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李静宇
据中物联不完全统计,全国有 60万家左右的物流企业,其中三分之二属于合同物流企业,近 40万家,仍是我国物流行业的主体类型企业。《2017年度合同物流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对所调查的企业样本显示,其营收 10亿元以上的合同物流企业大约占比 11%, 50亿元以上占比3%,5000万元以下占比 51%。
共生物流平台董事长兼CEO卢立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表面上看大部分甲方还是集中在价格太高,透明化不够,车辆资源没有保障,仓库进出库能力能否满足、客户(消费者)投诉等几个方面。”在卢总看来,这些老问题或者说最基本的诉求不会改变。但新的诉求也有很多,有显性明确提出来的,也有隐含看不见的变化。
“更为显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安全和可靠性方面。”对此,卢总分析说。随着政府对安全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很多不达标仓库突然被限制使用,包括去年底北京突然对物流采取的严格管制等,这些都使甲方陷入被动,所以对安全越来越重视。
卢总具体解释说:“在甲方显性变化的同时隐含的变化更多,主要是因为供应链的变化所引起的。更多的甲方认识到供应链能力对竞争力的重要性,从市场与需求的角度也促使甲方进行供应链变革创新。”
从供应链的角度看,变化主要是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全渠道整合,二是供应链走上供应网。这两个变化对物流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一是物流能力要能满足线上线下整合在一起的需要,柔性需要更强;二是零担运输需求增多。
合同物流企业的核心能力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今天和未来对核心能力更多集中在信息处理能力、分供方采购与管理能力、物流方案设计和服务能力上面。而所谓的垫资能力、运作能力正在或将被专业的金融服务公司和运作型公司所替代。
从对甲方企业的关注与观察,更多的甲方开始思考部署智慧物流。“看到更多的甲方参加智慧物流与供应链方面的会议、培训,对物流平台慢慢开始接受,利用物流平台的广泛连接来降低自己的成本和提高供应的可靠性。”在卢总看来,关注甲方的变化做到提前谋划,是更多物流企业的生存之道。
从2010年以后,合同物流发展进入低潮期。“大型合同物流公司随着成本的上升,经营效益下滑;本来过得很滋润的小型合同物流公司,由于客户的账期越来越长,也出现了经营困难,尤其是一些客户企业的倒闭,导致坏账的产生,使一些小型的合同物流公司现金流出现问题。”在卢总看来,大中型第三方物流公司越来越显窘境,甲方越来越不满意,员工越来越不听话,竞争对手越来越多。
更为明显的是京东、菜鸟、苏宁等大零售商利用与甲方的特殊关系来跟第三方物流公司抢生意,还有上市的快递快运公司为了增加业务量,手也伸向第三方物流业务。这一系列变化使得第三方物流陷入业务上不去,利润下滑,转型困难的窘境。
“大中型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去年历经了一年的心理煎熬期,眼看着那些深耕消费领域的物流公司纷纷上市以及逐步增长的估值,却只有羡慕嫉妒的份。倒是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依靠自身的灵活性与用心,借助物流平台补足自己的短板,日子越来越好过起来。”卢总说。
面对变化,第三方物流企业都纷纷行动起来。
合同物流行业发生了一些购并,其中有政府主导的,如招商物流与中外运长航的合并,也有市场化运作的,如招商物流收购恒路物流 70%的股权。国营公司在快速通过收购获得物流运作能力和客户,尤其是招商物流与中外运长航的物流整合,肯定会是一个新“巨无霸”的合同物流企业横空出世。
与此同时,各类平台风起云涌,如专线平台卡行天下、SAAS服务平台OTMS。由于车货匹配平台发展受挫,一些车货匹配平台也开始转型做合同物流,比如罗计物流。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平台,如共生平台。他们携资金优势,以及平台上众多小企业的优势,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做合同物流,给传统的合同物流带来了巨大改变。
总体来说,合同物流公司在客户和成本的双重挤压下,利润越来越低,转型成为必由之路。对此,卢总建议:“对中小第三方物流公司来说升级尤为迫切,要积极拥抱物流产业互联网,借助外力提升效率和服务质量,获得更多的业务改善盈利。对大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要积极转型,转型的方向有几个方面:一是升级做供应链,不管是做供应链金融也好,还是做B 2 B也好,都是可选择的方向。二是向重资产转型,主要是在物流设施设备的智能化、绿色化、高标准化方面。”
在卢总看来,“那些承包再分包的公司如果不转型,再过几年会发现,在物流的环节中自己已经变成多余的环节。当然,转型也有风险,智能化是一个大有希望的方向。”
传统的合同物流人在不断地探索,有的希望用系统连接专线公司与落地配公司,共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有的合同物流公司希望延伸其服务链条,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合同物流的业务机会越来越多,但那是属于小而美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外面来的合同物流大玩家也会越来越多,但也有很多玩家会很快发现合同物流并不好玩,不适合大玩家玩。”卢总坦言。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