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中学高二创新(1)班 庄舟
万物有情,因人有义,万物的底色是人情。
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人的情感需要以物为寄托,而物以人赋予的意义更长久、更永恒地留存于世,正应了古人所说:寄情山水,托志行云。
浪漫主义诗集《楚辞》中有一篇长篇抒情诗《九辩》,诗中宋玉有一句对秋的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一个“悲”字,道尽了诗人眼里的秋的萧瑟和愁思。而唐代诗人刘禹锡对秋的看法则是另一个角度:“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在刘禹锡眼里是“晴空一鹤”般的潇洒和清丽。同是天凉好个秋,两人却因不同的意志而显露出别样的情义。
同理,因寄托的情感不同,同样的景物却折射出完全不同的意境。
描写雨,宋代词人蒋捷写出了少年时期听雨和壮年时期的不同,“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同是花,张若虚看它“月照花林皆似霰”,白居易看它“乱花渐欲迷人眼”;同是燕,“旧时王谢堂前燕”和“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却给人以完全相反的情感传达。
热烈饱满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苍凉凄清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清新自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沉郁忧愤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些无不是有情人泼墨世间万物,留下的独属于自己的写意。
万物因人而有了情有了义,那么如何以万物为底色,调和出令人惊羡的奇景呢?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秋声赋》中感叹“有动于中,必摇其精”,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也在《诗品》中有过类似的表达:“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原来,万物有情是爱的赋予。
把万物注入自己的情感,让盈满温暖的光的河流欢快流淌,让温热的风裹挟着花香的气息,那些欢快的、温热的、带有香味的,就是万物的底色。而因为爱的赋予,那些看似无情的万物在你眼里便充满了诗情和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