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培江+冯毅刚+欧阳文纬
摘 要:目的 分析在接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中使用体感诱发电位和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联合监测进行手术监测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接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不采用电生理监测,观察组患者使用SEP与MEP联合监测,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效果及相应指标。结果 术后,观察组患者重度瘫痪率、术后并发症率、再手术率以及住院天数均低于或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使用SEP与MEP联合监测对于提高术中指导水平及术后恢复质量均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可降低术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SEP;MEP;夹闭术
中图分类号:R651.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02.036
文章编号:1006-1959(2018)02-0103-02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surgical monitoring using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and 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motor evoked potential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intracranial aneurysm clipping.Methods From December 2014 to December 2015,90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 clipping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were not used electrophysiology monitoring,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using SEP and MEP joint monitoring, comparing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surgery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dicators.Results After operation,the rate of severe paralysi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reoperation rate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oth lower and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combined monitoring of SEP and MEP in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 clipping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improving intraoperative guidance and the quality of postoperative recovery.It can als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ischemic stroke and has high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Intracranial aneurysms;SEP;MEP;Clipping
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意外的三大诱因之一,主要指颅内动脉管壁异常膨出并进而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威胁[1-2]。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手术之一,具有较为重要的医疗价值。但据相关资料显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术后并发症尤其是缺血性并发症率較高。因此,提高术中安全性、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测十分必要。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法对90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体感诱发电位(SEP)联合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对于提高监测效率与质量具有积极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观察组男13例,女32例,年龄33~70岁,平均年龄(55.13±8.06)岁。对照组中男15例,女30例,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56.09±8.1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可比。
1.2方法 ①手术方法:两组患者均使用气管插管进行全麻,在此基础上使用芬太尼、丙泊酚进行诱导麻醉。另外,在术中维持麻醉过程中,主要使用丙泊酚、异氟烷进行麻醉。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禁止对患者注射肌肉松弛剂。术中以翼点开颅为主要术式,具体选择应根据患者动脉瘤的实际位置进行判定;在开颅后,随着患者带瘤颈的显露,进行动脉夹夹闭,并进行动脉瘤夹的调整,随后按照流程正常关颅。②监测方法:对照组未进行电生理监测,观察组则使用SEP联合MEP进行监测。监测所使用的仪器凯威Cascade Classic,其中,电极放置部位参照国际10/20系统。首先,SEP监测方法首先将参考电极放在患者额部(FZ),记录电极则在患者的头顶、左右侧中央后回(C3,C4)进行放置,刺激电极则置于患者上肢的正中神经分布区,以及患者下肢的胫后神经分布区;在此基础上,刺激强度的参数设置为8~20 mA,频率参数则设置为4.1 Hz。待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后则进行持续性的动态监测,其中波形平均叠加为50~200次。MEP监测中,参考电极同样置于前额,与此同时,在患者的左侧、右侧中央前回(C1,C2)放置刺激电极;另外,在患者的手掌拇短展肌和足底的踇展肌部位放置记录电极。在上述基础上,刺激电极以5个方波组成的串刺激为主,刺激强度的参数设置为100~300 V。在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后40 min,并且患者的硬脑膜剪开后,以该时点的波形为基线进行监测;其中,MEP的诱发电位的警报指标为"有或无",SEP为波幅减低50%和/或潜伏期延迟大于基线的10%。在观察组手术过程中,手术医生时刻关注神经电生理指标,一旦有异常则立即采取措施恢复患者各项神经电生理指标。③术中干预:及时反映诱发电位的相关信号变化,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临时夹撤出、动脉瘤夹调整以及松弛脑压板等干预,以保障手术安全。术后6 h内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针对性评估,行头颅CT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行MRI检查。endprint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异常情况进行预警评估。对两组患者术后预后情况的良好率、再手术率以及住院天数、并发症率等指标进行评估。术后预后情况的良好率采用GOS评分进行评估,具体包括良好或请都瘫痪指标、重度瘫痪指标、植物生存或死亡指标。SEP的预警标准为:上肢SEP 电位N20、P25 及下肢SEP 电位P37、N45 波幅降低大于基线的50%,或潜伏期延长于基线的10% 以上;MEP的预警标准为:MEP 波幅降低大于基线的50%。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中发现11例患者未存在阳性改变,术后3例存在神经功能障碍;观察组发现9例存在阳性改变,4例MEP异常,5例SEP异常,术后1例发生神经功能障碍。观察组患者术后再手术率、并发症率以及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观察组的GO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动脉瘤夹闭术式治疗动脉瘤疾病的重要术式,这种术式有助于恢复患者载瘤动脉管壁完整性,对治疗该疾病具有显著效果。资料显示,动脉瘤夹闭术在术中容易因阻断载瘤动脉而引发脑组织缺血损伤、血脑屏障破坏等情况,若不及时对患者的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率都与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等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容易造成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甚至引发死残后果[3]。
SEP在反映患者术中脑组织血流量方面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在缺血区域不在感觉通路上的情况下,即使发生了缺血性变化也不一定能诱发SEP变化,因此SEP不能有效监测患者脑组织的缺血性改变,本研究对照组患者未发生SEP异常但有3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可证明。MEP在后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发生改变的几率显著高于前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SEP的缺点,因此对缺血性改变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监测准确率。从本研究具体结果可知,使用SEP、MEP联合监测的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GOS评分、再手术率以及住院天数等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未进行任何生理监测的对照组的相应指标,且P<0.05;表明 MEP在弥补SEP的缺陷基础上对患者的手术过程起了较好的预警作用,对与提高监测的有效性、准确性具有积极意义,为患者的手术有效性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
总之,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使用SEP与MEP联合监测有助于更深入、真实地了解患者的具体病况,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且术后并发率低,对患者病情恢复具有积极意义,应用价值较高,可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施远,曾春,蒋永明,等.复合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6,21(03):105-108.
[2]何承彪,马建荣,姜维喜,等.手术与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03):75-76.
[3]谭志彬,陈谦学.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14):1408-1411.
收稿日期:2017-6-23;修回日期:2017-7-24
編辑/成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