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莉莉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石油子女,一首《我为祖国献石油》伴随着上学、工作,也将伴随一辈子。
大家关心油田,热爱家园,愿意求索。可是当问及“石油最早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
“石油一词,最早是谁提出来的?”等问题时,能答上来的又有几个。
当辽河两岸筑起一座座石油的丰碑,当黑色血液源源不断注入祖国的躯体,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祖辈用顶天立地的豪气唱响了一曲艰苦奋斗的创业之歌。
2018年,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心声。
李登俊,今年92岁
我是一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1970年来到辽河,作为一名有68年党龄的老党员,我永远铭记自己是一名党的战士,是一名永不退休的党员。辽河的成长和变化我都看在眼中,记在心里。曾经的辽河号称“南大荒”,走的是泥泞的土路,喝的是“鸭子汤”。看看现在,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新型建筑,我心中很感慨,感慨油田40多年的变化。油城的变化折射出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
马玉龙,今年77岁
54年前风华正茂的我,从北京来到有“南大荒”之称的盘锦,参加辽河会战。我们住的是老百姓家、简易帐篷和板房,走的是泥泞的“搓衣板”路、喝的是猪洗澡、鸭子游泳的池塘水。那时无论条件多艰苦、环境多恶劣,我们都始终坚定一个信念,早日把辽河建设成一个大油田。今天,我虽然已是两鬓斑白,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践行了“早日拿下大油田”的铮铮誓言,实现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美好愿望。
葛泰生,今年87岁
1974年我从酒泉来到辽河参加会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辽河的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以前大家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变化都逐渐变成了现实。上世纪矮小的办公楼现在已经变成了现代化的高楼。我们这一代人看到遼河现在的变化很欣慰,我是爱国者,我为祖国献石油!欣逢盛世,安享晚年!祝愿祖国未来更加美好!
裴跃华,今年91岁
1974年,我从抚顺石油一厂调入辽河搞职工培训。我和同事们白手起家办起了七二一大学,电大、职大、中专和各类专业培训班,培养了数以千计技术和管理人才。1987年离休后,我用10年创办油田老年大学,从无到有。为文化养老探索了一条新路子。如今的老年大学,有宽敞明亮、舒适整洁的学习环境,有多种多样的学习科目。每天看到进进出出的老朋友们,我感到欣慰。
季永嘉,今年84岁
我是1975年随同大庆油田曙光会战队伍来到辽河油田的。1977年会战结束时,以72名大庆会战“种子”的名义调入辽河油田,分配在当时的局总调度室。我亲历了祖国石油工业的迅猛发展,心情无比喜悦,并深感自豪。我1994年退休,本着“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的理念,一直坚持参加老年大学学习和从事离退休党支部工作。
黄天秀,今年76岁
1977年,我从大庆油田总部机关调入辽河油田。刚来到辽河时,条件比较艰苦,没有马路,没有自来水,只有苍蝇和蚊子。我从来辽河工作到退休,整整40年,见证了辽河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而今,辽河的改革发展成果让我深深地感到了骄傲和自豪。
刘万祥,今年74岁
1984年4月,部队转业时我来到了辽河工作。20年来,我深深地感到工作在石油战线上很荣耀,从未后悔过。我爱辽河,辽河就是我的家,离开工作岗位后,我担任离退休党支部书记继续发挥余热,为辽河油田老同志作奉献。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回首过往,总是说:一部艰难创业史,百万覆地翻天人。当着眼今天和展望未来的时候,应有这样的担当和自信:百年基业凭谁问,看我今朝石油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