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中国 寻觅华夏

2018-03-04 07:18张野
艺术评鉴 2018年24期
关键词:纪录片

张野

摘要:作为中央电视台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再次寻觅中华文明的扛鼎之作,《航拍中国》一片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选材、精湛的制作、前沿的理念为国产纪录片的“影像书写”提供了新的“表达式”。本文便从“视角选择”与“文化内涵”两个角度对《航拍中国》的主题意蕴展开论述。

关键词:纪录片   《航拍中国》   主题意蕴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4-0167-03

这是一次由中国纪录片制作者独立发出的声音,以重新寻觅当今中国的历史足为线索,铺设流淌在足迹背后的自然景观,为我们共同织就了一幅饱经沧桑却仍就色彩斑斓的华夏人文图景,而这一幅图景正是由纪录片《航拍中国》(Aerial photography China)来实现的。首先,此非凡之处正是体现于其标题上的,航拍即利用无人机航拍俯瞰的方式进行展现,起码它在拍摄手法上就不同于以往。另外,它单纯的拍摄手法投射出了创意十足的制作理念,这是直接能透过纪录片本身单独诉说的,因为它不单是在默默呈现,亦在温情地叙说、回顾,所以也深度回顾了中国文化的深厚沉潜,在展现华美图章的同时为中国形象赋予了一种历史的温度和文化的厚度。仅以此,它必将在中国纪录片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针对于《航拍中国》在面向电视观众以后,围绕其制作理念、拍摄手法等话题在不断升温、发酵,在电视界,甚至传媒界、学术界都有可能形成一个持久的讨论话题。为此,我们有必要就《航拍中国》所产生的话题简要评介,并结合其所可能涉及到的问题探究一下它的主题意蕴。

有的学者曾这样评价《航拍中国》的视角:“《航拍中国》是中国第一部全部采用航拍视角再现中国大地的纪录片,给予观众一双上帝之眼”。[1]其实这个比喻颇具新意,这也正契合了笔者对于此片所选取视角的独特性的共同表达。

如果单纯从航拍视角俯瞰中国来看,这仅仅是《航拍中国》的一种技术表达,但笔者有必要在此强调,影视作品的存在本體就是其运用镜头等元素以呈现的表现形式,它是完全符合形式主义美学的。为此,当通过运用镜头这一诉诸视觉形式的物理性操作,却负载了制作者欲以单纯地视觉构图来展现泱泱华夏之人文风貌的审美意象,这是属于《航拍中国》的文化呈现样式。另外,“航拍”所带给人的是一种高且广的视角,为此诚能产生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审美境地。在汉语的词汇中,能与航拍角度对应的镜头表达也非“鸟瞰”一词莫属,毕竟,我们一般都将鸟瞰理解为视野广阔,可以一览无余。而在《航拍中国》中,以“航拍”这种物理性操作去萃取、展现其独特的审美的造型与表现形成,为此“鸟瞰”的欣赏视角,无疑就属于一种形式本体的审美表达式了,二者互为表里。

与之同时,让我们来透视《航拍中国》第一季,他虽然也以“航拍”的角度展现了中国各地的地理风貌,但其表达的内涵并不局限于此,在镜头画面的背后仍旧包括对各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地域特色的宏观纵论。为此,让我们先从这个角度出发来展开比较思考。

比如在《航拍中国之江西》这一集中,在镜头航拍的视角下,铺展出了以庐山、三清山、婺源等地为代表的江赣风姿,为此,观众可以通过电视画面来领略了原汁原味且独具风范的赣南民俗。另外,航拍镜头下赣州城内,出现了由横放的小船组成的浮桥也颇具意味。一般来说,小船作为渡河所用之交通工具本是靠桨划行来帮助行人渡河,而赣州城内这本该呈动态之姿划行的小船却连成一体,从而搭建起了一座静态浮桥,这一设计别有韵味。仅此一例,全国观众通过电视画面的传播得以领略赣州特色。其次,在某种程度来说,由动态划行的小船组建而成的静态漂浮的小桥亦极具创新性。与在马路上急速驶过的车辆一样,在水中匆匆划过的小船亦属交通工具,但在这里却将二者动态的行驶转化为静态呈现,反而透露出了赣州人民的智慧。欣赏之余,赣州浮桥这一段落的摄录可以给大多生活在快节奏社会的电视观众带来一丝悠然闲适的画外韵味,则是神来一笔。

对事物本来面貌的记录是纪录片本质特征“真实性”理念体现,而对“艺术性”表达的观念呈现也是最近一些年纪录片领域的突出特色。“写实”与“写意”作为中国文化经常探讨的话题,在纪录片的表达中也不例外。《航拍中国》中动画模拟呈现出的立体地图十分直观的呈现了各地区的地形风貌,而作为纪实性、大角度呈现中国大地的纪录片类型。通过三维的动画模拟,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了真实化的土地,达到了“写实”与“写意”的完美契合。

同时,中国文化自古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纪录片工作者以影像的方式去书写文化,以视听的手法去诠释文明,为了追求高境界,自然不能直接了当的去告诉观众影像表达的意图。因为纪录片作为视听文本所阐发的涵义是需要作为“作者”的主创和作为“读者”的观众共同来完成,影像只不过是搭建在主创和观众之间的一座桥梁而已,而本片便很好的做到了将“作者”与“读者”相融合的特质。通过本片我们可以看到创作者们在影像书写的时候所流露出的广博的胸襟,透过影像之维去纵论中国各地之事,通过影像的记录,中华大地上最具代表性的风光景致,皆被宏观的视野尽收眼底,然后以微观的记录华美呈现。

在《航拍中国》第一季的六集中,分别为观众呈现了《上海》《陕西》《江西》《新疆》《海南》《黑龙江》六地的空间风貌。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影像背后所表达的却是中华文明和各地文化的时间记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航拍中国》通过各地人、景、事的拍摄,通过宏观的视角透视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日常化的角度去审视观众陌生化的事物,可以作为《航拍中国》的一大特色。对于“纸”的认知观众再熟悉不过,而关于“纸”是如何而來?需要经过哪些步骤才能成为日常所用之纸?对于多数观众或许是陌生的。那么“纸”源自何处?源自于那些工艺?这张“纸” 的“神秘面纱”就通过本片揭开了。在《航拍中国之江西》一集中通过对竹林的拍摄,告诉观众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纸”的选材来源,在镜头的记录下,纷繁复杂的造纸工艺被简练的镜头语言立体直观地呈现出来,这一段落虽然是简单的生活琐事,却透析出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其一,通过造纸工艺的介绍,可以展示中华工匠精湛的造纸技艺;其二,通过纸张制作流程的展示可以透析中华造纸工艺的环保理念;其三,通过纸的选材、纸的制作,背后所阐发的是中华文明的继承性,因为文明的延续不仅仅需要“人”的力量,也需要发挥媒介的作用,而“纸”在工业革命之前,则是人类文明书写的最佳媒介。

再比如《航拍中国之上海》一集中,在航拍镜头记录之下,上海豫园灯会尽揽其中,九曲桥夜景的实况记录,用镜语的方式诉说了中国的年味儿,在影像中的人头攒动、汇聚成福,不正是观众内心的映射吗?还有《航拍中国之江西》一集中小寨的篝火晚会,是将百年前的青砖黑瓦重新垒砌,再配以硫磺的挥洒,村民围在瓦塔周围祈福新的一年能有好的光景,这种众人欢聚的场景不正是华夏文明最原始的欢庆方式吗?各地区曼妙多姿的民俗风情,仅仅是中华文明的一隅风采。

同时,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在广袤的土地上,滋养哺育着华夏儿女。辽阔的土地、丰饶的物产、秀美的山川、无际的疆域为《航拍中国》提供了无限的素材,横向维度疆域空间的表达和纵向维度中华文明的书写,为影像的构成打造了一经一维的时空书写。

在《航拍中国》所播映的六集中,中国不同省份的地缘关系、地貌特质、地域特色、地方民俗都给予了叙事关系上的厘清,疆域的辽阔为影像的书写带来了更多色彩斑斓的可能,不同地区航拍效果的呈现不仅仅是地质构造和地缘发展的记录,也是从更高的视角去为观众呈现当地的人文气息和地域气质。疆域广大除了时空的维度表达,也从侧面介绍了华夏民族和华夏儿女的生活智慧,因为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流淌的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鲜活血液,传承的是华夏疆域广博的宏大气质。

深耕细作,打造精品,不仅仅成为互联网时代电视人的“生存法则”,也更是电视人砥砺前行的“秘密武器”。如果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美食的寻觅抓住了观众的“味蕾”,那么《航拍中国》则是通过中华的足迹留在了观众的“心间”,期待中国荧屏更多的纪录片佳作!

参考文献:

[1]刘蒙之,刘战伟.“上帝之眼”看中国:纪录片《航拍中国》的生产创新与价值内涵[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10):112-114.

猜你喜欢
纪录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48部作品入选2021年第四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等待
纪录片要有精气神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马莉 独立纪录片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