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大一新生适应障碍与社交恐惧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2018-03-04 00:38:50刘学生刘小川王丹妮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21期
关键词:小华当事人案例

冒 蕾 ,刘学生 ,刘小川 ,陈 娜 ,王丹妮 ,汪 颖 ,孙 松

(1.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2.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1 案例介绍

1.1 当事人一般资料

人口学资料:小华(化名),男,18岁,湖南人,大一新生,独生子,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疾病史和精神病史,主动咨询,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个人成长史:小华母亲原是本村幼儿园教师,与小华父亲是自由恋爱,但由于家人反对二人婚姻,导致小华父母关系不和。她认为“只有将小华培养成为家族中学习好的孩子,才能证明当初选择小华父亲的正确性”,因此辞去了幼儿园工作陪小华读初中与高中。小华母亲认为“读书能改变命运,只有读书才是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因此包揽了小华日常生活起居事宜。小华父亲是某矿山设备公司技术员,因工作需要常年出差,平时与小华的沟通交流较少。小华从小由母亲一手带大,父亲自认为对他们母子二人亏欠较多,因此每次回家都会买很多东西作为补偿。

精神状态:感觉、知觉及思维未见异常,自知力完整,人格相对稳定。精神状态欠佳,情绪比较低落,不能投入大学新生活。

身体状态:睡眠不好,头疼,食欲也有所下降。

社会功能:想家,每天晚上与父母打电话至深夜;哭诉,开学报到后父母返回,因想念父母在办公室哭了一下午;与同学交流较少,QQ、微信等社交媒体不常用;对宿舍同学吸烟、打游戏等行为比较反感,认为他们虚度青春,有时间应该看看书;自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但仍能坚持正常军训、上课。

心理测验:小华在新生报到时由家长陪同赴我校附属医院做心理咨询,被诊断为适应障碍、社交恐惧。因保密需要,相关心理测验得分未予以透露,仅被告知该同学目前情况是适应障碍和社交恐惧,建议给予更多关注。

1.2 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自报到以来感到孤独,食欲减退,睡眠较差,注意力不集中且记忆力减退,压力较大。

个人陈述:我一直比较听话,但自我感觉人际关系一般,知心朋友不多,不善与人交流。除学习之外没有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从小母亲除让在家里学习外很少做其他事情,初中、高中阶段都是由母亲陪读。我每天都要和爸妈打三四个小时的电话,晚上休息较晚,第二天也没有精力,同时也影响了同学的正常作息。

因为在这里我一个人也不认识,爸妈不在身边感觉很害怕,所以每天都要打很长时间的电话。平时很多事情都是由爸妈做好,我什么也不需要做,现在一个人什么都需要做但我不会做。

我们宿舍的同学每晚回到宿舍就一起打游戏,还有吸烟的,他们不是好学生,爸爸说过好学生是不会吸烟的。我也不知道和他们聊什么,所以我晚上回去后就在走廊里和爸妈打电话,回到宿舍就睡觉。有时候我也会洗衣服到很晚,因为不会洗衣服所以洗的比较忙,我都是宿舍里攒了一堆衣服才洗。

我高一时曾经打篮球头部受过外伤,不太严重。高二曾做过心理测试、见过心理医生,医生说我没问题。我开学报到时去看心理医生是因为我想去,看看这里的心理医生对我怎么评价。

1.3 他人观察

辅导员:当事人衣着整齐,头发乱蓬蓬,因紧张说话时磕巴,有礼貌。心理咨询师:当事人思维比较清晰,回答问题时条理比较清楚、语调相对较低,当问到学习状态时明显流露出自信的表情,主动找咨询,希望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学:当事人较为内向,胆小,与同学交流较少,只见他天天打很长时间的电话。

2 案例解析

2.1 问题评估

心理状态评估:心理方面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生理方面主要表现为失眠、头疼、食欲下降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社会功能方面主要表现为不愿与同学交流、对父母依赖较大、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受到影响。

2.2 引起当事人心理问题的原因

生物因素:引起当事人问题的原因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早期生活对母亲依赖较大,与父母亲的依恋关系一般;与父母交流多,朋友较少,人际关系一般,社会支持系统匮乏;事件:考上大学,生活、学习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心理因素:性格内向,胆小怕事。

2.3 问题定性与依据

问题:一般心理问题(适应障碍、社交恐惧)。

依据:当事人知情意协调,个性相对稳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当事人自知力完整,担忧自己的行为,有求治愿望,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根据郭念锋“病与非病”三原则[1],可排除精神病。

当事人有情绪低落但症状较轻,也无兴趣缺乏、自罪、自责、自杀意念等症状,可排除抑郁性神经症。当事人的低落情绪是由具体现实事件和特定处境所引起的,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心理冲突未变形、泛化,且持续时间不足一个月,可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当事人孤独低落情绪等持续时间不足一个月,现实刺激相对很强烈,内容并未泛化,社会功能受到了较大影响,但能正常学习和生活,只是效率有所下降,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 案例的解决方案

3.1 解决方案的理念及理论依据

理念:帮助当事人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形成正确的信念,改善人际关系,增强适应能力。理论依据:认知行为疗法理论。

3.2 案例处理的背景

当事人刚刚入校,且母亲本身存在类似问题;辅导员系新入职高教专业研究生,对教育学和心理学比较了解,但是对学生管理工作不熟悉。因此,如何与当事人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本案例的重要环节。

3.3 本案例的关键点

本案例关键点有与精神病相鉴别、与抑郁性和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明确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3.4 本案例的方法

以合理情绪疗法为主要手段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咨询。

3.5 本案例的过程

(1)学校与家长共同做好学生适应新环境的工作。当事人与大学心理咨询室教师建立起良好咨询关系,每周一次进行心理咨询。当事人与辅导员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每周一次谈心谈话,辅导员鼓励当事人积极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流,争取早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事人逐渐减少与父母通话次数及时间,确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2)鼓励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个体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与社会其他成员的沟通与交流十分重要。该生因刚刚入校,内向的性格与陌生的环境导致其出现适应障碍,因此在短时间内不能改变其性格的情况下先改变所处的环境十分重要。通过鼓励该生积极参加校院社团组织及相关活动,熟悉大学环境,了解大学生活,减少环境改变造成的不良影响。

(3)帮助其改变认知,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该生社交恐惧源于其母亲错误的言论,因此通过观念上的引导,帮助其改善人际交往现状,在与人交流过程中体悟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最终改变以往片面的认知,形成合理的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3.6 案例处理的效果

当事人的生理症状如失眠、头疼、食欲不振等逐渐消失,心理症状如情绪低落得到改善,社会功能如人际关系得到发展。当事人看待事物的态度及信念逐渐转变,对自己的认识加深,实现了自我成长。

4 经验总结

4.1 家庭教育对个体的影响深远持久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对其他成员所施加的具有重要意义的行为及影响[2],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的身心发育、知识增长、智力和能力培养以及品德、个性、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教育对个体的影响可在个体行为上得到明显的体现,正如有人说“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成功的家庭,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肯定有一个不成功的家庭”[3]。

本案例的当事人从小受的家庭教育相对较差,尤其是母亲的家庭教育理念颇有不妥,一味地让孩子学习而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导致其除学习之外不会做其他事情。可以说,当事人较差的适应能力是其母亲过度关注孩子,忽视生存教育的结果。此外,因当事人家庭依恋关系相对较差,长期与母亲一起生活、与父亲交流较少,其心理及行为上的很多问题与母亲极为相似,故本人建议其母亲进行心理咨询,纠正自己的不合理心理及行为,为当事人创造一个较好的家庭环境。

4.2 改变认知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认知行为疗法是在认知行为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治疗方法,即通过运用重建认知的方法来纠正人们不合理的信念,教给求助者解决不良行为的方法和改善不良情绪问题的基本策略。在本案例中,诱发性事件A指的是环境的变化,即当事人考上大学,离开父母一个人生活与学习;对事件的信念、看法与态度B指的是当事人对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的信念、看法与态度,即父母不在身边、一个人很孤独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做但什么也不会做;情绪及行为反应C指的是当事人低落情绪及哭诉行为。

理性情绪治疗理论是认知行为疗法理论的重要内容,由著名的美国临床心理学家Ellis博士于1955年提出。他的观点是“人不是为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这件事的看法困扰着”[4],他的基础理论是ABC人格理论,该理论强调“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间接原因,而B即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5]。

4.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心理问题有其自身的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但是大部分问题是有客观原因的,也就是说大部分心理问题的出现还是有一些诱发性事件的。环境的变化、自我认知的不足、人际关系问题等因素引起的学生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通过运用心理学理论与诊疗方法加以解决的。

本案例中,当事人心理问题的实质是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人际关系问题交叉作用的结果,这就需要辅导员充分运用心理学理论去分析与辨别心理问题的性质,需要我们用心去体悟学生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与当事人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当当事人封闭的心灵大门被打开的时候,当一缕缕阳光照射到曾经阴霾角落的时候,当一个崭新的个体迸发出激情与活力的时候,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从事这份职业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小华当事人案例
遇见小华妈妈
我不喜欢你
派出所工作(2022年3期)2022-04-20 18:50:05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美国就业歧视当事人的诉讼权保障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34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什么是赞扬激励法?
兵团工运(2018年11期)2018-01-22 09:32:17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38
偶像与起床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06
想吃滴答果的慢吞吞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