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_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传输局技术总监 郑成林 整理_张明蕾
专家“会诊”,跨领域进行团队协作,利用集体智慧解决工作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在中国电信湖北传输局里不是新鲜事。早在2007年,我们就成立了技术创新委员会。2011年5月,在湖北省总工会和省电信工会的指导下,湖北传输局在已运行了四年的技术创新委员会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成立了以我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截止到2017年,我们已经有约135个创新项目。
和技术创新委员会相比,创新工作室除了领导更加重视和制度上更完善外,创新模式上的变化更为“耀眼”。目前,我们选拔了49位技术人员加入到创新工作室,团队不仅着眼于解决生产工作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更注重培育创新氛围,尤其是对于年轻人创新点子的呵护。
每年创新项目的确立并不是从上到下下发指令,而是由团队成员们结合工作难点自行申报,工作人员大概会收集到四五十个创新点子。然后我们会进行头脑风暴,讨论三四次后确认最终项目,留下来一般在三分之二左右,其中八九成都能在当年内完成。
我们团队鼓励百花齐放,希望人人都可以有创新的点子,即使最后做出来是错的都没问题,做出来是错的比想出来是错的要好。我们容忍失败,并且为大家创造条件。2014年那会儿有个小伙子不爱说话,特别喜欢钻研大数据的程序编写,会自己买专业书籍看,但交给他的常规工作属于得过且过。大数据在那时属于前沿技术,和日常工作关联度不是很大。不过网络技术领域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鼓励敢于创新的年轻人超前学习。于是,我交待其他同事多承担一些日常工作,留给他时间去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一年后,他完全掌握了新技术,并且结合自己工作做出了创新项目,获得了技术上的专利,自信心随之建立了起来。近一两年他每年都会出创新成果,成了大数据这块的顶尖人才。
我们把创新工作室打造成一种创新文化的载体,帮助团队成员及时捕捉灵感,并用宽容的氛围呵护每一株创新的小幼苗,保护创新的种子生根发芽。当那株幼苗成才时,我们不但给予物质上的奖励,而且给予荣誉上的鼓励。对于技术创新活动中贡献突出的员工,我们会用作者姓名命名创新成果,并在工作室内用展板陈列出来,提升首创人自豪感。
我们选拔了企业49位技术人员加入到创新工作室,团队平均年龄36岁,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团队总人数的84%,80后人员占总人数的80%。其中,36名新员工快速实现了由新手向骨干的技能转型,23名原来的技术骨干也实现了企业人才等级提升,创新工作室培养各类技能人才98名,营造了企业职工学习先进、比学赶超、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