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广州学府设备管理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马迅
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的发展,长期以来设备管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过去那种设备部门孤军奋战的状况已明显改观,设备管理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新阶段的标志就是一批设备管理方法论的广泛应用。不论是国企、民企,企业对设备管理方法论应用的探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积极、主动,方法论应用的经验累积也越来越丰富,管理也是生产力的思想已经开花结果。
在新方法论的应用中,传统的TPM管理、TnPM管理、精益管理,以及贯彻ISO55000标准的资产管理,都在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相对于企业面临的新挑战,应该说设备管理仍然是企业的一个短板,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最典型的就是做好对企业设备维护管理的定位。
设备是生产的基本要素,设备管理的目标是用好、维护好设备。所谓用好,就是运行故障最少、效率最高,创造的价值最大化。所谓维护好,就是采取最有效的维护、保养手段,为保障设备可靠运行、实现效率最高、创造价值最大化提供保障。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不断提升设备维护管理的水平,需要认真策划和实施设备维护的各种行为,不断优化,追求最佳的行为效果,这就是设备的维护管理。这是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重要问题。
在设备管理的初级阶段,企业对降低设备运行的故障、降低维护成本,往往更有直接的动力,所以设备管理的核心也是维修管理,设备的维护策略也被称为维修策略。设备管理围绕着故障维修展开,企业招聘人员时,应聘者的维修技术水平往往是第一选择。在企业内部的工作评价中,那些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设备状态的人被称为能人;能够在下班后坚持维修设备,为生产保驾护航的人,也是贡献最大的人。设备管理的技术文件中,维修作业过程标准、维修质量验收标准占据主导地位。在企业的成本管理中,降低设备维护成本也是重要的考核指标。这种以维修为中心的理念,在短期内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过于片面地强调维修,也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提出正确定位企业设备维护管理的初衷,就是要跳出故障维修的小圈子,从设备管理的目标出发,重新梳理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去推动故障的维修管理转变为设备的维护管理。故障维修的目的是恢复设备的固有性能和能力,故障维修是设备维护失败的补救措施,故障维修的经济性和效益性都不是最好的,故障维修属于被动行为。如果设备管理仅限于故障的维修,也就不能完全消除故障的影响,故障管理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这是各种管理方法论应用的核心理念。如果说维修是恢复设备的性能和能力,那么维护就是保持设备的性能和能力。维护的目的是消除产生故障的诱因,减少直至避免维修的行为。
从维修管理到维护管理,表面看只是一个字的差别,但它体现的是设备管理目标的不同,进而引发出企业选人、用人的不同标准。管理理念的不同,选择的考核指标也不同;管理文化的不同,选择的管理侧重点也不同,最终实现的结果也不一样。这就是我们提出正确定位企业设备维护管理的意义。
由于故障维修的被动性和局限性,我们选择维护管理比维修管理更有意义。要落实预防为主的维护管理,必须从企业设备管理的人机系统展开。设备的点检和状态监测是预防维护的重要手段,通过点检可以提前发现故障的苗头,消除故障的隐患。生产现场的清洁水平对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有直接的影响,现场的清扫、清洁,也是预防维护。现场物料有序地摆放、工作流程清晰、可视化标识指引的到位,减少了员工或者其他人员的工作失误,也减少了人为故障的发生,这也是预防维护。可靠性工程管理技术的应用、设备运行数据的分析、故障数据的分析、故障原因的分析、故障分析的反馈、设计的不断改进等,这些工作都是设备的预防维护。
预防维护是全方位、全员参与的主动行为,需要建立一个预防维护的管理体系。在各种管理方法论中,都特别强调管理体系的作用,因为没有体系的支撑,管理的漏洞就会很多,问题也就防不胜防,我们的努力也得不到好的回报。
要实现从维修管理到维护管理的转变,首先要认清这是一种管理思维的转变。这种管理思维的转变会带动技术的进步和人的能力提升,实现管理效果的提升。如果仅仅把预防维护当成一个技术问题来处理,认为增加技术投入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就会出现技术手段升级了,但新的装备没人用、不会用、不愿用的尴尬状况。
全员参与的设备预防维护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打造企业、改善文化的过程。没有改善文化的支撑,就不会形成全员改善的氛围,也完不成体系建设。设备维护管理的定位,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有了预防维护的正确定位,就有了转变的开始,就有了改善的起点。对希望改变设备管理现状的企业来说,正确定位企业的设备维护管理是最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