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 崔胜男 秦晓春 应振国
摘要:指出了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化,公路传统功能定位也在发生变化,逐步向侧重于观光休闲和休憩娱乐功能的旅游公路转变。从功能定位来看,旅游公路和传统公路有很大差别,因此其路网结构和布局规划从理论原则到方法都有一定区别。目前,已有相关学者对旅游公路网布局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却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布局结构和方法。为此,从旅游公路网结构布局规划着手,提出了旅游公路路网结构与线路布局方法,以引导旅游线路合理布局,促进“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
关键词:旅游公路;路网结构;布局规划;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10-0197-05
1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于旅游、休闲的需求不断快速增长,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随着旅游观念的转变,人们的旅游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景点游、观光游正在向全域旅游、观光休闲并重转变,自驾游、自由行等新业态发展对旅游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旅游公路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路是旅游的重要先导性基础设施,合理的旅游公路网络是创建全域旅游新格局的重要支撑条件,也是推动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載体,对于解决旅游通道数量不足、旅游服务功能不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旅游公路规划方法的研究主要从传统公路网规划中演化而来,随着新技术和交通规划理论方法的不断成熟,旅游公路规划理论和方法已充分认识到旅游与交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其相应的政策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充分考虑。
国外在旅游公路规划过程中,侧重从旅游行为的角度出发,包括对旅游交通方式、路径选择等,并对复杂的旅行行为进行建模分析。但是国外对旅游交通行为的研究也仅限于旅行行为与路线方面的研究,将旅游交通完全融入旅游公路规划研究还不多。近年来,虽然一般公路网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在对服务于旅游业的公路网规划的研究却刚刚起步,基本没有结合旅游业特点和旅游经济发展协调的公路网规划方法。
国内针对旅游规划理论方法的研究上也日趋增多。其中,艾贺申紧密结合公路交通规划设计的方法,根据旅游路的特点,运用经济学、旅游学的研究方法,建立了旅游交通的关系模型、确定了旅游公路需求预测的方法及公式,提出了旅游公路网规划的方法和原则,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旅游交通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罗霞等采用相关模型,着重在预测和分配方面对区域旅游公路网进行了研究;陈红等以重要度布局法为理论指导,提出了基于旅游资源价值的旅游公路分层布局方法;刘保锋通过对旅游公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结合海南省实际以及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研究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海南特点的旅游公路总体布局方法;涂万堂提出了基于游客行为的旅游线路组织模式,并通过旅游公路分级来进行旅游公路网规划。
综上所述,在旅游公路网布局规划方面,虽然突破了传统公路网布局理论与方法,并将其与旅游资源联系起来,但却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布局结构和方法,因此,本研究从旅游公路网结构布局规划着手,提出旅游公路路网结构与线路布局方法,引导旅游线路合理布局,促进“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
2旅游公路及路网结构
2.1旅游公路内涵
旅游公路是一种通过串连沿线优质景观资源,将道路本身建造成景,成为兼具交通、景观、游憩、文化、生态、历史等复合功能的带状廊道;同时通过建设路侧旅游服务设施、拓展旅游运输服务、提供旅游交通信息服务等多种手段,在提供更加优质和多样化通行服务的同时,实现与区域旅游资源融为一体的功能性公路(图1)。
由此可见,旅游公路除了提供一般公路所必要的交通功能外,更多是将旅游公路本身作为区域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旅游公路两侧必须有显著的自然或文化景观特征,可以是江河湖泊、海岸线、山地森林、草原、历史遗迹,或是其他特殊地貌地形和自然景观,使得在公路上行驶时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2.2旅游公路功能分类
旅游公路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将景观资源串连起来,同时兼顾游客集散,使游客通过公路基础设施从起点顺畅移动到终点,基于旅游公路这一重要功能,将旅游公路按照其使用功能分为干线旅游快进线、旅游干线、旅游支线、旅游连接线景区内部连接线5类,详见表1。
2.3旅游公路网
旅游公路网是主要连接旅游资源的公路网络,且旅游资源的优劣不仅体现在旅游资源自身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美学观赏、科学、文化等价值方面,更体现在对游客的现实吸引力,以及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方面。由此可见,对于主要服务于游客的旅游公路网来说,旅游公路网是以旅游资源、集散中心为节点,通过旅游公路进行连接,区域成片,形成具有特定旅游价值的有机集合,路网的功能主要反映旅游公路之间的相互连接关系(图2)。
2.4旅游公路网结构形式
旅游公路网的基本布局模式可以概括为树型结构、星爪型结构、链条型结构、环形十放射结构、环形结构以及刺轮结构(图3)。
3旅游公路线路布局规划
3.1原则
3.1.1环保优先,自然和谐
生态环境优美本身就是最宝贵的旅游资源,在全域旅游发展中,应重视生态保护,避免建设过多人造景观。旅游公路规划建设要树立“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理念,坚持最大限度地保护、最小程度的破坏,最强力度的恢复,保障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
3.1.2需求导向,融合发展
以乡村振兴、旅游发展、脱贫攻坚等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交通发展引导产业布局和产业转型升级,按照“交通十旅游”、“交通十生态”、“交通十文化”、“交通十产业”、“交通十安全”的理念,形成旅游路、生态路、文化路、产业路、安全路一盘棋的新格局。
3.1.3园地制宜,安全至上
充分体现沿途景观特点、地形地貌、历史传承和文化特征,灵活利用交通通道资源,宜新建则新建,宜改建则改建,宜利用则利用,合理确定公路技术等级,宜宽则宽,宜窄则窄。同步设置安全防护设施,排水系统和应急设施,保障公路、车辆和游客安全。
3.2布局思路
本研究综合考虑区域旅游资源分布和价值以及现有公路的通达性和便利性,以旅游资源、集散中心作为公路规划节点考虑,融合层次划分法,创新性提出一种适合旅游公路规划的基于节点重要度的分层布局法。
其主要思想是:通过资源调查、分析,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一层次连接的节点,通过分层布局,在求得旅游公路网基本骨架后,加边展开,逐层优化,使旅游公路网由树状向网状扩展,最终得到较为合理的旅游公路网布局。
3.2.1第一层次:建立从区域周边地区到规划区的旅游快速路
第一层次划分在于实现核心旅游资源所在城市枢纽之间的直达,快速吸引汇聚游客数量,功能侧重于城市与城市的直达,以及周边重要旅游资源所在地与规划区快速路合理衔接,体现快速、便捷的接驳服务特性。
(1)快速路规划内容。①连接重要集散中心枢纽,加速旅游交通需求的集散,提高规划区的可进入性和可出性;②符合区域总体规划要求,条件适合时,尽量选择道路沿线旅游较多、等级较高的已建设公路,保证区外游客的进出便捷性、舒适性和愉悦性;③与重要景点内旅游路网规划相衔接,充分发挥旅游道路辐射功能、灵活性、通达度,配合旅游环路建设,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
(2)布局方式。旅游快速路依赖于现有路网构成,起到快速疏散和运输游客的目的,是旅游公路的先导,本层规划在考虑规划区内枢纽的对外和对内连接情况下宜采用环状结构(图4)。
3.2.2第二层次:区内主要景点之间的通道(干线)
对于此层次景区旅游公路网布局,游客已深入到重要景点区域,因此,景点分布区域是旅游公路网布局规划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为游客创造丰富多彩、方便快捷的串连式出游体验。
(1)干线规划内容。①干线旅游路网包括规划区内所有重要旅游资源连接成网,并尽量利用现有的老路进行道路升级改造;②离开第一层次公路骨架网后通往各主要景区的道路,要注意优先选择路况较差的道路;③沿线自然资源丰富的路线可合理设置慢行系统。
(2)布局方式。本层规划构建以“环形结构”布局路网为骨架,而“树型”线路作为干线集散运输辅助景区一景区旅游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环”是对“树”连接的旅游资源(景区)运输需求的集中,“树”是对“环”上交通的有效疏散(图5)。
3.2.3第三层次:区内通向次要景点的旅游公路(支线)
此层次规划目的是通过重要景点带动次要景点的发展,次要景点在交通带动作用下,可发挥自己特色,采用恰当的营销方式来吸引主要景点的游客量。
(1)支线规划内容。①连接次要景点时,以现有道路改造为主,必要时新建;
②鼓励与扶贫公路建设相结合,通过旅游带动经济落后的村落发展;
③打通断头路,道路加密成网,强化通达深度,扩展交通吸引域,延伸旅游公路服务的内涵。
(2)布局形式。支线主要用来连接周围零散小型景点以及扶贫村落,可以有效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因此本层路网规划采用自由式连接(链形十树形组合结构),增加相邻景区的连通性(图6)。
4基于空间分析的旅游公路网布局方法
旅游公路网与一般公路网的区别在于其功能主要是围绕旅游服务,因此在交通功能方面,要考虑出游人群的季节性和景点的可达性;在生态功能方面,要考虑对水网水资源等生态敏感区的避让和土地占用比例;在游憩功能方面,要考虑区域路网景区覆盖度;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要考虑路网覆盖贫困人口数量。上述考虑因素是以区域覆盖为基底,以一定格局分布其上,涵盖斑块、廊道等结构,与旅游公路网络息息相关。故选择从上述因素作为旅游公路布局评价指标,对旅游公路网进行分析,结合GIS空间分析法对上述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4.1路域景观资源影响
旅游公路网与一般公路网的区别在于其功能主要是围绕旅游服务,服务对象为游客,因此不光要满足游客出行到达某一景区的目的,其沿途也要注重景观质量,优先选择景观资源密度高的路线经过。
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将现有公路网和景点分布进行叠加,分析现有路网与景点的位置关系,明确景点的到达与否,优先选择旅游资源吸引力较好的路线,并合理规划连接重要景点的线路。
4.2枢纽集散影响
无论是一般公路还是旅游公路,枢纽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旅游公路而言,枢纽是旅游资源市场形成的核心,游客人群从枢纽向周围景区呈放射状流动,因此旅游公路与集散枢纽的有效连接将进一步提升景区发展,带动周围经济发展。
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将现有公路网与集散枢纽进行叠加,明确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实现高效衔接。
4.3生态敏感区影响
主要考虑自然保护區及水源涵养地、森林公园及生态功能区等对旅游公路布线的影响。
4.3.1自然保护区及水源涵养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不允许任何人类工程活动的介入。即使是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外围区),一般也不允许公路线路或其临时施工场地进入。
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将规划区域内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图、重点水源涵养地分布图和规划旅游公路图叠加,得出规划旅游公路沿线的自然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地分布情况,明确旅游公路布线对其影响。
4.3.2森林公园
根据国家森林公园的有关管理条例,森林公园一般不允许在其中开展公路建设,也不允许挖砂、采石、取料等相关工程活动。
采用GIS叠图法,将规划区域内森林公园分布图和规划旅游公路图相叠加,分析规划旅游公路可能影响到的森林公园。
4.3.3生态功能区
为了统筹协调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将生态功能区分为严格保护生态区、控制性开发利用区与资源开发利用区等3类。
将规划区域内生态功能区划图和规划旅游公路图叠加,得出规划旅游公路沿线生态功能区分布情况,分析规划旅游公路对其影响,可得出需要避让的区域
4.4生物资源影响
公路建设过程中产生噪声、植被破坏、生境切割和廊道阻隔等,可能会对沿线的动植物特别是保护区内的动植物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切割野生动物的生境,对野生动物产生阻隔效应,影响动物的迁徙、觅食和交配等。
(2)工程沿线的植被受到一定程度破坏,使得一些生物的栖息场所面积缩小。
(3)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活动可能会对附近某些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取食等造成一定的影响,并存在施工人员猎杀野生动物的隐患。
采用GIS叠图法,将规划区域内植被类型分布图和规划旅游公路图叠加,得出规划旅游公路沿线的植被类型分布情况,分析其对旅游公路线位的影响,为合理选择通道走廊提供支撑。
4.5地表水系影响
公路建设施工中如果不注意地面、公路邻近海域及地下水系分布及功能要求,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堆放、废渣处置、机械漏油、桥涵钻探、隧道挖掘等诸多工程活动都有可能影响公路沿线水系的水体功能。
对于保护区水体、保留区水体、缓冲区水体及开发利用区中的饮用水源区、渔业用水区、天然湿地等水质要求较高的敏感水体,施工期及营运期污水不允许直接排入水体。
采用GIS技术将规划区域内主要水体水域分布图与规划旅游公路网叠加,得出不同水体与旅游公路交叉及近邻情况,按照敏感水体周边公路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布局。
4.6扶贫需求影响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是新时期重要任务,旅游公路的规划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助力地方旅游业发展,发挥交通与旅游的产业带动合力,致富一方百姓。因此,需要围绕“旅游十扶贫”的理念,以路为媒,对接精准扶贫区域(图7)。
采用GIS技术将规划区域内贫困村镇分布图与规划旅游公路网叠加,可得出村镇与旅游公路分布情况,结合周边路网和景点抢矿,可设置路线,有效串连贫困村落,给沿线百姓提供交通便利的同时,带来旅游就业机会,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脱贫。
4.7旅游公路网布局方法
主要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和叠图法,将规划区域内景观资源图、生态敏感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分布图、枢纽集散图、贫困村镇图和规划旅游公路图叠加,适当的调整线位走向,保持各线路与自然保护区、水源涵養区、生态功能区及森林公园等生态敏感区足够的安全距离,最大程度减少旅游公路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且保证公路景观最优,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的旅游公路网(图8)。
5结语
本研究阐述了旅游公路规划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旅游公路与普通公路的区别,对旅游公路进行了界定和分类,在基于绿色和旅游的路网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公路网的布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