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甜 焦以璇
“孩子在别的幼儿园能学算数识字,到了这里就知道整天地“疯玩”,能成吗?”这学期,肖钻梅带着满脑子疑惑把孩子送进了赣州市赣县区五云镇中心幼儿园。
让她没有料到的是,如今,原本沉默内向的女儿竟变得开朗爱笑了,“她特别喜欢和我分享幼儿园的趣事,在家里会经常提出帮我做家务,在外见到长辈还会主动打招呼呢……”说起女儿的点滴变化,肖钻梅感到十分欣慰。
作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赣县在硬件投入上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全区累计投入1.5亿元,新(改、扩)建幼儿园竣工面积达5万平方米,每年2000多万元用于公办幼儿园建设,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9.2%。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如何让办园质量同步提升,始终是赣州市赣县区教育局局长谭裔明脑子里绷紧的一根弦。
“我们引导全区各幼儿园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纲,大力进行户外游戏和区域游戏探究活动,打造特色园本课程,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幼教本土化的路子。” 谭裔明表示。
立足本土特色开发园本课程
为什么竹子是一节一节的啊?为什么竹子能长这么高呢?为什么竹子小时候叫竹笋,长大了叫竹子呢?……面对眼前这片青翠茂盛的竹林,大田乡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围着老师兴奋地问个不停。
赣县大田乡素有“篁竹之乡”的美誉。丰富的竹木资源,让大田乡中心幼儿园在面临课程资源不足的困境时,想到了开发大自然这本活教材。老师们把课堂搬到了竹林里,让孩子们在嬉戏过程中,认识竹子的构造,了解竹子的生长过程和种类。围绕竹子的各种用途,开发了竹筒装饰、竹器编制等一系列竹文化课程。
“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就地取材,就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取之不尽的活动材料,为幼儿创设主动学习的物质环境,创建出低成本、高质量的幼儿教育。” 大田乡中心幼儿园园长邱悦说道。
一草一木,皆是教育。近年来,赣县以“亲吻乡土”为全区总课题,开发了“采集四季”“民间游戏”子课题,各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尝试把幼儿“游戏课”安排在山坡上、小溪边、树林里、田间地头和沙地里,让幼儿识别家乡常见的农作物、家禽牲畜、农业生产工具等,创建特色鲜明的农村学前教育课程,走出了一条“农村幼教本土化”的路子。
春天在蔬菜基地里体验耕种的乐趣,秋天在稻田里感受秋收的喜悦,五云中心幼儿园结合季节特征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地处赣江之滨储潭镇中心幼儿园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开展了一系列民间游戏特色教育。
“儿童在与自然环境接触的过程中,激发了他们探究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全方位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五云中心幼儿园园长刘华美告诉记者。
作为客家人南迁的聚居地,赣县不仅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还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赣县城关幼儿园把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客家风土人情引入到“爱家乡”主题教育活动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彰显客家文化魅力的园本课程。
“我们多方收集、提炼了赣县客家风景名胜、客家美食与风俗等信息,去粗取精,把适合幼儿园孩子学习和参与的内容与幼儿游戏活动巧妙结合,开发了深受孩子们喜爱的‘番薯变变变‘客家美食一条街‘我是赣县小导游等活动课程,并进行不同领域、年段的划分。” 城关幼儿园园长苏芸红说。
在黄邦英看来,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既能为幼儿提供亲近自然、感受本地风土人情的机会,同时也使幼儿滋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让他们从小萌发学好本领、长大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愿望”。
“五个一批”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
城区公办园从原来的1所增加到3所,全区19个乡镇新建了公办中心幼儿园, 144个村新建或改建了村级幼儿园……幼儿园数量的大规模扩张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也引发了空前的师资压力。
为了补充学前师资队伍,赣县区果断采取招聘一批、培养一批、选拔一批、购买一批、招募一批的工作思路,创新幼儿教师保障机制。实施五年制大专农村幼儿教师定向培养计划,100名毕业生于今年充实到公办幼儿园任教;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补充乡镇中心幼儿园非事业编教师100名,县财政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的资金补助;招募巡回支教志愿者212名安排到106个乡村学前教育支教点开展巡回支教。
教师数量增长的同时,教师专业水平也在稳步提升。“如今,孩子真正成为了游戏的主人,实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刘华美见证了教师教育理念的一次次升级,“在过去,老师习惯于把孩子‘圈养在教室里,规规矩矩地上课,很少安排户外游戏活动。”
乡镇幼儿园到城区幼儿园跟岗学习、专家巡园指导、高校帮扶支持培训、教师读书沙龙……近年来,赣县实施了在岗幼儿教师能力提升计划九项活动,让教师接受了一次次观念风暴的洗礼。
除了在本地接受培训指导,老师们有了更多“走出去”的培训机会,南京、上海、浙江安吉等地都留下了赣县幼儿教师成长的足迹。
“我们以往对幼儿园环境的布置往往从成人的视角出发,强行植入一些教育元素,但是效果并不好。专家的现场指导使我明白了应该创设有利于孩子自主探索的幼兒园环境。”作为赣县大田乡中心幼儿园史上最年轻的园长,90后姑娘邱悦在培训中得以迅速成长起来。
推行游戏化的幼儿园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如何帮助家长更新理念,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合伙人?
“我们增加了座谈、家访、家长开放日的频次,让家长近距离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流程以及提前教授小学化内容带来的危害。通过制作美篇、微信公众号等,将每周开展的特色活动分享给家长,解读孩子的游戏行为,帮助家长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困惑,从而普及科学的育儿理念。”邱悦欣喜地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主动参与到幼儿园游戏点子的开发和材料的收集、制作过程中来。
镇村一体化改革激发办园活力
“原来我们幼儿园归中心小学分管,但小学学科教育和幼儿园保教有很大区别。”城关幼儿园北园园长刘影平介绍,“有时候打报告采买布置环境以及开展游戏所需的各种材料,如轮胎、卡纸等,校长会提出质疑,很多工作很难得到校长的支持。”
在原有的“两张皮”管理模式下,村小附属幼儿园的人、财、物都受制于小学,并且容易引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不利于保教质量的提升。如何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让幼儿园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在走访完各乡镇幼儿园后,谭裔明心中有了答案。
“若能申报成为市级示范园,就直接任命园长,独立出来,并与中心小学平级。”2016年,赣县区出台镇乡一体化的改革试点制度,独立出来后的幼儿园在财务、业务、教师队伍建设等管理方面享有自主权。
2016年6月,赣县区大埠中心幼儿园园所竣工,原来在大埠中心小学担任副校长的刘福林成为幼儿园的负责人。刘福林全身心投入到幼教工作中,带领老师积极参加培训,拓宽教师的教研活动空间,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幼儿园在2017年评为市级示范园。
幼儿园随即从中心小学里独立出来,成为镇村一体化试点幼儿园,刘福林被正式任命为“园长”。
“创新了管理机制后,我们还通过创新教研机制,促进办园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谭裔明介绍说。
2016年以前,赣县区的学前教研机制较弱,改革启动后,赣县区建立了公办幼儿园“集团式”教研机制,以省级示范园和实际示范园为龙头,分片区建立教研机制辐射周边公、民办幼儿园,开展“结对帮扶”“青蓝工程”等多种形式的对口支援活动,同时,创建幼儿园名师工作室,尝试走一条公办园集团化办园之路。
“定期组织各类教学研讨、送教下乡的活动,各个乡镇幼儿园也会派新教师来我们这儿跟岗。”刘影平介绍,“通过一级一级的示范引领,提高全域内的保教水平。”
管理与教研机制的创新更进一步激发了办园活力,带动了区域学前教育水平整体提升。自列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以来,赣县区有15个乡镇园评为市级示范园,1所园评为省级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