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 “猜” 教育

2018-03-01 00:26黄健健
江西教育A 2018年12期
关键词:出题者曹雪芹题目

黄健健

晚饭时,偶然看到央视的一个知识抢答节目——给出一两个提示语,然后猜人物名。

一个题目的提示语是“生活穷苦的人,其父被免职了的人,写过四大名著之一的人,写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人”。这人无疑是曹雪芹。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主持人一说出“生活穷苦的人”,一个答题者就抢答了,结果得了分数。

我瞬间震驚了,凭“生活穷苦的人”就能猜出是曹雪芹?曹雪芹的标志就是“生活穷苦”?该要有多么强大的逻辑,能猜出是曹雪芹?我当然知道,这位选手只是一种着眼于概率的博弈,但着实让我对我们的教育好好反思了一把。

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其实都是一种给提示语,然后让学生猜答案的方式。语文阅读猜出题者的意图,作文猜材料中可能有的立意;历史,根据史料猜老师讲过的原因和结果;甚至,数学、物理、化学都能根据题型猜原型,猜可以运用的公式和原理。猜得快的、准的,我们觉得优秀;给出些微线索就可以猜出的,我们认为聪明。这跟猜曹雪芹如出一辙,教育成了揣测,不是追求和探索。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对此类“猜”的游戏很精通:我能通过题目大致猜到命题者想考什么,我也能通过分析历年中考、高考的走向,预测下一次考试的大致范围;我当然能运用熟练的“猜”技巧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益。但我深感愧疚,我们的语文考试,尤其是作文还没有摆脱“猜”的命运,这和“八股”有什么区别?“八股”猜测的是“圣”意。

我前十年的教学主要任务就是教孩子“猜”的本事。这种“猜”让孩子急功近利,直奔结果,不计过程,让孩子思想褊狭、心机十足,让孩子无法延伸出独立的思想。这种“猜”让语文获得了“误尽苍生”的“美誉”。

欣慰的是,语文教育在改革,语文评价也在变革,高考试卷的命制也越来越往能力和素养上面靠。希望从此以后,高中课堂可以放肆地读经典、读整本书而不用担心受“无用”之责。当“套路”“模式”在高考面前不起作用的时候,语文教育才能得到解放,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学易优教育初中语文教研部)

猜你喜欢
出题者曹雪芹题目
挑战出题者
1,2,3,看这边!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这个地方难站”——曹雪芹对聚散离合的叙事与思考
神回复
追根求源
几何中的从特殊到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