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的商业航天市场 最终会是一片什么样的天空?

2018-03-04 22:06李刚农燕指导刘雨霏
卫星与网络 2018年12期
关键词:星座火箭航天

+ 李刚 农燕(指导:刘雨霏)

2018年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体制内单位已经纷纷进入总结时段。中国航天在这个年头里,取得了相当了不起的成就。全年发射次数、发射成功次数全球夺冠已成定局。这些火箭所发射的卫星数量达到全球第二——原因是火箭发射次数排在第二名的美国人发射了更多微纳卫星。然而,如果要说这一年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商业航天,特别是民营商业航天,从规模到体量到市场及商业模式,总体上都还没有彰显出什么特别的突破。

热火朝天的商业航天创业经济账

我们此前曾经在《低轨宽带星座是一场有进无退的冒险》一文中,讨论过低轨宽带星座的建立可能要花费多少成本,更早一些时候,我们还讨论过商业发射服务公司所可能要面临的成本。高成本、高风险、长周期,这个问题对各种商业航天企业来说都是存在的。

然而,这些问题似乎都没有挡住诸多民营航天企业的创业热情。相当多的创业者原本是在体制内从事型号科研或者管理工作的,对航天系统的搭建和运行有着深刻的认识,也有着满腔的抱负无从施展。当他们与资本一拍即合,一家新的商业航天企业就会诞生。于是乎,在最近几年——其中包括2018年——间隔不长时间就可以听到新商业航天公司成立的消息,仅仅到2018年中期,国内就出现了9家民营火箭公司,而“商业卫星公司”的数量则更多,包括随着2018年“全球遥感星座”的概念逐渐退潮,“全球物联网星座”、“全球Wi-Fi星座”新趋势开始大行其道而诞生的新公司。

商业航天的创业繁荣,总体上应该算是好事。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优胜劣汰、反复洗牌,不是诞生新的好公司,就是诞生新的好模式,这在互联网产业当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不过,考虑到天上已经在轨的200多颗中国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知道卫星系统的盈利是个不容易突破的天花板,那么为什么还有这样多民营企业对发射卫星痴心不改?

现在依然在运行的几家卫星创业者,有的依然在试图建立遥感星座,有的正在筹建(广义上的)通信星座。面对融资和建设上的各种困难,其中能有几家能够真正完成预计星座的建设?他们完成这些目标,到底需要一个什么体量的投入?他们什么时间能够完成这些规划的星座?星座完成后,投入运营,每年的地面运行系统和应用系统及其维护,大概要投入多少资源?星座建设过程中,为了替换寿命终结卫星或者在轨失效卫星,每年大概需要投入多少钱?为了完成上述任务,需要维持一支什么样的队伍?这支队伍又需要多少人?......有了上面这些成本数字之后,我们可以倒推,依照现在商业航天企业的融资速度,预计哪年可以完成这些星座计划?

最重要的是,星座建设完成之后,能够实质性产生应用并形成强大现金流的出路到底在哪里?退一万步说,就算建星座不“难”,建是为了用,不是为建而建,那么,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市场的盈利点和增长点到底是什么?

两大国有航天企业当中,航天科技集团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商业火箭公司、商业遥感公司,拥有静止轨道卫星运营的子公司,低轨道通信星座运营商也已经挂牌;航天科工集团同样建立了商业火箭公司,低轨道通信星座运营商箭在弦上。电子、兵器等行业的国企同样有着自己建立卫星系统的想法和潜力。如果这些企业根据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思想,在商业子公司中搞一家两制,或以资金、技术、人才队伍等资源来扶植一家彼此充分信任的民营企业,支持后者投入运营——航天科技收购和支持四维图新就是例子。那么现在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的出路有可能在哪里?考虑到几次互联网创业高潮当中,大量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互联网企业“前仆后继”地阵亡,多少青年才俊们的梦想陆续破灭,所以,我们必须向正在创业、想要创业的商业航天企业家们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商业航天创业者三问:

1 没有清醒的发展方向,盲目参与竞争,或用自己的短板去与他人的优势竞争,那么,利润和发展空间会如何?企业的未来到底会怎么样?

2 很多商业航天企业的产品没有实质的差异,从体量和技术等方面来说也不占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可谓挣扎求生。然而整个市场其实正在谋求转型,在这样的机遇中,路子正确了,努力才有希望;路子不正确,前途在哪里?

3 如果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竞争者的位置,而且是弱势的一方,瞄准的是已经出现天花板的发展机会;同时,采用的也是重复的、已经为人所熟知的模式,企业的机会到底有多大?

猜你喜欢
星座火箭航天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逐梦航天日
星座
12星座之我爱洗澡
星座
星座
透视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