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之抑扬顿挫

2018-03-03 00:56裴巧丽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期
关键词:杜甫诗歌

裴巧丽

摘要:唐朝,尤其是盛唐,是诗歌发展的巅峰。生长在诗歌繁荣的唐朝的杜甫,不仅是唐诗的集大成者,还是唐诗的变革者。在诗歌的体裁上,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在诗歌的风格上,他“或清新,或奔放,或恬淡,或华瞻,或古朴,或质拙,并不总是一副面孔,一种格调”; 在诗歌的语言上,他全面继承了汉魏以来诗歌的优良传统和精髓,在继承中又有发展和变革,为唐诗艺术达到巅峰和唐诗的持续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杜甫在对唐诗的发展与变革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在诗歌语言表达上体现为抑扬顿挫的特点。

关键词:杜甫;诗歌;抑扬顿挫

杜甫之前的唐诗,音调流亮、气韵流畅是最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也是代人作为唐朝诗歌风格的标志之一。唐朝诗歌发展直至杜甫,诗风为之大变,杜甫以“沉郁顿挫”风格自诩,“沉郁顿挫”也成为了后世诗坛对杜甫诗歌的公论。杜甫诗歌首创了违反常规的语言叙述方式,使诗歌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诗歌语言所追求的流畅性,而成为一种后人称为的“涩”或者说是“沉郁顿挫”的风格,更加迂回生拗。杜甫的诗歌中多见语词的倒装,尤其是颜色字的倒装。杜甫诗歌中的颜色字的倒装有利于艺术的直觉冲击,能起到突出第一眼的效果。倒装的运用也有利于加强诗歌气势,追求打破诗歌流畅性,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与艺术风格。

无论是杜甫自己,还是诗坛的的评价,论及杜甫诗歌的风格,都是以“沉郁顿挫”概括。那么,什么是“沉郁顿挫”呢?沉郁指的是文章的深沉蕴藉,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沉郁的文章背后的情感通过顿挫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本文将探讨杜甫诗歌语言的抑扬顿挫在诗歌语词上的表现。

一、将中心词置于句首

纵观杜甫的诗歌,他的诗歌中描绘景物颜色所用之词皆是常用词,离不开“红”、“绿”、“碧”等。杜甫每次将这些描绘景物颜色的常用词置于句首,都能融化入境,成为点睛之笔。这得益于杜甫诗歌表达手法上的变幻多姿,以颜色词置于诗句的第一字正是其中的一种。

比如:

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晓望白帝城》

青棤峰峦过,黄知桔柚来。——《放船》

我们来看这两句诗,诗句中的颜色词“翠”、“红”、“青”、“黄”,皆是颜色词中的常用词,杜甫将这些颜色词放于句首,达到了突出了所描写的事物的特征的效果。而且,颜色词位于句首,对阅读者来说,造成了阅读的新鲜感。若将“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诗句中的颜色词调换位置,不将颜色词放于句首,改为“深翠开断壁,远红结飞楼”,诗句“青棤峰峦过,黄知桔柚来”亦然,改为“棤青峰峦过,知黄桔柚来”,诗句便少却了在阅读第一时间带给读者的气势和视觉上的冲击,流于平庸化。

在杜甫的诗歌中,提至句首的不止颜色词,也有副词、形容词之类。

比如:

翳翳月沉雾,辉辉星近楼。——《不寐》

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红。——《奉岑参补阙见赠》

杨枝晨在手,豆子雨已熟。——《别赞上人》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运用倒装手法,改变了叙述的语序,将有价值、有表现力的词语置于句首,下笔有力,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又有新鲜的美感。杜甫的这种倒装,将中心词前置,使诗句的起首词成为诗句的重心所在,使诗句的表达更具力度,这也是杜甫诗歌的一种创造。

二、将长句变为短句

杜甫的诗歌中,倒装手法的运用还体现在将原本较长的叙述句,通过倒装手法变为短句。这多体现在律诗中,使律诗的表达更加集中,诗句显得短促有力,音节也显得顿挫有致。

比如: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倦夜》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遣意》

在上面例举的诗句中,“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原本正常的叙述顺序为“萤暗飞自照,鸟水宿相呼”,是两个完整的叙述句。而杜甫运用倒装,将动作词前置,使一个顺畅的叙述句变为两个短句,“(萤)暗飞”和“(萤)自照”,句式的变短使表达上更为有力强劲,同时打破了传统诗歌句式叙述的流畅。

同样在诗句“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中,我们通过阅读理解便可知道,诗人也是将原本“黄鸟啭枝近,白鸥泛渚轻”的叙述顺序改变,变为“(黄鸟)啭枝”和“黄鸟近”,“(白鸥)泛渚”和“白鸥轻”的叙述短句。

除此之外:

寒天留远客,碧海挂新图。——《观李固》

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中宵》

失学任愚子,无家任老身。——《不离西阁》

神伤山行深,愁破崖寺古。——《法镜寺》

杜甫诗歌中的此类倒装,数量不在少数。这类诗歌的创作原因,除了格律上的要求以外,也是诗人创作时的艺术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在具体诗句上寻求气势的强劲,语句的铿锵。

三、改变阅读顺序,制造阅读障碍

杜甫的诗歌中,倒装手法运用的频繁,改变了诗句语词叙述的顺序,打破传统诗歌句式叙述的流畅性,改变了阅读顺序,制造了阅读障碍。杜甫诗歌中倒装手法的运用延长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认知时间,造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效果。

比如:“重碧拈春酒,轻红挈荔枝”(《晏戎州》),诗句原本的叙述顺序是“拈重碧春酒,挈轻红荔枝”,传统的流畅性叙述顺序是主谓宾,但杜甫偏要将其倒置,使其违反惯常的叙述顺序,诗句读起来十分拗口。但诗人这样做,一方面是诗歌格律的要求,另一方面延长了诗歌的阅读认知过程,使原本流于平庸的诗句具有了回环不尽的美感。“拈重碧春酒,挈轻红荔枝”,固然具有传统诗歌叙述上的流畅性,但叙述的流畅清晰,使读者读来一目了然,阅读认知过程也随之缩短,诗句流于平泛。而诗句“重碧拈春酒,轻红挈荔枝”,将“重碧”“轻红”置于句首,这种语序上的调换形成了阅读上的困难,使杜甫的诗歌有“古拗”之称。这不仅是音律上的拗,还有反常规的叙述顺序所造成的阅读认知过程中的艰涩。“重碧拈春酒,轻红挈荔枝”,对传统诗歌叙述流畅性的破坏,改变了传统的流畅性叙述顺序,也打破了读者惯常的阅读顺序,形成了阅读认知障碍,读者对诗歌的阅读认知过程被拉长,。这不仅延长了阅读认知过程,延长了阅读认知时间,还增加了诗歌诗句的审美价值,形成诗歌语言上的“陌生化”效果。

严羽评价盛唐诗歌说“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唐代诗歌整体上表现为玲珑剔透,和谐典雅的特征,这也是传统诗歌所追求的和谐典雅美。而杜甫在诗歌创作中经常使用反常规的叙述顺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既下笔有力,又造成语序,语意上的曲折,延长读者的阅读认知过程。因为杜甫对诗歌格律和诗歌创作中用词有力与语调铿锵的追求,传统诗歌中的流畅性叙述顺序被打破,唐诗中原有的对音调的流亮,内在气韵流畅的要求在杜甫这里得到了时代性的变革,这也成就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沉郁顿挫。沉郁,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形低沉郁闷;顿挫,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动(语调、音律等)停顿转折。“沉郁顿挫”在文学史上指杜甫诗歌的风格特征。杜甫诗歌的“沉郁”,通过“顿挫”的艺术形式表现。杜甫的诗歌,蕴含着一种厚积薄发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杜甫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的处事心态,便将这种欲要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回环,跌宕起伏,使他的诗歌变得缓慢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是为抑扬顿挫。

参考文献:

①张忠纲.《杜甫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8.第83页.

②方慧颖.《杜甫诗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8.4.

③王欢.《钱谦益与杜甫诗法浅探》.复旦大学.2007.5.

④诸舒鹏.《杜甫与唐代唱和诗演变》.西南大学.2016.4.

⑤赵相仲.《论宋诗话对杜甫诗学思想的接受》.山东师范大学.2016.5.

猜你喜欢
杜甫诗歌
杜甫的一生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杜甫改诗
诗歌岛·八面来风
杜甫与五柳鱼
诗歌论
杜甫的维稳观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