±6.2)岁,动脉瘤位置为大脑前交通动脉瘤22例,后交通动脉瘤14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3例,Hunt-Hess分级为Ⅰ级24例,Ⅱ级12例,Ⅲ级5例,Ⅳ级4例;观察组(n=45例):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48.4±6.5)岁,动脉瘤位置为大脑前交通动脉瘤20例,后交通动脉瘤15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4例,Hunt-Hess分级为Ⅰ级25例,Ⅱ级13例,Ⅲ级4例,Ⅳ级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动脉瘤位置及Hunt-Hess分级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本研究方案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病例纳入标准:① 经颅脑影像学检查均已确诊;② 患者或家属均知晓本项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① 合并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者;② 合并有颅脑严重损伤、昏迷、失语、脑组织肿瘤及其他意识精神疾病史者。
1.3 护理措施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予以常规护理措施干预,主要内容为心理护理、围术期生命体征监测、抗凝药物治疗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入院后予以CNP干预,首先构建CNP干预小组,组长为科室主任,组员包括护士长、责任护士、主治医师、麻醉师及介入室护士等,由组长向全组员培训CNP相关知识,组员根据患者病情情况及具体要求,查阅文献资料,共同制订CNP干预内容。入院护理:① 嘱咐患者尽量卧床休息,确保情绪稳定和大便处于通畅状态,禁止剧烈咳嗽;② 完善术前相关检查,避免过多户外活动;③ 详细讲解介入栓塞术操作步骤、治疗优点、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等,尽量缓解患者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④ 限制每日病房探视时间及人数,做好饮食、药物治疗等方面的卫生宣传教育。术前1天护理:① 由麻醉师及介入室护士详细介绍麻醉和手术方法,及时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各种疑问;② 持续监测各种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手术当日护理:①术前予以地西泮、阿托品等镇静止吐药物治疗;② 协助患者摆正体位,同时予以低流量氧气吸入,建立静脉输液通道。术后护理:① 患者麻醉苏醒后需抬高床头15~30°,有助于静脉血液迅速回流,从而明显减轻脑组织水肿严重程度;② 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患者平卧后头偏向一侧,避免出现误吸;③ 在拔除引流管之前,应注意将内口置于出口下方,同时注意在搬运患者前应夹闭引流管;④ 嘱咐患者排便时不要过于用力,还应避免剧烈咳嗽咳痰等,防止血压突然升高而致动脉瘤再破裂出血;⑤ 确保患者每日正常大小便,嘱咐患者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合并有便秘的患者可予以乳果糖口服液通便。出院护理:① 嘱咐患者出院后保持平静情绪,不要食用辛辣和不易消化的食物,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多食用新鲜蔬菜;② 确保每日充足睡眠时间,不要熬夜;③ 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药物服用方法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应迅速来医院就诊。为避免两组患者护理康复期间受到干扰,对照组患者入住神经内科1区,观察组入住神经内科2区,各组为不同的护理人员进行康复,为保证同质化,各组患者均由相同医护人员采用相同治疗措施和康复手法。
1.4 观察指标
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1]评估两组患者术后自护能力,主要内容为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识水平,量表总分为172分,分值越高则提示患者自护能力越强;采用QLQ-C30量表[2]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主要内容为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和社会功能,量表总分为2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护理干预后由组员向两组患者分发调查量表进行填写。同时统计期间两组患者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脑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穿刺部位血肿等术后并发症入院治疗的发生率[4]。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本研究取得的数据资料,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术后自护能力比较
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识水平等术后自护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术后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动脉瘤再破裂出血、脑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穿刺部位血肿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两组术后自护能力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表2 两组术后生活质量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相关研究证实[5],对介入栓塞治疗后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病情。本研究中的护理干预措施根据入院当日、术前1d、手术当日、术后及出院等不同时期进行区分,主要包含相关疾病知识讲解、消除术前不良心理情绪、饮食方案制订、术前准备、术后并发症预防、出院指导等。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CNP具有更强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有助于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了解护理内容,并能积极配合各项护理措施[6]。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等术后自护能力和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术后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CNP予以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分析原因在于CNP则是近些年来基于整体护理发展而来的新型护理模式,通过制订图表,详细列出在围手术期各个时期的主要护理内容,同时可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表格中的护理内容[7]。而护理人员依照表格制订的内容进行护理干预,同时还鼓励患者家属与患者共同参与病情评估和卫生宣传教育中,从而获得理想的干预效果[8]。
随着介入栓塞术的逐渐应用,血管内栓塞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最佳的微创手术技术,患者机体损伤程度较轻,术后疼痛不适感明显减轻,但术后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因此加强介入栓塞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仍是非常必要的[9]。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动脉瘤再破裂出血、脑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穿刺部位血肿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CNP予以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原因主要为通过心理情绪护理干预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有助于良好控制血压水平,通过日常饮食方案制订、药物应用护理等可确保患者大便通畅,明显降低颅内动脉瘤再破裂出血、脑动脉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通过术后穿刺部位按压、穿刺侧下肢制动等护理措施也可明显降低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10-11]。
综上所述,CNP作为以人为本的一种高效护理模式具有责任明确、步骤清晰及信息畅通等多种优点,可明显改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患者的术后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还可显著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 谢万福,王 佳,李传坤,等.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11(3):181-183.
[2] 彭成君,曾素兰,谢 飞.临床护理路径在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术后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17(6):975-977.
[3] 罗文清,杨金燕,陈瑞珍,等.临床护理路径在异位妊娠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6,16(5):707-710.
[4] 陈华征,华红果,杨亚茹,等.临床护理路径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4,28(9):3256-3257.
[5] 蔡志红,张玲霞,王 利.临床路径护理在脑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肿瘤药学,2013,3(1):75-77.
[6] 蔡明玉,何亮,王立富,等.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医学,2011,39(4):467-469.
[7] 郎黎薇,葛啸天,杨希琴,等.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中实施临床路径的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684-686.
[8] 陈华征,华红果,杨亚茹,等.临床护理路径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12):1449-1451.
[9] 陈健敏,林笑哈,邓春涛,等.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并发症的临床护理路径[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1):217-218.
[10] 卢桂花,余 良,赖海燕,等.临床护理路径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9):3256-3257.
[11] 厉春林,戚春夏.健康教育路径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12):759-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