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一】
每天只学一个字
于右任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书法家。他的字潇洒飘逸,风格自成一体,其成就主要在草书。不过,于右任在草书上取得成功,源于他与众不同的学习方法——每天只学一个字。
年轻时,于右任主要致力于魏碑书法。过42岁生日那天,于右任突然向身边的亲朋宣布,自己从当天起,开始学习草书。大家听后,都对他的决定表示反对。“草书和楷书有很大的不同,不但不好认,更不好写。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听了这七嘴八舌的劝告,于右任说:“学写草书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我有一个笨办法。我打算每天只记一个字的写法,这样下来,一年就可以记住365个字。我相信长久坚持下去,滴水一定能够穿石。”
第二天,于右任便开始了他的每天只学一个字的习字方法。偶尔哪一天耽误了学习,他也会在隔天将没有学的字补上。日复一日,于右任最终成了20世纪最重要的草书书法家之一,世人更是尊称他为“草圣”。关于草书的学习,于右任有一句名言:“我们学习草书,如不能成为‘草圣,也应成为‘草贤,千万不要成为‘草包。”
(选自《生命时报》2018年6月12日)
多维解读
1.学习才能取得进步。学习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们都应该保持学习的状态,这样才能跟上时代,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于右任虽过不惑之年,却决定学习草书,并坚持“每天只学一个字”,终有所建树。
2.坚持才能笑到最后。谁都渴望成功,而通向成功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此时,唯有坚定信念,并为之付出汗水和努力,再小的浪花也能汇聚成浩瀚的海洋。坚持让于右任在草书研习中留下“芳名”,为后人所称道。
【素材二】
罗丹厌学
罗丹从小就喜欢美术,却对其他课程不感兴趣。姐姐玛丽常为此劝说他,罗丹却说:“我正打算退学。”玛丽生气地说:“你才小学三年级,还什么都没学会!”“我学的东西够多了,至少能教二年级的学生了。”罗丹反驳道。
第二天,玛丽带罗丹去爬山。爬了没多久,玛丽突然问:“山下的景色如何?”罗丹看后沮丧地回答:“我们的位置太低了,只能看到有限的一角,看不到更多的东西。”玛丽继续带着罗丹向上爬,时不时会问他景色如何。随着不断爬高,罗丹的视野逐渐开阔,看到的景色也更多。当他们爬到山顶,所有的景色尽收眼底,罗丹情不自禁地感叹:“真美呀!”玛丽语重心长地说:“当你在低处时,看起来比山脚高,但根本无法看清山下的风景。只有不断向上爬,才能看到更多。学习知识也是如此,你学得越多,才能有更广阔的思维和视野。”后来,罗丹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也努力学习其他功课,还前往巴黎美术工艺学校读书,最终成为法国著名雕塑艺术家,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之一。
(选自《环球人物》2017年21期)
多维解读
1.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学习是无止境的,也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当你站在一个节点上,看到的只是局部,若能爬得更高,视野就会更开阔。古语有云“活到老,学到老”,唯有抱着谦虚的态度,排除厌学的情绪,才能收获更多知识。
2.追求让你站得更高。目标,是人前进的动力。有人说“风景在高处”,那就努力站得更高,才能领略得到。学习亦如此,不要沾沾自喜,而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铸就人生的辉煌。
【素材三】
“半途而废”的胡适
1910年,胡适远渡重洋,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习。他曾写诗表达自己学农报国的志向。在康奈尔的第一年,胡适在日记中常提到英文、德文以及其他文学的课程,对于各项农事及技能的学习,却笔墨甚少。
第三学期,胡适选修了“果树学”。在学完果树培育的基本原理后,胡适和同学们开始进入实践阶段,比如把30多种苹果分类。美国学生只需二三十分钟就能分门别类地摆放清楚,胡适却要花上两个半小时才勉强分辨出20种。虽然实践糟糕,胡适应付考试却难度不大。他记忆力很好,可以把苹果的种类硬记下来,蒙混过关。胡适此时发现自己就算修完学业又如何?他对农学已兴趣索然,反而对历史、哲学产生了兴趣。思来想去,他决定“半途而废”,去学别的也许更有发展。1912年初,胡适从农学院转到文学院,后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哲学家杜威,为日后成为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打下了坚实基础。
(选自《环球人物》2017年21期)
多维解读
1.學习要以兴趣为基石。学习不仅需要努力,更离不开兴趣。唯有产生了兴趣,才能更深入地学习。当年,胡适想学农报国,后来却改学文学,这是学习兴趣所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尊重兴趣,才能有效地促进学习,并取得进步。
2.人生无处不选择。一个人最难认清的是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是最重要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才能更好地发展;若走错了路,那将徒劳无功。求学中,胡适发现学农并不适合自己,果断做出决定,改学文,铸就新的人生。
【素材四】
第二学期的计划
林伯襄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颇深。1908年,他在上海公学修业期满后,回乡创办明强学堂。任教之初,他要求学生定下学期目标,然后有计划地去完成。第一学期,学生都积极写下计划,第二学期却几乎没人再写了。林伯襄得知后问:“为什么不再写计划了呢?”学生回答:“写计划时我们都信心满满,但在实施时总有懈怠,最后发现有很多计划都没完成。这让大家很沮丧,既然写了计划也不一定能完成,那何必再费功夫去写呢?”
林伯襄听后说:“完不成计划也是计划存在的意义之一。确实会有很多突发情况影响计划的实施,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正是有了这些未完成的计划,我们才能对过去作一个梳理,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还需要去做什么。接下来,我们才会更有目标和方向。”看到学生似有所悟地点点头,林伯襄笑着说:“只要我们坚持制定计划,一定能有所成就。”在林伯襄的倡导下,明强学堂学风井然,学生的学习也更规范高效了。
(选自《环球人物》2017年7期)
多维解读
1.学习要有计划。学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仅要长时间地坚持,更要有计划地进行。一个讲求计划的人,往往能把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相反,没有学习计划,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林伯襄建议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教育要细致入微。作为师者,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更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方法决定行动,行动关系成败。林伯襄教育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讲明其中的道理,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