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荷
在河南省新乡辉县市城区西北60公里的太行山深处,有一个以峡谷绝壁公路闻名于世的古村落,它就是辉县市沙窑乡郭亮村。
坐落在千仞壁立山崖上的郭亮村,海拔1700米,全村80多户、300多人。这里地势险绝,峰峦叠嶂,山清水秀,景色优美。上世纪70年代,郭亮村村民用钢钎铁锤,经过5年多艰苦卓绝奋战,在峡谷绝壁中凿出一条长达1250米的石洞,打开了与外界的通道。从此,郭亮村藏在深山的自然奇景,开始展露于世。如今,村民凿壁开路创造出的景观奇迹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使郭亮村成为太行山中的一处红色旅游胜地,郭亮村也被人们誉为“太行明珠”。
通往郭亮村的天梯古道
在开出绝壁公路之前,自古要抵达郭亮村,必须要穿行一条太行山大峡谷。峡谷绝壁的岩石呈红色,到郭亮村要从沙窑乡汉寨壩顺一条天梯古道登上崖顶。天梯有的路段是由一块块不整齐的崖石垒成,有的路段是直接在90度角的崖壁上凿出石坑。这条绝壁小道,曾是大山中唯一通往中原的古道,困扰着一代代山民,阻碍着他们与外界的交流。直到上世纪70年代,郭亮村村民打通了郭亮洞,人们才逐渐废弃了这条几百年来的古道。
至今,有的游人为了体验郭亮村先人出行的艰辛,特意从天梯古道登顶去郭亮村。红岩绝壁约有200米高,耸直陡峭,像利斧劈过一样,令人生畏。走在天梯上仰望山体,险峰壁缝填满双眼。向上只能看到上一层石梯的底面,向下只见峡谷中水浪翻滚,涛声回荡。由于许多游客不是专业攀岩者,在许多极险崖段,全凭手脚并用攀登。崖壁石缝里的许多小树和劲草,也成了很好的“拉绳”。许多人磨破了双手,小心翼翼攀登了半天,才到达山顶。现在,这条天梯古道,也成了郭亮村的一个景点。
绝壁公路郭亮洞
人工开凿的郭亮洞,又称郭亮洞挂壁公路、郭亮村绝壁公路。1972年年初,为了让乡亲们能走出大山,郭亮村的村民在申明信的带领下,卖掉山羊、山药,集资购买钢钎铁锤等工具,开始凿山开路。在无电力、无机械的情况下,村民们全凭人力,硬是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出一条宽6米、高4米,全长1250米的石洞——郭亮洞。
从1972年二月初二开工,到1977年5月1日通车,郭亮村村民5年多累计投工3万余个,投入资金8万多元,共清理石渣2.4万立方米,消耗钢钎12吨、铁锤2000余个。王怀堂等村民为打通郭亮洞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001年,郭亮村又投入了40万元进行扩修。这条绝壁长廊,洞顶是嶙峋的岩石,开凿时留下支撑廊顶的天然石柱,形成岩壁上的一个个“照明窗口”,成为太行山深处的奇观。
一条绝壁公路,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命运。40年来,这条绝壁公路促进了郭亮村的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改善,使一个原本极端贫困的山村,成为脱贫致富的小康村。自从有了这条绝壁公路,当地山清水秀、用石板建成的村落,谷幽崖高、绝壁峡谷的自然风景,吸引着艺术家们前来创作,郭亮村成为全国影视、绘画创作基地。多年来,先后有《清凉寺钟声》 《走出地平线》《战争角落》《举起手来》 《天高地厚》等40多部电影、电视剧在此拍摄外景。当年,著名导演谢晋为拍摄《清凉寺钟声》,曾三上郭亮村,在村里住了百天之久。
郭亮村的历史回声
相传在东汉末年,因连年灾荒,加上封建官府的剥削压迫,民不聊生。太行山区的农民儿子——郭亮,率部分饥民揭杆而起,反抗压迫。农民纷纷响应,跟随郭亮起义,很快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农民武装队伍。当时封建王朝慌了手脚,屡次派兵镇压,因山高路险,官军皆遭失败。后来,官府改用封官许愿招安,郭亮手下的一名将领周军经不起利诱,叛变投降了官府,被朝廷封为“平西大将军”。周军率领官兵前来镇压,郭亮因寡不敌众,只得退守深山绝壁,后因敌军围困,粮草断绝。郭亮急中生智,让士兵将战鼓与山羊悬挂在树上,山羊四蹄乱蹬,鼓声咚咚日夜不停。同时,郭亮令士兵从山背后利用绳索降下绝壁,安全转移到另一悬崖上的自然村。后来人们为纪念郭亮,便将村名叫“郭亮”。
郭亮村人多姓申。申氏家族元朝末期在南京做官,明初朱元璋将申氏家族发配青海做苦役,途中申氏族人从山西逃离。全族几百口人砸掉大铁锅,一户分一块锅铁,各奔东西,但愿来年拼回原锅,全族团圆,故称“大锅申”。当年一小部分申族人进入河南,辗转躲进太行山中隐居于郭亮村。整个郭亮村建在悬崖上,每逢夏季,村民总要受到山洪、滑坡的侵袭。房屋倒塌了村民又建起新家,代代相传固守祖先开辟的家园。
因为地形险要,郭亮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辉县抗日人民政府所在地。太行分区司令员皮定钧和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王云清,曾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抗战电影《李向阳》主人公李向阳的原型、传奇抗战英雄郭兴,当年曾在这里培训、接受任务,那些老房子至今仍完整保存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