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
摘要:“隐含的读者”预先被设计在作品中,是作品结构重要成份。本文从接受者的视角出发,文章从宫廷和皇家画院、文人士大夫阶层和文人画家、市民阶层、收藏、赞助人四个方面展开,讨论这些因素在中国画品鉴史中的作用。
关键词:“隐含的读者” 中国画品鉴史 影响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4-0058-03
20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H.R.姚斯和W.伊瑟尔创立了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理论,反对“文本中心论”,将文艺批评的视野转移到观众的“阅读”活动上,从读者的反应来追溯文本生成的意义,研究“创作-作品-接受”这样一个整体关系。伊瑟尔认为,文艺作品是为欣赏者创造的,所以在创作的时候,作者会预想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读者,也称“隐含的读者”。“隐含的读者”预先被设计在作品中,是作品结构重要成份。从艺术接受对创作的影响方面看,艺术家在创作时会考虑自己的作品被哪一种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接受,在选材、立意、风格、手法上,会注意怎样做更能够吸引欣赏者,引起他们的兴趣,甚至艺术家本人也被这个“隐含的读者”塑造了。通常人们在考察中国画品鉴史时,以创作的角度为多,主要是考虑画家的审美趣味对作品的影响。本文从品鉴主体(接受者)的视角出发,讨论影响中国画品鉴史变迁的因素。
一、宫廷和皇家画院
皇家主导艺术创作,古以有之。我国的宫廷画院最早开始于汉代,设立鸿都门学,这个官办的学府承担了创作绘画的功能,是最早的宫廷绘画创作机构。唐代在宫廷中设立专门机构从事绘画,玄宗时设立集贤殿书院;五代西蜀南唐设立翰林图画院;北宋设翰林图画院,到了徽宗时期达到了高峰;南宋时期继承了此制度,并继续发展;元代设立梵像提举司、画局;明代的文渊阁、武英殿都有画家进驻;清代设有如意馆和画院。这些机构都是皇家主导绘画创作的机构,几百年来,成为绘画创作的中心,影响了中国画的创作和欣赏。
皇家主导的宫廷画院,由国家直接管理,画家有官职,成为职业画家。有的皇帝对绘画兴趣十足,如北宋宣和画院,由宋徽宗直接领导,设画学,开科举考试招揽画家。皇帝的兴趣和宫廷的需要直接影响了艺术创作。《宣和画谱》品第评价宫廷藏画,代表了“主旋律”,收录宣和年间御府藏画,主要供给翰林图画院的学生及后学以示观览和学习。创作根据宫廷的需要,从选择题材、构思、笔墨趣味、审美等方面迎合皇家的需要,成为宫廷流行的样式,影响了中国画品鉴史。这种艺术样式在中国画史上称为“院体画”,主要特点首先是选题满足政治需要,提供教育作用,以帝王、圣贤、功臣、名将、孝子等作为政治和道德典范,绘制作品。其次,描绘宫廷贵族的生活。比如唐代画家周昉,他以宫廷贵族妇女生活为描绘对象,善于写实,表现人物心态,“衣裳劲简,彩色柔丽”,人物丰腴轻盈,十分精致秀丽,史称“周家样”。第三,描绘宫廷中的山水、奇花异禽,体现了皇家和贵族的审美和情趣。在风格上力求华丽精美,工整细密,作品最求写实,严谨而工整,重视法度。五代时期,西蜀宫廷画院画家黄筌为代表,他一生供奉画家画院,其选材和趣味投合皇家的喜好,选取的题材是皇宫中的珍禽异兽、奇花异石。他的画有很强的写实性,以线条勾勒轮廓,再敷以鲜明浓丽的颜色,这个绘画风格叫“黄家富贵”,又称“黄家样”。他给儿子做粉本的《写生珍禽图》,是院体花鸟画的杰出代表,画的是宫廷中养大的飞禽、草虫,姿态各异,用笔工整,刻画丝丝入扣,毫不苟且,精妙绝伦。第四,重视工整写实。皇家画院重视写实,这个写实指的是观察仔细,描绘细致,重视细节。
作为欣赏者的宫廷画院的需求,浸润了院画家的审美旨趣,这种审美的需要,影响了中国画品鉴史。
二、文人士大夫阶层和文人画家
“士”这个阶层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随着当时社会的连年战乱,社会阶层流动,地位开始上升。“士”是一个知识阶层,具备文学、书法、绘画等文化素养,除了参与政治活动,他们也参与艺术活动,既是创作者,也是欣赏者,是品鉴标准的制订者。这个现象到了宋代更为显著,很多大诗人、大画家,曾在政府中担任要职的官员,如苏轼、文仝、米芾,投入到绘画的创作和欣赏活动,形成了“文人画”思潮,影响了绘画的审美品位,到了明清时期,已然成为画坛的主流。
宋代以后,由于文人从事绘画比较普遍,文人画的审美标准被移植到绘画品鉴理论上来,如“诗画一律”“逸品”“逸气”“士气”“书画同源”等成了评价绘画的标准。首先,体现在对笔墨形式美的重视。文人“墨戏”兴盛,水墨写意画开始逐渐成为主流,元代赵孟頫也主张以书画用笔同法之论,显示了画家对笔墨形式的重视和艺术价值的追求。此时的绘画品鉴,非常重视对绘画笔墨技巧、笔墨风格、笔墨格调、笔墨气息、笔墨得失等方面的评判。同时,笔墨所呈现的独特风格还可以作为辨别画作真伪的依据。元代汤垕博览古代书画,他在《古今画鉴》中,提出鉴画重视 “笔意”“笔法”等主张,将笔意、笔法放在比较重要的位。做为一名鉴赏家,汤垕意识到绘画的笔墨特征可以做为绘画断代的依据,他从一幅画的笔墨意境,就可以推断作者是谁。第二,文人画确立了一个重要品鉴标准:绘画要有诗情画意。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唐代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是较早的在艺术创作中将诗与画有机结合的画家。苏轼从文艺本质、创作、作品三個方面确立了以“诗画一律”为核心思想的诗画关系理论体系,同时,这则评论与苏轼提出的“士人画”有密切的联系。第三,重视抒情。院体画重视写实,而文人士大夫从事绘画则强调了绘画的写意和抒情。明清时期的审美思潮的变化,品鉴绘画注重向画家心灵靠拢,强调应该以艺术知音者的身份品鉴绘画。恽寿平说:“作画贵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①画家不仅以形象感人,也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艺术形象上,欣赏者才会被感动。
三、市民阶层
在隐含的读者中,市民阶层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宋代初期,社会安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恢复,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商业、手工业兴旺,各种贸易和商业活动遍及全国城镇集市,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新兴市民阶层凭借经济实力,不仅需要物质享受,对精神生活有更高的要求,这就推动了市民文艺的兴起。画家关注下层人民生活,表现题材主要有:城乡集镇生活、民间戏艺和乡村风俗活动、山村水乡生活、儿童生活、上层社会习俗。很多风俗画就是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所做,如《货郎图》《秋庭戏婴图》等,艺术形象鲜明生动,生活气息浓厚。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经济上,商业往来、商品交换和流通日益频繁,特别是江浙一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新的生产关系正在建立。明代晚期社会的商品经济达到了空前发展,商业发展使得商人和市民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城市文化也日益繁荣,这种变化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审美文化形态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清代海外贸易发达,城市的经济也更加兴旺。城市不仅是商业发展的场所,也是显示文化水平的舞台,这里培养起了丰富的地方戏曲、杂耍、说书,诗社、画社、学派,显示了明清文化世俗化的特点,也确立了义利并重的价值观。这个时期,极端君主专制使文人士大夫对政治的热情衰退,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四、收藏、赞助人
收藏在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活动,收藏的机构和人员,既是绘画作品的收藏者,同时也是赞助人、职业画家、业余画家、民间画工,无论以什么方式谋生,都有绘画的接受一方,创作上会受赞助者的影响。皇家机构的宫廷收藏是一种,前面已经讨论过。私人收藏,这些人包括官员、权贵、富人,他们的审美品味左右了绘画创作。明中期以后,由于江南一带的社会经济发达,到了17世纪和18世纪,商人阶层和市民富裕阶层的赞助人增多,他们通过财富购买绘画作品,有的是通过这个方式来使经营成果保值,有的成为宣传商业活动的行为,同时也通过赞助绘画创作活动的方式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明清时期,很多文人画家,在退出仕宦阶层之后,是需要依靠这种赞助者来维持画家生涯,他的创作不免受到受赞助人的影响。
注释:
①[清]恽寿平:《南田画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