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都康乡开展10户“苦干不苦熬”型贫困户评选活动,黄日志凭借着不等不靠、勇敢拼搏的斗志和雄心,用勤劳的双手,通过养猪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水平,顺利脱贫,成功当选“苦干不苦熬”型贫困户,成为其中的一名“脱贫标兵”。
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穿着朴素,身材瘦小是黄日志给人的第一印象。尽管家庭一直相对贫寒,但黄日志始终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心,心怀抱负,希望有朝一日通过自己的双手,为自己、为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让亲人快乐、幸福地生活。
2011年,黄日志夫妻俩决定放弃外出务工。在积攒了一定积蓄和了解市场后,黄日志投资2000元购买10头商品小猪进行初步试养。由于购买的商品小猪出栏前未做好疾病预防,加之养殖经验不足,黄日志养的第一批猪病死了一半,损失惨重。2011年,生猪的市场价格不高,黄日志只赚了不到4千元。
2012年,越挫越勇的黄日志吸取了失败的教训,不再从市场上购买商品猪来饲养,而是通过母猪繁育来进行养殖。黄日志经过向有经验的群众请教,了解到可靠的母猪进货渠道,投资近两千元购买了2头母猪。经过繁育,2013年初,小猪的存栏数达到了20头。
作为一名老实本分的农民,黃日志总是乐于向“经验十足”的养猪户或是销售猪饲料的工作人员“讨教”养猪经验,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黄日志逐渐掌握了猪疾病预防方法和饲养方法。
经过三年多的养殖,生活日渐改善。2014年,黄日志的儿子顺利考取了广西财经学院。一年一万多元的学费和生活费,给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无形之中增加了经济负担。由于孩子上学开销大,种植水稻、玉米收入微薄。家庭的收入远不足以解决孩子上学和家庭的开销。2015年底,黄日志家被评定为贫困户。
为了尽快脱贫,2016年,黄日志有了新的抱负和想法,不等不靠,充分运用自家闲置的土地,开始建设养殖场,把母猪规模扩大到8头,猪的存栏数达到60余头。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玉米饲料的成本逐渐上升,为了降低成本,与妻子商量后,黄日志决定充分运用村里外出务工人员闲置的土地种植6亩玉米,以保障充足的饲料供应。
主要以玉米为主进行饲养,黄日志养殖出来的猪品质好,瘦肉多,肉质红润,口感鲜嫩,得到了贩猪专业户的一致肯定。因此,黄日志养殖出栏的每一批猪,贩猪专业户都会全部进行收购。
养殖场建设缺乏足够的启动资金,黄日志夫妇都是运用空闲时间,一砖一瓦搭建了个小型标准化的养殖场,并建有沼气池,最大限度地实现猪粪、猪尿的合理利用和环保。有了前期经验的积累、充足的玉米饲料供应以及稳定的销售市场,2016年,黄日志养猪经济效益达到了5万余元,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
2017年,黄日志继续扩大了养殖规模,母猪达到9头,猪的存栏数达到80余头。“今年上半年,我顺利卖出了40头猪,收入了6万余元。”黄日志一脸兴奋地说道。(天等县委宣传部供稿)