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鼓文化”之三重精神内涵

2018-03-04 07:18王晓燕
艺术评鉴 2018年24期

王晓燕

摘要:山西鼓乐文化历史久远,1980年,襄汾陶寺遗址中出土的天下第一鼓——鼍鼓,奠定了山西鼓文化的基石,千百年的传承,鼓乐文化在山西这片土地生根发芽,发展至今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类别,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具象化标示。本文通过鼓乐器在祭祀,战争以及礼乐的传承中的使用,具体而详实的阐释了山西鼓文化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鼓乐文化   祭祀神器   争战用途   礼乐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4-0026-03

山西,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华夏文明摇籃”之美誉。1980年,襄汾陶寺遗址中出土的天下第一鼓——鼍鼓,奠定了山西鼓文化的基石,《诗·大雅·灵台》载:“鼍鼓逢逢,矇瞍奏公”。山西“鼓”乐的历史源远流长,彰显中华民族之深厚文化底蕴。无论是古代先民,还是现代人类,鼓乐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而且不单纯是一种艺术类别,其中更是传承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鼓乐文化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化观念,而是华夏民族文化观念系统的结构性标识,隆隆之声所震荡出鼓之音声,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内在涌动和多重文化元素的结构性彰显。

一、鼓乐——通天之神器

鼍鼓,“鼉”为鳄的一种,亦称鼉龙,木制鼓面蒙鳄鱼皮,鼓乐之鼓,因何面蒙兽皮?这与古代巫术观念息息相关,其中隐含着人类对自然的崇拜。鼓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仪典与祭祀活动中,具有敬神、驱邪、求福的作用,是巫师使用的法器之一,成为一种神器,被赋予了通天的神力,显得十分神秘。

在山西的各处佛寺、道观中,鼓是礼拜法器之一,在庆典、集会、诵经等重要场合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建于佛寺中鼓楼与钟楼,遥相辉映,依律敲击,钟鼓回鸣,洪厚响亮的钟鼓声引领民众的虔诚回归正道与天理的作用,使人感怀慈悲向善,包容万物,海纳百川的精神所在,钟鼓声声飘荡回鸣于佛寺道观中,震撼洗涤人心。

台骀锣鼓,流传于山西侯马地区,距今约2500多年。侯马市西台神村建有台骀庙,祭祀治汾始祖台骀的音乐萌芽出锣鼓点。祭祀台王的吉日定在每年农历十月十五,祭祀神灵叫“迎神赛社”,百姓们敲打锣鼓,将神灵迎出庙门,绕村祭祀,鼓乐有板有眼,快慢有秩,稳健严肃,表演者将对神灵的虔诚信仰与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融于鼓乐之中,表达乡民祈求神灵的庇佑与祷祝。

“祭祀祈雨敲大鼓,喜庆丰收桥头舞”,说的是山西文水的桥头大鼓,以文水桥头村而取名的“桥头大鼓”,主奏乐器是一种巨大无比的罕见巨鼓。桥头大鼓流传于民间,以“鼓威、鼓韵、鼓魂”而盛名,每逢遇旱灾,文水百姓“斋戒易服”,大鼓位列仪仗之首,成为祭祀祈雨的主要载体。富有想象力的古代桥头民间艺人,根据桥头村形如八卦的特征,依六十四卦布局,创作了别具一格的打击鼓乐《九龙浑天雷公鼓》,使演奏队伍的行进队伍呈多阵式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中国古代“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八卦,八卦变九龙,九龙化万物”的玄学理念。

古代先民,祈雨祭天,敬神礼拜,鼓乐在其中担当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人类在最初的生活阶段,生存环境恶劣,音乐不是为了自娱自乐,娱情娱性,而是出于祈天保佑的宿命需求,人类通过鼓这种乐器,求助于神灵庇佑,表达对生存的渴望。作为能够与神灵沟通的神器,鼓乐担当了重要的作用,用以驱鬼降魔,求福敬神,表达古代先民的美好夙愿,在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鼓乐——争战之精魂

古代王朝更替,争战频繁,尤其春秋战国、三国时代、乃至五代十六国,鼓在我国古代战争也是经常出现,称为“战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深刻的描写出鼓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古代两军交战,以击鼓鸣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诗经·击鼓》云:“击鼓其镗,踊跃用兵”,镗镗的鼓声响起,可鼓舞士兵上战杀敌。鼓声之所以作为进军的讯号,是因为隆隆的鼓声响起不仅可以鼓舞士气,指挥将领还可以将不同的鼓声作为特殊的信号传递军事信息。新石器时代,蚩尤引发涿鹿之战,带领81兄弟进犯中原,黄帝“九擂夔鼓擒蚩尤”,声震数千里,蚩尤坐失神力,兵败被俘。得胜后,黄帝作《棡鼓曲》以示庆贺,激越雄壮,气势万钧。

《秦王破阵乐》初为唐时军歌,军中相与作,以旧曲填新词,赞颂李世民得胜而归。“擂大鼓”在山西新绛屡见不鲜,可谓“村村有车鼓,年年擂大鼓”,新绛县的车鼓颇以《秦王破阵乐》的“擂大鼓”闻名,车由古代战车衍变而来,大鼓直径一米以上,竖立于车上,由若干牛马拉着奔跑,“上有大鼓咚咚,下有滚滚车轮”具有一种披甲执戈的声韵慷慨。

鼓乐在战争中的运用,显然不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征战沙场的致胜法宝,传达统一号令,鼓舞士气。一些与鼓相关的词汇更是鲜明的表现出鼓在战争中的突出地位,诸如“旗鼓相当”“金鼓齐鸣”“偃旗息鼓”“鸣鼓而攻”等,又如“鼓舞人心”“一鼓作气”更是突出了鼓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古代军队作战,隆隆的鼓声响起,不仅是传递一种信号,更是激励和鼓舞成千上万的士兵冲锋杀敌,披甲操戈的重要精神支柱。

三、鼓乐——礼乐的传承

礼乐制度萌芽于上古,始于周朝。古代贤君通过礼乐制度规范教化众人,以达到和谐社会、安定百姓的政治理想。孔子多年周游列国,推行执政治国之理想,便是强调礼乐的作用。《论语·宪问》载,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古代圣贤者心目中追求的榜样,要集知、无欲、勇、艺之外,还应“文之以礼乐”,可见,礼乐之重要性非同寻常。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礼乐文化”,礼与乐相辅相成,制礼作乐在乎修身养性,古代先贤通过一套完备的礼乐制度推行礼乐教化众人,使人修身养性,体悟人伦和谐,以求达到尊卑有序,维护古代等级制度的目的。古代帝王先贤重视礼乐文化,推行礼乐制度,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礼乐方面的教化。作为当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的西周礼乐,以五声八音为乐,定亲疏、明是非,设专职司鼓人员,具有完备的鼓乐制度,各司其职。管理鼓乐器的人员具有特定的名称和职位,例如周代曰鼓人,汉代名鼓吏,负责掌管皇帝的鼓吹乐,汉唐设鼓吹署,宋朝兼设鼓院、鼓司,明清将两者合一名钟鼓司等。可见古代对礼乐文化的重视程度,并且鼓在古代礼乐制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君子以乐养性,制礼作乐,以礼乐文明作为国家和谐的基础,宣扬上尊下慈的美德,教化众人。礼乐不僭越,形成和谐社会。

四、结语

山西之“鼓”,上溯远古文化的鼍鼓、土鼓、发展至现今的陶鼓、羯鼓、扇鼓以及腰鼓、连鼓等几十种。以敲击的部位不同,以及各异的演奏方法,更使鼓乐艺术拥有蓬勃的生命力。“鼓文化”的发展更是中华五千年华夏文化中具有良好的承袭作用。千百年来,天神祭祀,农耕军旅,百姓民俗,社会制度,山西“鼓乐文化”渗透于山西黄土,植根于地方民间,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广泛而深远。数千年华夏文明,“鼓文化”与各类艺术形式不断融合,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山西鼓乐,更是千百年来人民集体智慧力量的结晶,承上启下不断积累创新,融汇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军营文化、礼俗文化的多形态民族传统鼓乐,既有人文资源的丰富性,又具有文化起源的古老性;既有现代文化的时代性,又有文化传承的连续性;既有文化遗存的历史性,又有地方文化的特殊性,屹立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熠熠生辉!

“鼓文化”的发展承载着历史,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山西传统习俗、思想文化互相影响、渗透的结果,是一部反映千百年来传统民俗文化的教科书,发展到今天的山西鼓乐,其精神价值已经远远超出其本身的艺术价值。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山西鼓乐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寄托了本民族的理想和愿望,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又赋予人民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起到鼓舞人、团结人、教育人又服务于人的作用,对提高民族的精神文明水平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參考文献:

[1]韩起祥.浅谈山西锣鼓[J].黄河之声,2007,(03):114-117.

[2]杨高鸽.绛州锣鼓传承变迁状况的考察与研究[J].交响,2007,(04).

[3]何茜.“天下第一鼓”的美学特征——临汾威风锣鼓[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04).

[4]谢骋.山西锣鼓文献综述[J].黄河之声,2015,(05):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