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风云变幻上海企业集团勇立潮头

2018-03-05 07:11何琳朱伽圣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8年12期
关键词:非公有制服务业上海

□何琳 朱伽圣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势风云变幻,机遇与风险交织,上海企业集团高瞻远瞩,以“敢为人先”的姿态紧抓机遇,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中磨练、发展、壮大;以“追求卓越”的态度积极创新发展、深挖潜能,打造综合竞争优势,应对各种考验,取得长足发展,成为上海社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上海经济的持续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上海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绩。企业集团作为社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技术、产品(服务)、市场等方面取得了骄人业绩,进一步彰显出这些年上海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非凡成果。本文以企业集团统计调查数据为基础,梳理了上海企业集团发展历程、演变特点、发展亮点,并对企业集团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期冀上海企业集团未来能够更好的激发活力、扬帆远航、勇立潮头。

企业集团发展历程

(一)探索实践期(1993-2002年)

1993年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现有全国性行业总公司要逐步改组为控股公司。发展一批以公有制为主体,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其在促进结构调整,提高规模效益,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自此,企业集团开始逐步登上历史舞台。据统计,1993年已成立的上海企业集团有56家,如经上海市经委、黄浦区政府研究同意组建了上海申花(集团)公司,上海凤凰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则经过整体改制而设立。

伴随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上海企业集团逐步适应市场要求,生产管理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集团数量和规模在波动中壮大。2002年①本文使用的相关数据均来自上海市企业(集团)统计调查,该调查于1998年开始,其中2016年度调查范围为年末资产和年营业收入均超过5亿元的215家大型企业集团。上海企业集团数量达到236家,比1998年增加68家,年均增长8.9%;年末资产总计达到12182.79亿元,是1998年的2.1倍,年均增长20.6%;实现利润总额243.84亿元,是1998年的1.8倍,年均增长16.0%;劳动生产率达到41.7万元/人,是1998年的1.7倍,年均增长15.1%(表1)。这一阶段上海企业集团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求发展,总体规模逐步壮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初步反映了企业集团在探索实践期内获得的成效。

(二)蓬勃发展期(2003-2012年)

2003-2012年是上海企业集团发展的“黄金期”,这一时期企业集团蓬勃发展,实力显著提升,集团数量和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经营效率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为企业集团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二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效应显现,为企业集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走出去”战略指引下,企业集团逐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施展拳脚。如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上海第一家民营高科技集团型企业,创立之初涉及医药、地产行业,又进一步布局钢铁产业,后涉足矿产、零售、金融等行业,2010年出资收购地中海俱乐部7.1%的股权,成为中国首次直接持股法国上市公司的企业;2012年与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合资创办复星保德信人寿,并投资中国最大的民营银行——民生银行,这一时期该企业集团战略版图不断扩张。

2012年,上海企业集团数量达到424家,比2003年增加105家,年均增长3.2%;年末资产总计达到58273.29亿元,比2003年增长3.1倍,年均增长17.0%;实现利润总额1881.00亿元,增长2.2倍,年均增长13.8%;劳动生产率达到171.9万元/人,增长1.8倍,年均增长11.9%(表2)。这一时期,上海企业集团茁壮成长,规模效益显著提升,劳动生产率实现翻番,市场经验更加丰富,驾驭市场能力与日俱增,已成为上海社会经济的中流砥柱。

表1 1998-2002年上海企业集团主要经济指标

表2 2003-2012年上海企业集团主要经济指标

(三)转型升级期(2013年至今)

2013年以来,上海企业集团紧跟时代步伐,将调结构增效益作为发展突破口,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科技创新投入,重视人才作用,在转型升级中不断做大做强。2016年,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经国资委批准,由上海宝钢集团与武汉钢铁集团联合重组而成,其以成为“全球钢铁业引领者和世界级企业集团”为愿景,以“驱动钢铁生态圈绿色智慧转型发展”为使命,产能规模位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二,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4004.8亿元,利润总额142.7亿元,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162位。

2013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注重高质量发展,上海企业集团也逐步调整战略,转变发展理念,专注于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转型升级,谋求更大发展,出现具有世界级品牌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2015年上海企业集团数量达到592家,比2013年增加178家,年均增长19.6%;年末资产总计达到85166.66亿元,年均增长15.2%;实现利润总额2738.01亿元,年均增长12.3%;劳动生产率达到209.1万元/人,年均增长3.2%(见表3)。

这一时期企业集团发展呈现出两方面特点:一是服务业企业集团资产规模不断壮大。2013年上海服务业企业集团年末资产合计占全部企业集团的63.4%,2015年这一比例达到65.2%,且2015年服务业企业集团年末资产合计比2013年增长36.6%。二是出现具有世界级品牌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上榜公司数量达到120家,上海入围的企业集团有: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36名)、中国宝武钢铁集团(第162名)、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220名)、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第252名)和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第335名)。英国知名品牌评估机构BrandFinance公布的2018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榜单中,上海入围的品牌有: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太平洋保险”(第176名)和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的“中国东方航空”(第477名)。

企业集团的演变特征

(一)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主体地位坚固

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经营规模占集团经济总量约八成左右。从经济总量来看,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依然占据主体地位。2015年上海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2474.22亿元,占全市企业集团的82.3%;实现利润总额2124.31亿元,占77.6%。2016年,大型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实现营利收入36257.24亿元,占全部大型企业集团的72.7%;实现利润总额2395.42亿元,占81.7%。数据表明,目前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以四分之一左右的企业数量,支撑着全部企业集团八成左右的经济规模,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对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依然显著。

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平均资产规模不断壮大。近些年,国有控股企业集团持续发展,单个企业规模日渐壮大。2015年平均单个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年末资产总计达到453.20亿元,比1998年增长12.5倍,这一水平高出非公有制企业集团15倍。2015年年末资产规模最大的三家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分别为: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国有控股企业集团数占比有所下降。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上海国资国企工作有序推进,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兼并重组时常发生。2003年上海一百集团、华联集团、友谊集团、物资集团合并重组为大型国有商贸流通产业集团——百联集团,2014年上海蔬菜集团整建制并入光明食品集团,2016年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与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重组成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受此影响,上海国有控股企业集团数量占比不断下降。1998年上海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为92家,占集团总数的54.8%;2008年国有控股为157家,占36.0%;2015年国有控股为150家,仅占25.3%。

表3 2013-2015年上海企业集团主要经济指标

(二)非公有制企业集团茁壮成长

非公有制企业集团数量不断增加。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非公有制经济崛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98年上海非公有制企业集团为53家,占全市企业集团的31.5%;历经十年快速发展,非公有制企业集团数量开始反超公有制企业集团,2008年为220家,占50.5%;2015年为396家,占66.9%。部分非公有制企业集团已经步入大型企业集团行列,2016年大型非公有制企业集团有150家,占大型企业集团总数的48.8%。

非公有制企业集团经营规模占总量约两成。上海非公有制企业集团数量增加的同时,其经营能力也在不断增强。2015年上海非公有制企业集团实现营业收入6568.46亿元,占全市企业集团的16.6%;实现利润总额551.54亿元,占20.1%。非公有制企业集团在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2015年非公企业集团营业收入前三的企业分别为:上海均和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杉杉控股有限公司。

非公有制企业集团整体资产规模突破万亿。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上海非公有制企业集团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非公有制企业集团整体资产规模达到217.14亿元;2003年整体资产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关卡,达到1265.85亿元;经过十年发展,2014年非公有制企业集团整体资产规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067.46亿元,并在今后几年一直保持在万亿以上规模。在市场经济推动下,上海非公有制企业集团在数量、经营规模和资产规模上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三)服务业企业集团发展迅猛

服务业企业集团数量不断增加。从产业分布来看,上海服务业企业集团发展迅速,集团数量不断增加。1998年服务业企业集团仅为69家,占全部企业集团的41.1%;2003年服务业企业集团为198家,是1998年的近3倍;经过十年发展,2015年服务业企业集团为356家,比2003年增加了158家。2016年在大型企业集团中,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数量为137家,占全部大型企业集团的63.7%。伴随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服务业企业集团数量不断增加,并在大型企业集团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服务业企业集团营业收入比重过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上海服务业企业集团整体实力显著提升。1998年上海服务业企业集团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564.58亿元,占全部企业集团的39.9%;2003年服务业企业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182.11亿元,占42.2%;2013年这一比例进一步提高到51.5%;2016年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占比更是攀升至58.3%。数据表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上海服务业企业集团得到长足发展,服务业企业集团营业收入已占据上海企业集团的半壁江山。

企业集团发展中亮点纷呈

(一)高瞻远瞩,企业集团发展战略紧跟时代步伐

上海企业集团积极顺应时代要求,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企业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1998-2002年,上海企业集团平均销售利润率为4.0%;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影响带动下,2003-2012年攀升至7.0%,2013-2016年受全球经济下行、外部消费动力不足影响,企业集团平均销售利润率略有下降,为6.1%。无论内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上海企业集团均能与时俱进,以积极进取的态度调整发展战略,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如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以长江战略(建设长江流域物流网络体系)、东北亚战略(确立以洋山为中心的东北亚集装箱中转市场)和国际战略(开展海外投资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布局为引领,实现集团母港集装箱吞吐量自2010年起连续八年世界第一的佳绩,并跨入4000万标准箱的新阶段。

(二)整合资源,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竞争能级显著提升

2013年以来,上海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的若干配套细则以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制管理、空转土地管理和企业分类监管等系列配套的实施办法,并实施《关于推进上海国有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若干意见(试行)》,这些举措有力促进了上海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竞争能级提升。据国资委信息,目前上海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企业已占竞争类产业集团②竞争类产业集团:为对国有企业进行分别定责、分策改革、分类考核,上海地方国有企业分为竞争、功能和公共服务三类。总数的2/3,2014年以来境内外上市16家企业集团。以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其在2014年通过事业单位改制及国有股权划转等方式实施整合,不仅使职能部门减半,公司层级缩减,也使得企业集团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三)着眼长远,企业集团研发投入日趋增长

近些年,上海企业集团日益重视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和开发,资金投入持续增长。从研发费用看,2013-2016年平均每家企业集团研究开发(R&D)费用为1.2亿元/年,比2003-2012年平均水平提高0.8亿元/年;从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看,2013-2016年平均每家企业集团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1%,比2003-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上海市企业(集团)统计调查显示,2016年大型企业集团中有82家建立研发技术中心,近三年获得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达32934件,获得国际专利申请授权数达664件;大型企业集团近三年获得科技进步奖1114次,其中国家级271项。

上海企业集团研发投入增强,源于企业不断提高的自主创新意识和研发力度,源于企业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懈追求。如上海东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从计划、国际采购、报关、运输、包装、加工、仓储,到现场供应、信息反馈、最优化库存、持续改进、供应商管理等专业化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开创了现代生产性服务新领域。东昌集团还开发建设了生产性服务电子商务专网——“云连网”与移动通信APP,以探索“互联网+”,线上线下结合,积极为广大中小企业和“双创”企业产品进入全球供应链服务。

(四)补足短板,企业集团聚焦人才发展战略

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上海企业集团高度重视人才资源在自主创新和引领产业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力度吸引研发人才。2003年企业集团研发人员数量为2.98万人,占全部企业集团从业人员总数的1.9%;2012年研发人员数量增加到7.88万人,占比达到4.2%;尤其是2016年大型企业集团研发人数突破10万人,达到10.07万人,占大型企业集团从业人员的5.5%。为提升对研发人才吸引力,企业集团不断提升研发人员待遇。2003年企业集团研发人员人均薪酬仅为4.4万元,2012年达到13.0万元,是2003年的近3倍;2016年大型企业集团研发人员人均薪酬达到14.8万元,比2003年增加10.4万元。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直推崇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持续加大对人才发展项目投入。自2017年起推出各个专业方向的“HPT”青年专业紧缺人才培养计划,聚焦入职5年到9年业绩优、专业强、且具有发展潜质的优秀青年员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专业背景的高潜质国际化人才;针对技术、技能两类人员建立职业发展通道和资格评估体系。通过各类人才发展项目,促进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上海企业集团发展展望

展望未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形势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挑战,上海企业集团要有所突破有所作为,需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增强企业集团活力和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实现突破为主题,以改革转制与创新转型双轮驱动为抓手,重视对尖端科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培养和激励。惟有不断统筹谋划、合理布局,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企业集团才能更好的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在市场竞争的大浪中不断扬帆远行、勇立潮头。

猜你喜欢
非公有制服务业上海
新时代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执行力提升探析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两个健康”推动非公经济创新发展——大连“腾飞商苑”在厦门大学举办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