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长飞
2017年12月5日,荣昌区清流镇马草村。一场小雨后,田间的莲白长势喜人。
“敖书记来啦,您看,现在卖莲白多方便啊,又省力又省钱。”村民邓国万见到记者一行,热心地打着招呼。
“村集体有钱了,为村民做点事是应该的。”同行的马草村党支部书记敖晓刚说。
村里做了什么事呢?原来,马草村的土壤和气候特别适合莲白的生长,全村的莲白种植面积有1000多亩,年产量在250万公斤以上。
可长得好不一定卖得好。由于莲白收购每次都是几百公斤一起收,村民只能使用收购商带来的磅秤,分批装袋浪费时间不说,收购商还要加收部分费用,这使得村民叫苦不迭。
但现在不同了,村委会利用发展集体经济的收入,为村民免费安置了7台磅秤,村民们省心又省力,直夸做得好。
“母鸡理论”
“可别以为购置这7台磅秤很容易,以前马草村的集体经济几乎年年为零,是典型的‘空壳村。”敖晓刚解释说。
是什么原因让马草村的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反哺民生的呢?敖晓刚说,这还得感谢区领导提出的“母鸡理论”。
2016年,荣昌区对全区151个村(社区)的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三资”情况,进行了一次排查清理。结果表明,151个村(社区)中,有89个村(社区)集体的经营性收入为零,其他村(社区)年收入仅数千元,最多的也只有几万元,村(社区)集体经济“空壳化”问题突出。
于是,开展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试点工作应运而生。当敖晓刚听到这一消息后,立马就召集村干部开会讨论,拟订了申报材料。欣喜的是,马草村被成功纳入荣昌区发展集体经济的15个试点村之一,获得了帮扶资金140万元。
如何用好这笔钱呢?有人提出,买几套商品房坐地收租,稳赚不赔。也有人质疑,这样做不仅钱挣得少,村民获益也不大。
这时,敖晓刚转述了区领导在布置发展集体经济任务时提出的“母鸡理论”:不能把“母鸡”吃了,因投资项目不可持续导致股本金全部流失;也不能把“母鸡”喂瘦了,因发展项目选择不科学造成股本金严重“缩水”;还不能把“母鸡”喂成了光打鸣不下蛋的“公鸡”,在发展集体经济中不作为。
大家听罢,发现只有创新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才行得通。
合作社
2017年7月的一天,马草村村民敖润昌看着自家的水稻面露喜色。田里的水稻颗粒饱满,意味着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他说给家人听后,大家先是欣喜,接着又皱起了眉头。
敖润昌一家种了5亩5分田,到了每年收割的时候,都要经历一番“磨难”。田种得不多,但大大小小分成了好几块,如果请外地的收割机过来收,不仅费用高,而且有的小块田对方还不愿意收。
“有一年稻谷成熟得晚,周边的田都收割了,等到我家时,开收割机的干脆不来了。我只好跟人家说好话,最后出到了180元一亩的高价,人家才肯过来收。”敖润昌回忆说。
2017年收割季,敖润昌却省心了。
“2017年8月初,敖书记通知各家派个代表开会。会上才知道,村里成立了十三亿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购买了收割机,每亩田只收80元。”
这可把敖润昌高兴坏了。2017年8月底收割时,“新机器收得又快又干净,每亩田还比外地的收割机便宜40元,这对农民来说是笔不小的数目。”敖润昌说,“来年开春还会让合作社的旋耕机来耕地,这个服务太到位了。”
十三亿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是马草村“借鸡生蛋”的一次探索,通过购置农机具和烘干设备提供有偿服务,一边给村民带来方便实惠,一边给村集体创造收益。目前,此类服务收入已达16万元。
互助会
2017年3月的一个夜晚,村民黄华站在自家的猪栏前犯愁:猪长得很好,可没钱买饲料了。
4年前,黄华带着一家老小在广东打工。由于打工不像以前那么挣钱,再加上小孩也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们就返回老家创业养起了猪。
“11头母猪,40头子猪,吃起饲料来量大得很,现在缺好几万元饲料钱。”黄华对老母亲说。
“我听说村里前不久成立了一个互助会,还能提供借款,你要不去问问敖书记?”母亲提醒说。
昏黄的路灯下,黄华沿着弯曲的小路来到敖晓刚家。黄华说明来意后,敖晓刚爽快地说:“村里成立了一个马草村产业经济发展协会,你家的情况我清楚,你按照程序申请,最高能借3万元。”
黄华一听,感觉抓到了“救命稻草”。“我们农民创业,在银行很难贷到款,如果没钱买饲料,就只能靠卖猪维持,但这就意味着创业要失败了。”黄华说。
第二天,黄华完成申请程序后,当天就顺利拿到了3万元互助基金,而村集体也将得到一笔利息收益,既帮扶了村民创业,又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
马草村产业经济发展协会是马草村从140万元这只“母鸡”中,拿出70万元“下蛋”的钱成立的又一“反哺”平台,目前共发放互助资金24万元,撬动全村农产品销售200余万元。
产业园
2017年12月14日,马草村扶贫共富产业园。不到早上8点,53岁的范林英来到脐橙园,开始一天的劳作。
“脐橙马上要熟了,树枝都垂了下来,这几天我正忙着用竹子把它们支撑起来呢。”范林英说。由于丈夫得了脑梗不能干活,范林英是马草村多年的贫困户。
以前,除了种点水稻,范林英平时就在家照顾丈夫和两个外甥,没有其他经济收入。2017年初,敖晓刚来到范林英家,说村里建立了一个扶贫共富产业园,农闲的时候可以去做点活路。
范林英寻思,工作地点就在村里,又不耽误照看家里,还能挣得一点收入,真是好事。于是,从年初开始,范林英就一直在臍橙园里工作,除草、施药、剪枝……现在,范林英每个月都能收入1200多元,别提有多开心了。
和范林英一样,马草村还有40多个贫困户也在脐橙园务工。
马草村将农户手中的撂荒地转包过来,统一流转给业主从事规模种养殖业,最终建起了产业园。除了向业主收取一定的服务费,马草村还组织村里的贫困户到园区务工。“这样一来,集体经济发展了,也帮助村民脱了贫,马草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和服务村民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敖晓刚自豪地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