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台画境,水岸军魂”:西路军纪念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解读

2018-03-04 08:43董荔冰
绿色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西路军

董荔冰

摘要:介绍了西路军纪念公园的概念方案设计。该方案基于历史事件及场地条件,选择了虚轴式和叙事式结合的纪念方式,形成了一条纪念轴线、南北两园的景观结构。通过营林、叠台、曲岸和律径四个景观策略,打造四种不同线形路径、三层竖向空间体系,记录了西行路上的十二个故事节点、五种情感,并通过九大景观系统的功能植入,复兴场地功能、缝补城市生态。该方案设计的纪念性景观希望能够正真融入城市环境,在回述历史的同时创造新的场所体验。

关键词:西路军,纪念性景观,叙事式纪念,功能植入,生态缝合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11-0230~05

1 引言

西路军是1936年10月由

2.1 8万名中国工农红军组成,西渡黄河时在河西走廊孤军奋战,最后几乎全军覆没,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悲壮的篇章。西路军,这个曾经为中国革命战争写下悲壮篇章的部队,已逐渐从当代人的视野中消逝,如今在西宁仅通过纪念馆展示给公众,但它在历史上是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因此纪念西路军尤为重要。

纪念西路军,作为城市历史事件的一个缩影,曾经与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民生活紧密相连。它代表了这座城市的一段历史,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是市民的精神象征。对西路军纪念公园的规划设计,是出于对历史事件的尊重,对那些逝去生命的尊重。站在今天的角度,如何纪念这一历史事件,是最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2 方式

纪念性景观因其强烈的政治性、时代性和主题性而成为社会思想传达的主要载体,什么样的纪念方式既具有地域性和当代性,又符合场地和人本要求,是本项目首先要思考的问题。纪念性景观从远古时期对神的纪念,到奴隶、封建社会对君王的纪念、工业革命对机器的纪念,再到如今对人的纪念,经历了“神一君一机器一人”4个发展阶段。纪念的形式从纪念碑、纪功柱到纪念雕塑、纪念陵墓、纪念门再到纪念性公园,环境因素在发展形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营造纪念环境、注重自然设计要素,越来越成为纪念性景观的设计主流。

当代纪念性景观注重环境融合:将碑体、雕塑或设计元素与环境融合,根植于大地,以嵌入的方式,生长、交织融合在一起,寻找与周边构筑物的呼应关系、指向关系,引入远景,隐喻的诉说着一些故事;强调入文因素、个体价值:通过对弥足珍贵的生命强调,来表达缅怀的心情,或记录每个人的名字,或烙印时间节点,或讲述故事内容,这些均彰显了纪念性景观的时代特征;重视体验感受:当代纪念性景观重视参观者对作品的体验式阅读,强调公众参与,注重参观者的心理变化,以人的尺度为设计依据,并且没有明显的视觉轴线;运用新技术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的使用、灯光喷泉等新形式的应用,赋予了纪念性景观的时代特点;倾向简约化设计:表现出越来越简约化的设计特征,留白的空间、简洁的造型、重复的单体,序列性景观,简单纯净而又富感染力;营造叙事性空间流线:与传统纪念性空间视线安排突出中轴线的手法不同,没有一个明显的视觉轴线,而是采用单一的空间流线或多线叙述的纪念流线,设定的情节贯穿始终,营造一个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和尾声的故事性情感序列空间。因此,通过对当代纪念性景观的分析和总结,结合环境融合、人文因素、体验感受、技术材料、简约形式以及空间流线等六大设计要素,进行场景再现、或留白、对比、隐喻,以叙事性的方式来表达纪念性景观。

基于历史事件及背景,設计师试图去探求现代纪念性景观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将摈弃以往纪功柱式的纪念模式,希望由此所营造的景观贴近日常生活,能够真正融入到城市环境之中,在回述历史的同时创造一种纪念性与功能性相结合的场所体验。通过对传统的现在的、国内的国外的案例对比分析研究后,设计师们认为西路军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历史事件本身的表达,不强调战胜、不歌颂伟大、不谴责残酷,而是一次融入城市历史的事件讲述(庄惟敏,2015),因此该方案选择了叙事式的纪念方法(图1)。

3 相地

公园位于西宁市中心、南川河下游,紧邻西路军纪念馆、纪念陵园,上位规划对该场地的定位为红色文化主题区。场地狭长,占地13hm2,南川河将其一分为二,交通便捷,周边用地性质多元化。通过在现场的测量考察,发现该场地有区位、山水、交通等优势;植被基底良好,尤其是在高原、植物长势慢的地区,现有的植被情况提供了良好的绿色骨架;存在一定的高差为多样化的竖向设计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发现了很多不足,如用地狭长、建筑杂乱、硬质驳岸、缺少活动空间等。现状场地东侧已有纪念馆、陵园,再加上新设计的纪念公园,一整套的脉络在平面布局中形成了一条控制场地的轴线,即纪念馆、纪念陵园、纪念公园,三者一脉相承,完善了西路军纪念系统。

西路军纪念公园是西宁市核心景观环上的标志性景观,是城市景观轴线上的高潮部分,承载着多重的情感与文化内涵,是城市内核精神的凝聚与象征。同时,作为南川河滨河楔形带上的公共开放空间,绿地承担着纪念场所、城市公园、集会广场等多种功能,这要求方案在精神性与实用性两方面共同深化,以期寻求对项目最为契合的诠释。

4 解题

对于这样的一个场地,面临着发展需求和上位条件,西路军纪念公园最终选择了虚轴式和叙事式相结合的方式,结合现状纪念馆、纪念陵园打造一个纪念虚轴,形成三位一体的纪念主线,用主景虚轴模拟西路军与红军分别的情境。两侧是以休闲功能为主、适当植入西路军部分情景,依据轴线分为南园北园,两园四分区及多个节点来叙述西路军的发展及重要历史事件(图2)。

图2中A:中央红军与西路军的历史关系(还原历史场景与情景);B:与中央红军分离后西路军西行的战斗历程;纪念馆:是全国反映红西路军历史最具权威的纪念馆;纪念陵园:园内掩埋着3000多名红西路军革命烈士的忠骨。

在这个纪念模式下,方案设计的出发点除了纪念功能外,还应有场地功能复兴、城市生态缝补的要求。通过研究场地的发展需求、独特资源及相关案例后,提出了本项目“林台画境、水岸军魂”的设计主题,并通过营林、叠台、曲岸、律径4个策略,表达5种纪念情感、九大景观功能系统,最终实现在生态中感知历史印记,在场所中感受绿色生活的愿景。

5 策略

从现状分析提取林、台、岸、径四个自然要素,从河道、西路军文化提取水与魂的人文要素,通过开放式公园的设计手法,得到“林台画境、水岸军魂”的设计主题,并通过4个策略来实现。

(1)营林。通过留大、梳中、除小、栽新的手段,保留了现状场地中长势最好的五片林子,按照情感脉络分别赋予其为希望之林、静思之林、信仰之林、和平之林和成就之林。

(2)叠台。利用现状地势,在保证行洪截面的情况下,梳理竖向空间为远离水面的林下空间、近水的漫步空间以及水面的湿地花园。

(3)曲岸。将现状硬质驳岸改造为生态式驳岸,通过台阶式湿地、优化水质、管理雨虹、围堰蓄水,来改变现状水体少、水质脏等问题。

(4)律径。结合现状道路和五片主题林,设计酝酿、曲折、坚定、舒缓、自由五种不同平面形式、富有律动节奏感的路径(图3),对应希望、静思、信仰、和平和成就五种情感。在中轴线上,以湿地路径呈现了分离与西行的场景。

6 营造

设计最终的力量是必须通过形式语言传达出来的,路径体系力图简明有力。叠加了纪念文化、林、台、岸、径等设计要素后,呈现的平面设计特点鲜明(图4)。中间以纪念陵园+纪念馆+纪念公园的纪念虚轴方式呈现,两侧以律径、生态休闲功能为主,植入了“信念之峰、星火之路、五星旋台、铭文石组、民族融合、双拥碑园、畔水广场、花台湿地、绿阶环墙和静思树林”为名的公园十景,形成了“一轴、二园、四区、十景”的景观结构。

6.1 一轴

方案充分利用南川河穿越场地的特征,順势打造成缓坡湿地,模拟西路军与中央红军分别时的场景。西侧利用现状高差形成叠水台地,并用一组人物雕塑代表红军主力,东侧通过散落在草地中的人物雕塑描绘西路军与红军分别依依不舍的情景,由此形成“信念之峰”、“星火之路”两大景观节点(图5)。“信念之峰”主要展示中央红军与西路军分别的历史场景,歌颂红军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坚韧不移的信念。广场延续了南川河“星火之路”的设计风格,景观群雕和草甸湿地环境与东侧景观一脉相承,向游客讲述了完整的分离故事。“星火之路”展示了西路军西行的红色历程(图6),景观元素包含纪念折墙、下沉台阶、观景平台、草甸湿地环境以及主题群雕。低调朴实的设计语言引导人们随着逐渐下沉的观景平台逐渐了解西路军史诗般的抗战故事。主题雕塑由地下通道延伸西路军纪念陵园,在延续中轴线的同时升华了纪念主题。分离前的中央红军景观雕塑群组、草甸、湿地,散落在对岸草甸里的西路军雕塑和笔直的青杨林共同烘托了西路军悲壮的红色历程,成了一块无法到达的“彼岸”,这个“彼岸”也成了某种哀伤的暗示(图7)。在馆园合一的基础上,强化从陵园到公园的轴线展示路径,按照西路军行军路线及时间顺序,采用雕塑的形式模拟西路军的西进历程,即渡河前中央红军与西路军的历史关系(还原历史场景与情景)和与中央红军分离后西路军西行的战斗历程,形成富有活力的体验式的线形纪念空间。

在南川东路设置地下通道,并设计展示空间,连接纪念馆形成一个纪念整体。线性的参观空间很容易跟线性的时间发生对应关系,因而在线性时间上叠加故事容易让人产生记忆点和逻辑脉络。通过纪念条石碑刻的形式,记录了西行路上的十二个故事节点(图8),看到无法到达的彼岸,此时无声胜有声。整个中轴线场地前后改造对比,驳岸由硬改软,在高处的信念之峰广场设置了一组中央红军雕塑,表达了红军绝对主力的气势,并利用场地高差设计了纪念水景。对岸,放缓了台地的坡度,加大了行洪面积,在城市道路与公园交汇处,设计了下穿通道浮雕纪念廊,一是延续了中轴纪念的节奏,二是以步行的下穿空间连接了公园和纪念馆的交通,解决了城市道路割裂场地的问题(图9)。

6.2 两园

北园展现的是希望之区和静思之区。希望之区以“五星旋台”为主,通过抬升的地形、缓慢盘旋的坡道引导人们进入围合的高耸空间。“五星旋台”成为了北园的制高点,烘托了希望燃起的氛围、西行初期的酝酿之情,表达了西路军信心满满打通国际线的信心。墙面上记录了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介绍,让人沉思、缅怀。同时旋台所形成的地形为覆土建筑提供场所,通过一座人行桥连接东西岸交通(图10、11)。

静思之区以曲折的游览步道串联各休憩区域,结合景观折墙、耐候钢板小品、铭文石组、阶梯湿地花园等,营造了静谧的、供人冥想的空间(图12)。通过前后改造的对比,由原来单一的场地变为现在有平面曲折变化、竖向台地空间丰富的场所。靠近水岸的地区设置亲水平台和阶梯湿地,提供不同距离的亲水方式,解决高差问题的同时营造湿生植物观赏环境。静思之区是一段曲折崎岖的道路,悲伤的故事缓缓拉开序幕。

南园分为和平之区和成就之区,平面以舒缓的线型和开阔的空间为主。和平之区设计了开敞的草坪和纪念性水环,集雨型绿地和流动的水体营造了安静祥和的景观氛围(图13)。其中,民族融合园绿植环抱,水环和孤景树的点景歌颂了西路军在后期各民族营救、团结一致的精神。成就之区以“双拥公园”作为主要节点,下沉开阔广场、主题雕塑为市民提供了集散观演、节日庆典的广场空间。“双拥纪念碑”是任务书对场地设计的要求,设计师一改传统式笔直、高耸、严肃的纪念碑形式,而是采用形式多变、亲人的、景观式的纪念构筑物(图

6.3 功能系统

纪念园还应该具有公园的性质。通过九大景观系统支撑公园的功能系统,除了要考虑市民活动需求外,还应考虑交通系统、慢行系统的游线设置,视线廊道、对景需求,照明分级及避灾空间等要求。在尊重场地条件下对竖向进行改造,做缓驳岸、增加行洪宽度、抬升马道高程,使得百年洪水位低于马道线。在种植设计中,尽量保留现场的植被,梳理长势较好的片林,除掉小而杂乱的丛生植物,新栽植多样性品种。同时为了保证主题分区、情绪塑造的完整性,不同的分区采用不同植物搭配手法。如希望之区:以灌木为主,营造希望、星星之火燎原的氛围;静思之区:以常绿修剪植物为主提供安静、冥想的环境;中轴信仰之区:以高大、笔直、阵列植物为主,营造坚定、勇往直前的氛围;和平之区:以花灌木为主,营造平和的氛围;成就之区:以秋色叶为主,营造硕果累累氛围(图15)。此外,按照公园设计规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公园游客服务中心选址在东岸公园的必经之地,并尽量隐藏在环境之中。结合此处造园堆成的小丘,建筑的主体体量藏在地形中,形成倚山观河之势,只留一个立面朝向公园,大大节省了外立面装饰材料的成本。建筑的外廊也为游人提供了驻足休息的半室外空间,创造一个积极的、促进入与人交往的公共场所。

7 结语

通过对这个项目的回忆和整理,重新认识西路军纪念公园并收获了三点思考。①关于纪念方式的思考:历史不应该被忘却,设计师有责任在人们游览、回述历史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体验。什么样的纪念方式才能既具有地域性和当代性,又符合场地和人本要求,是本项目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方案最终选择虚轴式和叙事式相结合的方式,用主景虚轴模拟西路军与红军分别的情境,并与场地外围的纪念馆、烈士陵园构成一体化的纪念主体;用轴线两侧的两园四分区及节点来叙述西路军发展的4个阶段及重要历史事件。四类不同的设计线型、五种不同的情感营造,让西路军纪念公园与城市功能相结合,融入城市新的记忆。②关于功能植入的思考:西路军纪念园位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建成区域,如何吸引入并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是场地功能复兴的出发点。方案在纪念场所的基础上,通过林、台、岸、径等元素的设计处理,因地制宜设置上、中、下三层休闲空间体系,并植入功能节点,使场地路径与城市慢行系统和绿道联通,为市民提供多种休闲方式和活动可能。③关于生态缝合的思考:场地位于河道两侧,周边建筑林立,山与景被隔开。如何梳理区域山水关系、视线关系、河道上下游关系,是场地生态缝合的基础。方案通过扩大研究范围,规划山水视廊,曲化岸边、缓坡驳岸,梳理现状植物等措施,将公园轻轻地放到城市整体绿地系统中。

参考文献:

[1]朱育帆,姚玉君.为了那片青杨(上)——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园景观设计解读[J].中国园林,2011(9):1~9.

[2]张红卫,王向荣.漫谈当代纪念性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10,26(9):37~42.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红军长征纪实丛书——西路军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西路军
西路军:不可磨灭的功勋
永不磨灭的印迹
“西路军红色文化”数字化艺术的传承与研究
“一带一路”;四川;发展机遇;发展路径
浅析新时代传承红军西路军精神的现实意义
弘扬红军精神 讲好西路军故事
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西路军精神的讲话座谈会在京召开
西路军精神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生动教材
西路军精神在青年一代中的纪念与传承
我为总书记讲解红军西路军历史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